趙 軍
(遵義師范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2)
淺析田徑運動健身跑對身體、心理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價值
趙 軍
(遵義師范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2)
運用文獻法、資料分析,觀察法等方法,淺析田徑運動的健身價值,總結田徑運動價值的體現,圍繞田徑運動鍛煉在身體、心理和社會的適應能力三個方面進行概述,為田徑運動的健身提供更多的理論依據,加強對田徑運動鍛煉宣傳知識的普及。
田徑運動;健身跑;健身屬性;健身價值
前 言:隨著國家的經濟快速發(fā)展,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全球化到來的今天,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質量得到了改善,然而,人們都希望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身體鍛煉[1],增強體質是廣大人民群眾迫切的需求。國家不斷呼吁和倡導全民健身,國務院于1995年頒發(fā)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是國家發(fā)展社會體育事業(yè)的一項重大決策,是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我國發(fā)展全民健身事業(yè)的綱領性文件,要求提高全民的身體素質。然而,“田徑是體育運動之母”,田徑運動的走、跑、跳、投等項目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特別是健身跑,是人們用于健身最易實踐、最受歡迎和便于普及的大眾健身運動。
從田徑運動不斷發(fā)展并得到人們的認可以來,田徑運動的競技屬性發(fā)展迅猛,而田徑運動的健身屬性逐漸被人們遺忘。提起田徑運動,人們總會想到運動場上奮力拼搏的激烈場面,會想到健兒們英姿煞爽凱旋歸來的模樣,會想到領獎臺上的輝煌與臺下的歡呼聲,2008年第29屆奧運會舉行后,田徑運動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上升了許多,2015年北京國際田聯“世界田徑錦標賽”,我國田徑健兒在賽場上奉獻了精彩表現,人們對田徑運動更加熱愛,但是我們不能忘記田徑運動具有的健身屬性。田徑運動是從人類的基本活動、基本生活和技能中逐漸演習變化而來的,具有十分完善、成熟、合理等全面的技術結構,對人的身心自由發(fā)展具有全面作用,包含著許多視覺的、感性的、理性的、還有美的狀態(tài),健身者的身體之美、健身者行動精神之美、健身者行動態(tài)度之美、田徑運動場地的硬件設施所展現的美。它具有“健身”和“競技”兩種屬性。但是,田徑運動最基礎的重要意義并不是要求人們都要練習跨欄、撐桿跳高或鏈球等,其實質是要求人們重視發(fā)展身體素質,增強體能。人們能夠運用田徑簡單方法進行體育鍛煉來增強體質、增進身心健康發(fā)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人們對田徑健身研究的深入和多方面學科交叉滲透,田徑健身的內涵不僅只是健身內容和方式,還應包含健身評定的內容,這樣田徑健身的概念才會更完整、更科學。
田徑運動是從人類的基本活動、基本生活和技能中逐漸演習變化而來的,走、跑、跳、投是人類生活的基本技能,是田徑運動項目中最基本的運動形式,其技術特點簡單、易掌握,男女老少均可參加,對于大眾健身而言,掌握一些基本的原則和技巧,經過長時間堅持就可以取得良好的鍛煉效果,不但對身體有好處而且項目簡單易學。
現代田徑運動是體育運動中最大的一個項目,它包括徑賽、田賽、公路跑、競走、越野跑、和山地賽跑這6大類的很多單項,是任何運動中項目中最多且內容豐富和形式多彩多樣的運動項目。例如,青少年朝氣蓬勃、體能充沛、好勝心強、追求個性和時尚,他們可以選擇追逐跑、接力跑、 越野跑、負重跑、障礙跑等富有挑戰(zhàn)性和趣味性的鍛煉形式;而老年人或體質較差、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可以選擇如慢跑、健身跑等動作緩慢的有氧運動形式等,所以田徑鍛煉選擇多樣性。
田徑健身跑所需的場地和器材簡單,有一定的活動空間就可以進行,例如在小區(qū)廣場、公園、客廳等都可以作為活動場地,且器械簡單。參加鍛煉時可根據實際條件就地取材、自行制作。它不需要像跆拳道、籃球等那樣多的身體對抗,不需要像體操那樣的肌肉力量,也不需要像其它運動項目那樣有人數限制,只需要參與者自愿參加就可以進行身體鍛煉。其次,田徑運動不受職業(yè)、年齡、人數多少的限制,很少受器材、氣候場地的影響,且男女老少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自己喜歡的田徑運動項目,體現了它具有個體性和廣泛的群眾性。其次,根據我國現在的國情分析,受人口、土地、城市規(guī)模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體育設施不足的現狀在現階段內不可能有太大的改觀,群眾體育活動場地設施匱乏,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田徑運動以其場地和器材簡單,條件人數限制少的特點,符合我國人口密集國情,顯示出經濟實用價值優(yōu)勢。
參加田徑運動鍛煉的人心跳次數與普通人比較要少,心臟體積比普通人要大,心肌增強,心壁增厚,心臟容積增加,因此使心臟每搏輸出量增加,經常參加田徑鍛煉的人的血管壁的彈性比普通人要好。健身投入可以提高四肢的肌肉力量,增大上肢的活動幅度,有助于塑造勻稱和健美的體形。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請人吃飯不如請人流汗”成為一種時尚。人人都想有一個美的體型,長期進行田徑運動可以塑造美的形態(tài),促進兒童和青少年身體形態(tài)朝著完美的的方向發(fā)育發(fā)展。適當的有氧運動還可以預防和治療高血壓病,患者可根據條件適當選擇,例如,表1是一種推薦治療高血壓病的田徑運動處方。
表1 高血壓病田徑運動處方
人們在壓力大的情況下尋找一種發(fā)泄的方法,進行健身跑鍛煉有助于心理健康,經常從事健身跑鍛煉能促進人的心理健康發(fā)展,調整人的情緒,緩解心理疾病和問題,因此增進人們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與他人友好相處。當人們從事戶外運動的時候,感受大自然,心情舒暢,心胸自然寬廣,使人們的心心理健康得到改善,從而寬以待人,和諧相處。打開視野積極地面對和認識周圍的事物,改善人的社會關系,形成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健身跑是一項集健身、娛樂、休閑為一體的運動形式,人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不僅增強了體質,充實了生活,娛樂了身心,還能消除內心的抑郁和孤獨。在運動中體會競爭與合作,認識自我,增強自信,磨練意志,豐富情感體驗,有利于提高人的情商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
由于健身跑在戶外進行,因此在從事田徑鍛煉的過程中,能使人體更多地受到自然的鍛煉,提高人對自然社會的調節(jié)能力,使人體增強環(huán)境的適應力和對疾病的抗擊能力?!吧眢w是革命的本錢”,有了健康的身體才會完成我們的夢想,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業(yè),增加社會適應能力,從心理、生理上保持平衡,提高人體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田徑運動健身不但增強體質、增進身體健康,也會提高對環(huán)境、社會的適應能力,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培養(yǎng)良好的人際關系,與人為善,使社會更加和諧,更加美好。在健身活動日益進入人們的生活方式的工程中,積極參與場地器材條件要求不高的田徑運動中,給人們帶來身體上的積極作用,提高心智的發(fā)展水平,極大地豐富社會的精神文明。經常參加田徑有氧運動使工作熱情和工作精力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表2)。
表2
國家提倡全民健身,倡導提高國民素質,提高生活質量,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人口老齡化,針對我國國情,田徑運動鍛煉具有優(yōu)勢。它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以其動作簡單易學、形式多樣、鍛煉效果全面的優(yōu)勢成為全民健身的首選項目。在競技運動火熱的時代,田徑是我國《國家體育鍛煉標準》規(guī)定的鍛煉的測試項目,它必定能占據著全民健身計劃的主導地位。
參加田徑運動其樂無窮;參加田徑鍛煉對身心健康的益處無窮;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我們應不斷研究和探索田徑健身項目,在挖掘傳統項目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出新的田徑健身運動項目,不斷充實和豐富其內涵,更加深刻地認識田徑運動的健身價值,為全民健身運動注入新的活力。
[1]文超.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田徑運動高級教程(第三版).人民體育出版社,2013,2:1-18.
[2]劉曉峰.大眾健身中田徑運動的應用與對策研究,2013.
[3]周超.田徑運動的健身屬性機健身價值研究.體育教育訓練學,2004(04).
[4]吳幼林.田徑運動對大眾健身價值的作用[J].網絡財富,2010(23).
Elementary Analysis on the Value of Track and Field Sports Fitness Running to the Physical,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Adaptability
ZHAO Jun
(Zunyi Normal University,Zunyi 563002,Guizhou,China)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data analysis,observation method,analysis of track and field sports fitness value,summarize the embodiment of track and field sports value around athletics exercise in physical,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three aspects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the track and field athlete fitness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 for more,strengthen the popularization of track and field sports exercise knowledge propaganda.
track and field sports;fitness run;fitness attribute;fitness value
趙軍(1968-),貴州遵義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