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真娜
【中圖分類號】G60.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22-0-01
幼兒教育工作有苦有累、有歡笑,有動有靜、有思考。簡單的事情,認真做,平凡的事情,盡心做,每位老師都懷著一顆仁愛之心,精心呵護著每一個孩子。不論是在玩沙戲水的游戲中探索,還是在不經意的一瞥中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好奇心時刻都在驅使著他們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去汲取著生活中的種種新知識。教師是活動的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教師要用心去觀察、正確的去引導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同時把正確的教育觀分享給每一位家長,讓幼兒園和家庭手牽著手,共同呵護孩子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一)沙坑里的工程師
星期三下午戶外活動,我?guī)О嗌系暮⒆拥胶笤旱纳吵睾蛻蛩剡M行戶外活動。孩子們在分發(fā)到小鏟子、玩具車等工具后,立刻興奮地四處散開玩起來。幾分鐘后,我看到男孩子慢慢的圍在了一起,我趕緊走過去站在旁邊觀察。原來,他們在沙池里挖出了沙子底層的水。前幾天下了一場雨,雨水沉淀在沙子底層沒有排出去,孩子們像考古新發(fā)現(xiàn)一樣歡呼雀躍,接著張嘉琪小朋友提議:“我們給它挖一條水渠吧”。其他小朋友立即響應,幾個小朋友又散開,開始動工挖水渠。我沒有打擾他們的“偉大工程”,只是提醒了一下他們動作不要猛烈,避免把沙子揚到頭上或衣服里就走開了。過了一會兒,看他們的工程進行的差不多了,我走過去問:“你們在做什么?”“你不知道嗎?我們在挖一條水渠?!闭{皮的總指揮張嘉琪說道。“挖水渠做什么?”我反問一句。“這個沙子地下有水,我們挖一條水渠,水就可以順著水渠來流淌了。”姚宋辰逸小朋友搶著說?!芭?,原來是這樣。”我假裝恍然大悟說道。
孩子們的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微笑……
戶外活動不僅鍛煉了幼兒的體質,而且也使幼兒在活動中聯(lián)系到生活中的經驗,從而探索到更多的知識,更能讓幼兒在活動中,發(fā)展幼兒的動手、動腦能力。教師是活動的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只要教師用心去觀察、正確的去引導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戶外活動會給孩子帶來無比的興趣和快樂。
(二)好奇心就是求知欲
今天中午準備午休時,我剛拉起窗簾,忽然從墻角跑出來一只臭蟲,正在我旁邊的趙佳怡看見了,尖叫著喊起來:“快來看哪!有一只大蟲子!”孩子們噌的一下就圍了過來,你擁我擠都爭著看蟲子,有的問:“這是什么蟲子?”有的說:“踩死它,它會咬人的?!边€有的說:“不能踩死它,踩死它,它媽媽就找不到它了?!焙⒆觽兾寤ò碎T地建議著我,還有人在擁擠過來,我趕緊說:“我們把它裝到玻璃瓶子里,一起來看看好不好?”孩子們異口同聲都大聲說:“好!”于是我找來一只玻璃瓶子,把臭蟲放進玻璃瓶子里,放到桌子上和孩子們一起觀察,孩子們一邊看一邊好奇的問:“這是什么蟲?它吃什么?它媽媽哪?”……我邊回答邊引導幼兒仔細觀察臭蟲的外形,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增加了知識,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每個人具有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人能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做出驚人的事情,如:愛迪生在好奇心的驅動下發(fā)明了電燈;牛頓在好奇心的驅動下,發(fā)現(xiàn)了地球的引力。幼兒剛步入社會,對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充滿了興趣和好奇心,作為教師要及時捕捉幼兒的好奇心,不但滿足幼兒的求知欲,還能正確引導和啟發(fā)幼兒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三)溺愛是害不是愛
有一次,我在超市里看到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用力拍打著媽媽的并哭喊著:“我要,我就要……”年輕的媽媽哄著孩子:“那個不能吃,那是垃圾食品,你不懂,薯片吃多了對身體不好,會生病的!”這使小男孩不僅哭的聲音更高,用力的用小手在媽媽的臉上拍打,小腳在媽媽的身上亂踢。一番折騰之后,媽媽還是在孩子的哭喊中從貨架上拿走了一大袋薯片。
我相信這種情景在我們的生活中屢見不鮮,這是物質生活充足富裕的這一代人都經歷過的教育問題。做父母的都愛自己的孩子,可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總會不可避免的犯些“錯誤”。面對孩子的一些錯誤行為,有的父母對此會搖頭嘆息,束手無策。特別是由爺爺奶奶帶孩子的,平時對孩子更是無比的嬌慣,讓孩子養(yǎng)成了哭鬧耍賴的壞習慣。像上面這位媽媽既然不想讓孩子吃一些不衛(wèi)生的食品,給孩子講明道理后,就應堅持自己的觀點,不能因孩子的哭鬧而讓步,否則孩子就會覺得哭鬧會給自己帶來好處,體驗這些好處的次數(shù)多了,也就養(yǎng)成了哭鬧任性的壞習慣。
現(xiàn)在確有一些父母過分疼愛自己的孩子,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基本能讓他們滿足,即使有時對孩子進行一點點懲罰,事后會非常心疼,接著就用加倍疼愛孩子的辦法加以補償,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過分的溺愛不是愛,是一種傷害。不論是對孩子進行正面教育也好,適當?shù)膽土P也好,應給孩子一個反省的時間,并用原有的態(tài)度對待他們,堅持原則,不應遷就。當他們有改正時,給以表揚,這才是真正的關愛。當然,孩子還小,批評要講藝術。父母如果一味滿足孩子的要求,隨其所欲,稍不如意孩子就會以哭罵、賭氣、絕食來威脅家長。物質的占有,欲望上的滿足,會使孩子養(yǎng)成貪婪、自私、甚至殘忍的性格。這對孩子的成長不但不會帶來半點好處,反而會有很大的害處。網絡上小學生在受到老師批評后跳樓,中學生表白遭拒后傷害對方、鬧自殺的案例數(shù)不勝數(shù),這些都是不應該發(fā)生的悲劇,應該引起我們在教育過程中的反思。
孩子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一過程充滿著不停的追求與失落、滿足與失意、希望與失望、跌倒與爬起、成功與挫折,這些不同的體驗,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與品質。
愛也要有尺有度,溺愛是害不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