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利 汪慧勤
摘 要:中國文化的第一要素是血緣,而血緣的絕對邏輯是情感,因而中國社會實際上是基于血緣基礎上情感社會,情感是傳統(tǒng)文化的本性,不論古今,中國人安身立命都離不開情感要素。面對現(xiàn)代性危機,中國人安身立命應回望傳統(tǒng),尊重歷史傳承,關注情感現(xiàn)實,重塑“真”情“實”意的情感社會,在溫情脈脈的情感機制中安身立命。
關鍵詞:情感 文化 合情合理
現(xiàn)代人的安身立命危機與現(xiàn)代人對“情感”的消解和異化有很大關聯(lián)。用金錢、契約、獻媚來取代溫情脈脈的情感,是對“文化支撐個人安身立命”這一傳統(tǒng)的極大挑戰(zhàn),在本質(zhì)上是“反傳統(tǒng)”的不當存在,應予以重視并全力更正之。中國文化的第一要素是血緣,而血緣的絕對邏輯是情感,因而中國社會實際上是基于血緣基礎上情感社會,情感是傳統(tǒng)文化的本性,不論古今,中國人安身立命都離不開情感要素。面對現(xiàn)代性危機,中國人安身立命應回望傳統(tǒng),尊重歷史傳承,關注情感現(xiàn)實,重塑“真”情“實”意的情感社會,在溫情脈脈的情感機制中安身立命。
一、情感的文化傳統(tǒng)
情感是什么?中國有句俗語:“說不清,理還亂”,人身上唯一不能用邏輯推理去衡量的東西就是情感,情感越理越亂,而能夠被“理”清楚的東西則是理性。儒家特別重視情感,《論語·子路》中記載:“子為父隱,父為子隱,直在其中矣?!币馑际侵v,當家庭中的父子有一方偷了東西,不論是兒子告發(fā)父親,還是父親告發(fā)兒子都是“難為情”的事情,唯有“互隱”才是“直”,也就是說只有“互不揭發(fā)”才是可取的,直的本質(zhì)是“親親相隱”。進一步講,中國文化第一要素是血緣,家庭是溫情脈脈的倫理實體,任何家庭成員都是這一倫理實體的建構者,家庭不是單個成員的家庭,而是所有成員的家庭,因而,家庭不是簡單的成員組合,而是“情感+血緣”的家庭倫理關系,中國文化稱之為“人倫關系”。
那么,什么叫“人倫關系”?在中國文化中,“倫”是一種秩序?qū)嶓w,個人與這個秩序?qū)嶓w的關系以及生發(fā)出的各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人倫關系”。現(xiàn)代社會中流行的“人際關系”實際上已不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倫關系”,因為它抽掉了個人與秩序?qū)嶓w的本質(zhì)。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問題,就以現(xiàn)代人離婚率持續(xù)走高為例進行闡述。傳統(tǒng)婚姻之所以穩(wěn)固,離婚率低的文化因素是家庭倫理實體的凝聚作用,夫妻雙方更多是從彼此的行為與家庭倫理實體的關系考慮,重視情感的維護與對家庭倫理實體的服從。現(xiàn)代婚姻是一個契約時代,強調(diào)契約理性,但是契約理性在婚姻中恰恰消解的是“情感維系婚姻”的這一傳統(tǒng),因為契約建立在當事人雙方利益基礎之上的合約,從一開始就是“任意”組合,訴諸于利益和精于算計,以這種心態(tài)去結婚,那么離婚無非是解除契約而已。
中國人的人性結構也十分重視情感。孟子有“人性四端說”,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前三都是情感的。惻隱之心是同情心,也就是愛人之心,羞惡之心是榮辱心,也就是道德之心,辭讓之心是禮貌心,也就是品性之心。以此建立起來的中國文化,特別重視情感,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家庭成員間的親情,一種不孤立、不獨立的愛,正是這種不獨立、不孤立的親情之愛,支撐著游子與家庭的思念之情,無論在外多苦多累,只要有這份牽掛與親情就足矣。在中國人的人性結構中四分之三是情感,還有一個近似西方理性的是非之心,在傳統(tǒng)文化中沒有理性這個概念,近似的是概念是“智”,這個智不是西方文化中的理性或理智,而是一種良能或良知,正如孟子言:“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著,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彼灾袊说娜诵越Y構是“情感+理性”,以情感為統(tǒng)攝。辜鴻銘在《中國人的精神》中也指出,中國人最大的特點是溫順,溫順不是懦弱或害怕,而是中國人傾向于過溫情脈脈的情感生活,重視情感。
二、“情與理”的文化特性
中國文化首先特別重視情感,《孟子》中記載這樣的故事:小孩掉進井里,你會不自覺地去營救,這不需要任何理性思考就能做出的決定。孟子首先排除了“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父母也”(即小孩的父母)、“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即獲得好名聲)、“非惡其聲而然也”(即害怕聽到呼救聲)的可能,營救孩子是“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所致。當孟子把所有理性因素都排除了,認為這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同情心(惻隱之心使然)。在傳統(tǒng)文化中,同情心不是憐憫之心,憐憫之心是強者對弱者的情感,而同情心是一種同情感,一種共同的、共通的情感,人皆有之。
中國人不是沒有理性,也不是沒有理性思維能力,而是中國從上古時期撬開文明社會時選擇了情感道路,拒絕了純粹理性的發(fā)展可能,《詩經(jīng)》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一種充滿情感的愛情詩歌,孔子在回答樊遲問仁時用“仁者愛人”,就是強調(diào)情感的因素。在傳統(tǒng)“家國同構”的社會結構中,血緣家庭的絕對邏輯是情感,如果用理性來處理,則會造成家庭倫理實體的顛覆,中國文化第一要素血緣也將被消解。清官難斷家務事,以情感為特征的家庭關系,奈何一個“理”字能平復。
中國文化雖然特別重視情感,但中國人在談情感時也有一個“理”,是情與理結合下的“理”。這里的“理”可稱之為“情之理”,是情感運作的合理性,也就是情感運作的原理。在中國文化中,情感是一種非理性的東西,其特征是“只知如此,不可究詰”,那么情與感是如何獲得合理性的呢?中國文化設計的是:理與情感結合,形成“情理”。中國文化追求情理合一的境界,目的是讓情感具有一種合理性的邏輯,即倫理上的合法性,因而中國文化中的“情理”是倫理之理,合情(合乎情感)亦合理(合乎情感的結果也合乎倫理)是最佳結果。
三、情感的文化機制
中國文化如此重視情感,那么情感是如何維系社會的呢?因為情感特征是“只知如此,不可究詰”,因而無法直接拿來,而需要在現(xiàn)實的情感生活歷程中培養(yǎng)一種能力:體會。中國文化重視情感,但是情是由感而發(fā),感是情與體結合的中介,感就是體會之意,也可以理解為感通,一種基于共同情感的同情感,正所謂“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這種感通、共通的情感機制在中國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功能和現(xiàn)實意義。中國文化設計中傾向于把情感投射到一種共同、共通的載體上,比如古時候“月亮象征著團圓感”,古人把月亮賦予人性化、情感化特征,進而達到“物心合一”。對于個體而言,情感的文化機制就是由感而情,也即是感情。感情是由情而通,即感通,在感通過程中,中國文化設計出一個重要的途徑,即感動,有感而動。比如,在中國文學作品中經(jīng)常有“感動”故事,關系很好的主人公間有了矛盾,如何化解呢?就是要設計偷聽環(huán)節(jié),讓另一方聽到感人的獨白后便釋然了,因為被感動了。中國人一旦被感動了,情感也就好處理了。
正是因為如此,中國文化圍繞感通、共通的情感設計出“以情動人”。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講述了“新中國時期自我改造中因為看到監(jiān)獄工作人員吃窩頭而把白面饃饃給自己吃”后而被感動的故事,其改造中就很好地運用了“以情動人”。正是中國文化重視“以情動人”,以前的監(jiān)獄也被稱為“感化院”。可以講,中國人的情理邏輯就是如此,“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到萬不得已才會“繩之以法”。
四、合情合理:安身立命之道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情感文化機制是中國社會的重要特征,其中,情感是統(tǒng)攝,情理是輔助,這種特征的社會就是情感社會。情感社會是中國幾千年發(fā)展沉淀而成的成熟社會,在當下仍然是社會的主體。中國人自古至今始終以合情合理為做事做人的追求,首先要合情,其后才是合理。在中國文化中那些合理而不合情的事往往讓人難以接受和理解,比如孔子所談的“父子互隱”,若是互相告發(fā)達到“合理”則會難以在中國文化中“合情”。同樣的,在中國文化中合情而不合理的人卻往往得到同情和原諒,比如孔子所談的“父子互隱”,若是互相不告發(fā)則是“合情”的。因而在中國文化影響下的情感社會中,中國人安身立命就需要充分領會“合情合理”的文化精髓。
然而在當下,很多中國人不懂得這個道理,在“情感經(jīng)營”中出現(xiàn)現(xiàn)代性危機,要破解這一現(xiàn)實問題,就要重塑情感本真,尊重情感文化,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有所作為。
一是不用金錢替代情感。不可否認,現(xiàn)代社會的物質(zhì)財富遠遠超越了古代任何一個時代,這是社會進步的一面,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現(xiàn)代社會物質(zhì)財富增長發(fā)生在二三十年間的事,經(jīng)濟GDP與社會觀念發(fā)展出現(xiàn)錯位現(xiàn)象。在此背景下,“一夜暴富”式的現(xiàn)實促使部分人迷信物質(zhì)財富的魔力,認為“有錢能使鬼推磨”,處理事情首先考慮金錢因素,對待情感也是如此。情感是有感而發(fā)的情,是相互間的真情實意,而不是強勢一方對弱勢一方的壓倒性吸引,用金錢處理下的情感往往促使情感成為“單向度”的行為,這就是情感異化。當前社會流行已久的嘻哈語“窮的就剩下錢”是這一社會現(xiàn)象的真實寫照。要化解情感異化,就是要回歸情感本真,弱化金錢在情感中作用,切勿用金錢替代情感。金錢替代情感是對情感文化中合情合理的一種倫理中傷,金錢情感是不合乎倫理的。
二是情感投入要有實際行動。情感是溫情脈脈的人倫關系,是人與人之間關系,這一關系的維護離不開陪護和交流。當前社會最為缺乏的是陪護與交流,在社會大遷徙背景下,傳統(tǒng)家庭成員因求學謀生而身居各地,家庭成員間的陪護與交流被距離所阻隔,很難形成有效的情感投入效果。央視公益廣告中呼吁“陪伴的重要性”,就是提醒廣大奔走在外的中青年,你的父母和你的兒女最缺乏的是溫情脈脈的陪伴,紅遍大江南北的歌曲《常回家看看》就是這種心聲的吶喊?,F(xiàn)代社會呼吁大家不要只注重物質(zhì)養(yǎng)老,更要注意精神養(yǎng)老,?;丶遗惆榧胰?,常給家里打個電話,把情感訴諸于實際行動,才會建構起中國文化根深蒂固的溫情脈脈的情感生活世界,才會在情感中安身立命。
三是真情社會不歡迎虛情假意。中國文化是倫理性文化,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情感是一種體會、體驗活動,是最容不下虛情假意的文化。虛情假意實際是一種“偽善”,是通過“情感手段”來獲取虛假的安身立命“面子”,是情感社會的最大危害。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虛情假意往往被“人情腐敗”和“面子工程”所利用,實際上是借情感文化行偽善之實,目的指向私利??梢灾v,虛情假意于情感相悖,于倫理不符,是既不合情也不合理。鑒于虛情假意的真實目的,當代社會在重塑情感社會的同時應積極引入法理,運用“法治”手段對“人情腐敗”和“面子工程”予以堅決打擊,為真情實意的情感社會保駕護航。
對于現(xiàn)代人而言,化解安身立命危機就應回歸情感本真,在親情、友情和愛情中找回溫情脈脈的情感港灣。
參考文獻
[1] 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2] 馮必揚. 人情社會與契約社會——基于社會交換理論的視角[J].社會科學,2011(9).
[3]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4] 樊浩.中國倫理精神的歷史建構[M].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
[5] 辜鴻銘.中國人精神[M].海南出版社,1996.
[6] 劉鳳泉,李福興,譯注.孟子[M].山東:山東友誼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