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不停地從土壤中吸取養(yǎng)分,等到來年春天開出那嬌艷欲滴的玫瑰花。
小溪平緩地流過山澗,不停地奔跑著,翻越高山峽谷后,變成了大河。
同樣,人在生活中需要不斷地充實自己,學會在積淀中成長,變得強大。就像尖茅草那樣,在積蓄了足夠的營養(yǎng)之后瘋狂地生長,最終變成了“草原之王”。
厚積,方能薄發(fā)。王羲之用他那神奇的雙手,開啟了“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書風。
他從小跟隨書法家衛(wèi)夫人學習書法,開始鉆研書法論著,他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刻苦臨摹名家手跡,不停地思考和揣摩字體的結構、架勢與筆畫,因為練字不輟,筆、硯就在門前的池塘里清洗,久而久之,清澈的池水變成了墨池。長期的苦練、積累,使他的書法由模仿到創(chuàng)新,由傳承到出神入化,俊逸妍美。
厚積,方能薄發(fā)。因為重視基礎,重視積淀,王羲之練字,據說每天是從“點”開始,堅持了一生,正因如此才練就了扎實的基本功,練出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天下第一行書”。
薄發(fā),源于厚積。人們只看到沈從文先生用他那華美的筆,將湘西小城的美描繪得淋漓盡致,卻不知他歷經了多少人世間的風風雨雨與世態(tài)炎涼,考察了多少鳳凰城的風土人情,拜訪了多少熟知鳳凰典故風俗的人物,閱讀了多少本有關鳳凰城的典章書籍。他像尖茅草一樣,耐得住寂寞。扎根的過程是漫長的,把“根”扎向文物、經典,艱辛地積累資料……于是一部《邊城》橫空出世。
厚積,方能薄發(fā);薄發(fā),源于厚積。因為重視積累,沈從文先生將親身經歷的悲歡離合注入到湘西的美魂中去,于是,他眼中的湘西變成了山美、水美、人美的世外桃源。
“厚積”與“薄發(fā)”是辯證并相互轉化的。只要堅持住自己的目標,立足長遠,就有了向下扎根的源源動力和清晰方向,成為后來枝繁葉茂的可靠支撐;只有放得下面子,向下扎根,不被短期效益和一時得失迷住雙眼,才能笑到最后,笑得最好。反之,則將一事無成。
所以,我們要學會在積淀中成長,享受過程中那積淀的痛苦,會品嘗出苦盡甘來的味道。因為厚積,方能薄發(fā)。
【評點】
本文以“厚積,方能薄發(fā)”為中心論點,以王羲之和沈從文為例,前者論述“厚積,方能薄發(fā)”,后者論述“薄發(fā),源于厚積”,從正反兩個角度論證了“厚積”與“薄發(fā)”的辯證關系,結尾總結全文,再次點明論點。
【模擬試題一】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一種名叫尖茅草的植物,生長在非洲的草原上。在最初半年的生長中,它是草原上最矮的草,人們甚至看不出它在生長。但半年后,在雨水到來之際,尖茅草就像被魔法施令一樣,以每天0.5米的速度向上瘋長,三五天的時間它就會長到2米的高度,成為非洲沙漠上最高的“草原之王”。
究其原因,原來尖茅草在前半年只能往泥土里長根部,且超過了28米。當它蓄積了足夠的營養(yǎng)和能量后,便一發(fā)而不可收,在短短幾天時間里瘋長,一下子便成為“草原之王”。
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樣的思考?請結合生活體驗,聯(lián)系實際,以“厚積,方能薄發(fā)”為題,寫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不能脫離現(xiàn)實,不能抄襲、套作。
【試題解析】
首先,要從整體上扣住材料內容,理解尖茅草表達了“什么樣”的精神。(1)從“它是草原上最矮的草,人們甚至看不出它在生長”一句中可以看出尖茅草的精神:①耐得住寂寞,頂得住誘惑。②做任何事情都不會在短時間里見到功效,是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方能有薄發(fā)的可能。③最原始的尖茅草才能顯示一種“真”。④做任何事情都要打好基礎,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不牢,地動山搖”?;A打好了,自然就為成功創(chuàng)造了條件。⑤克服浮躁之氣,認認真真做事,自然水到渠成,取得成功。⑥要認識到基礎的重要性,不要急功近利,克服私心雜念,專注于工作本身。(2)從“當它蓄積了足夠的營養(yǎng)和能量后,便一發(fā)而不可收”中可以看出:①知識的積累是不間斷的,不要企圖某一天突然找到只贏不輸的絕技,厚積薄發(fā)才能超越他人。②像尖茅草一樣,成功一直是每個人渴求的目標,但是為什么很多人找不到成功的捷徑?當機會來臨時,如果沒有足夠的準備,只能看到機遇從身邊流逝。當你屢遭挫折時,千萬不要氣餒,不要抱怨,默默地努力,儲蓄成功所需要的能量。當機會來臨時,你就會超越他人走向成功。
其次,要從字里行間看尖茅草為什么會成為非洲沙漠上最高的“草原之王”,可歸納出:(1)耐住性子、夯實基礎、目光長遠者寡;而好大圖快、急功近利、硬干盲干者則眾。(2)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頭重腳輕根底淺。(3)要堅持住目標。堅定的目標是做任何事的先決,是無畏奮斗的保證。
最后,可以從“怎么辦”著手論證:(1)要放得下面子,向下扎根。(2)要耐得住寂寞。(3)扎根的過程,是艱辛、漫長而不易出效果的,需要務實求真、腳踏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