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代銀+程銘恩+慶兆
金寨縣地處大別山腹地,有享譽全省的“西山藥庫”之稱,地理環(huán)境與資源具有相對優(yōu)勢,境內的茯苓、靈芝、天麻及桑黃等菌類中藥資源豐富,筆者現(xiàn)結合安徽省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金寨縣調查的結果以及中醫(yī)藥發(fā)展規(guī)劃實際,為推動金寨縣菌類中藥資源可持續(xù)利用提供些許建議,供大家參考。
金寨縣自然資源得天獨厚
金寨縣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與自然資源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享有“西山藥庫”的美譽。
金寨縣位于北緯31°06′-31°48′,東經115°22′-116°11′之間,為鄂、豫、皖三省交界處。東連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qū)、霍山縣,南臨湖北省英山縣、羅田縣,西與湖北省麻城及河南省商城兩地交界,北與河南省固始縣、安徽省霍邱縣、葉集接壤。境內東西及南北跨度均為80公里,面積約3814平方公里,居安徽省縣域面積之首。
金寨縣地勢自西南向東北方向呈階梯狀下降,大別山山脈由西南向東北貫穿全境,境內群山起伏,河流縱橫,千米以上的山峰有超過百座,主峰天堂寨海拔高度1729.1米,最低處是白塔畈鄉(xiāng)的灌口集,海拔僅59.5米,相對高差為1669.6米。具有明顯垂直地勢特征。
按海拔高度,可分為中山區(qū)、低山丘陵、崗丘平畈三個區(qū)域。海拔800米以上中山區(qū),主要分布在南部及西部,坡度多在30°-50°之間,水力資源豐富;海拔在400-800米之間的低山丘陵區(qū),主要分布在梅山、響洪甸兩大水庫周圍,坡度在25°左右,山間夾有較為開闊的谷地,接近盆地,河道高寬,水流漸緩,易于淤積;海拔在500米以下崗丘平畈區(qū),主要分布在北部。
金寨縣處于我國暖溫帶與亞熱帶氣候分界線秦嶺—淮河線的南側,屬北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區(qū)。年平均氣溫15.5℃,≥10℃積溫為4500-5100℃,無霜期228天。年降水量1381.5毫米,為淠河、史河兩大河流發(fā)源地。
由于地形差異,境內南北物候相差半月左右,從海拔高度看,在春夏季,海拔每增加100米,物候期推遲3天。
金寨縣有豐富的林地資源和水資源,為北亞熱帶落葉與常綠闊葉混交林帶,馬尾松、杉木、黃山松等亞熱帶樹種占很大面積,多構成大面積純林,土壤多為黃棕壤,土質特別松泡,適合各類中藥種植。
金寨縣菌類中藥資源特色鮮明
金寨縣歷經三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實踐,筆者在六安市委、市政府及金寨縣委、縣政府大力支持下,利用2012年參與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的實踐機會,對金寨縣中藥資源進行了調研。
中藥資源有野生和栽培之分,并且隨緯度和海拔呈現(xiàn)水平分布與垂直分布的差異性。金寨境內天堂寨、馬鬃嶺、金剛臺是野生藥材資源的主要分布區(qū);而沙河、桃?guī)X、雙河等地是栽培藥材的主要分布區(qū)。
在西部和南部山區(qū),分布較多的有木本藥材,如厚樸、杜仲、辛夷、銀杏等以及一些稀有草本藥用植物,如白芨、鐵皮石斛、珠子參、七葉一枝花等。草本藥材相對集中在中北部丘陵區(qū),如貓爪草、箭葉淫羊藿、石菖蒲、多花黃精等。另外,如益母草、夏枯草、半夏、野菊花、魚腥草等藥材廣布全縣。除了明顯的水平差異,垂直分布方面也有所不同。金寨1500米以上的山脊,氣溫低、云霧多、風力強勁、土壤瘠薄,為高山矮林灌叢,中藥資源有衛(wèi)矛、藜蘆、野山楂、蒼術、拳參等;海拔1100-1500米處的局部平緩坡地,已接近山頂,土層較淺薄,山地的矮林組成種類以花楸、黃山杜鵑、黃山櫟等為主,中藥資源有落新婦、金錢草等;海拔800-1100米的山地,為多種群落組成的落葉闊葉林帶,生長許多珍稀的藥材,有石斛、珠子參以及野菊花、鹿蹄草等;海拔400-800米的低山,為落葉、常綠針闊葉林帶,野生藥材有辛夷、厚樸、茯苓、杜仲、黃柏、枇杷葉、山茱萸、絡石藤、白果、木通、淫羊藿、金銀花、前胡、紫菀、五加皮等;海拔100-400米的丘陵和山間盆地有常綠闊葉林的分布,但由于人為活動的深刻影響,多為草本藥材,木本的較少,主要有桔梗、車前草、黃精、玉竹、敗醬草、夏枯草、益母草、蒼耳、斷血流、百蕊草、麥冬、半夏、菊花、艾、山梔子、石菖蒲、女貞子、天冬、香附等;海拔100米以下的多為農田,草本藥材居多,有夏枯草、香附、半夏、半邊蓮、白茅等。
金寨具有產業(yè)規(guī)模集聚效應的菌類中藥主要有三個,即茯苓、靈芝和天麻,收載于我國最早的本草著作——東漢時期《神農本草經》中,位列上品。
茯苓是主體 茯苓來源于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 (Schw.) Wolf 的干燥菌核。
《神農本草經》謂其“味甘,平。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咳逆,口焦舌干……生山谷”。
民國《增訂偽藥條辨》(1928年):“天然野生之茯苓,無論何地產,皆為佳品。惟云南產天然生者為多,亦皮薄起皺紋,肉帶玉色,體糯質重為最佳,惜乎出貨不多。其他產臨安、六安、于潛者,種苓為多。”
《藥物出產辨》(1931年):“以云南產者為云苓,最正地道。產安徽省者名安苓。”
《藥材資料匯編》(1959年):“人工栽培以來,安徽、湖北等地成為茯苓主產區(qū)。現(xiàn)時野生主產于云南麗江地區(qū)?!?/p>
《中藥材產銷》(2004年):“野生者以云南為著名,栽培者以安徽量大、質優(yōu)?!?/p>
金寨縣是茯苓種植的主產區(qū),距今有100多年的歷史,早在20世紀50年代,大別山的茯苓產量占全國的75%左右,產量大,品質好,有“安苓”的美稱。1958年安徽博物館72千克特大茯苓來自桃?guī)X。20世紀60年代以后隨著兩廣、云貴、福建、四川一帶新產區(qū)的開發(fā),大別山茯苓產量占全國比重下降到60%,20世紀70年代只占全國的20%。進入到20世紀80年代,大別山一帶的茯苓產量約200多萬公斤。茯苓質量明顯優(yōu)于南方多數(shù)產區(qū),現(xiàn)今全國90%的茯苓主產于大別山金寨和岳西兩地。
大別山地區(qū)適宜的溫度、濕度和成片的純馬尾松林及其特殊的沙壤土都為茯苓生產所必需;加上苓農栽培、加工茯苓的豐富經驗,其中培植茯神的特有技術系金寨首創(chuàng),茯神與茯苓生產互補;菌引代替?zhèn)鹘y(tǒng)肉引和木引,且不需“發(fā)汗”直接剝皮切制曬干,既提高產量,又降低成本。
大別山的茯苓質地緊實、色白、勻凈,有“中藥白銀”之稱。傳統(tǒng)加工非常精細,20世紀50年代前出口優(yōu)質規(guī)格有:云片(同云片糕樣,照亮可見云狀筋膜斑紋)、天字片(不規(guī)則的光邊,光潔的白片)、廣莊(發(fā)過汗的大小均勻、質地結實的干苓個子)等約70個規(guī)格。此后,經不斷兼并,現(xiàn)有規(guī)格標準簡化,而且由于老藥工越來越少,茯苓加工又由集體改為分散進行,缺乏基本的加工技術與必要工具,一些地方商品質量下降。例如原來加工成的白茯苓片又薄又勻,稱為“鏡片”,3厘米厚,約有30-32張,而現(xiàn)在只有16-18張。因此,如何提高茯苓藥材商品質量是必須著力解決的突出問題。
靈芝有特色 靈芝來源于多孔菌科真菌赤芝 Ganoderma lucidum (Leyss. ex Fr.) Karst. 或紫芝 Ganoderma sinense Zhao. Xu et Zhang 的干燥子實體。
南北朝梁代時《名醫(yī)別錄》謂“赤芝生霍山”(即現(xiàn)在金寨、霍山縣區(qū)域)。由于野生靈芝需要特定的溫度、水分和光照等生態(tài)因子的精巧配合,多在山野樹林之中,夏季雨后生長,枯枝落葉覆蓋其上,幼年期難以看見,散發(fā)孢子迅速,高溫蟲蛀易于導致腐敗,故野生資源難以采到佳品,孢子更難以采集到。由于不易被人發(fā)現(xiàn)并觀察記載,故《證類本草》、《本草綱目》、《植物名實圖考》等主流本草和植物分類學著作未能詳細記載。后隨“一根針,一把草”的活動深入,各地逐漸解開了藏在深山密林中的靈芝資源面紗,逐漸對其生物學特性、物候和栽培技術有了深入了解。
金寨靈芝人工栽培始于20世紀90年代。率先在全軍鄉(xiāng)全軍村、沙河鄉(xiāng)碾灣村開展,后來擴大到關廟鄉(xiāng)、水竹坪鄉(xiāng)、青山鎮(zhèn)、燕子河鎮(zhèn)等地。但其中沙河鄉(xiāng)靈芝約是全縣靈芝總產量的70%,成為“全國靈芝第一鄉(xiāng)”。由于金寨沙河鄉(xiāng)靈芝發(fā)展較早,在全國有很高知名度,現(xiàn)已形成全國知名的靈芝交易市場,年靈芝交易量達千噸。目前研發(fā)的產品主要是靈芝破壁孢子粉,當?shù)赜泻芏嘧灾髌放平ⅰ?/p>
天麻重質量 天麻來源于蘭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 的干燥塊莖。
《神農本草經》以“赤箭”之名收錄,描述其地上莖的形狀和顏色,自《開寶本草》始有“天麻”名稱出現(xiàn),為赤箭之根。
20 世紀70 年代之前均為野生,產量小,一直是名貴緊缺藥材。后經過多年的技術培訓、專家指導、引種試驗等方式,金寨縣已經普及天麻有性繁殖生產技術。同時,南溪、湯匯、張畈、燕子河等幾個天麻集散地逐步形成,土生土長的營銷隊伍日益壯大。2001年,縣內興起了“天麻熱”,山區(qū)農村幾乎家家種天麻,產量迅速越過1000 噸,隨后快速增加到2500 多噸;2002 年到2008 年,因市場原因影響了農民的積極性,產量下降到2000 噸以內。隨著市場回暖和技術不斷完善,很多農戶因種植天麻致富。
天麻產業(yè)發(fā)展重在產量與質量并舉,尤其自有品牌的創(chuàng)建與維護。
金寨縣藥用菌產業(yè)占有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 《中醫(yī)藥發(fā)展戰(zhàn)略規(guī)劃綱要(2016-2030年)》從國家戰(zhàn)略高度認定中醫(yī)藥行業(yè)是獨特的衛(wèi)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chuàng)優(yōu)勢的科技資源,優(yōu)秀的文化資源和重要的生態(tài)資源。當前,正值國家《中醫(yī)藥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頒布,從國家到到地方政府高度重視中醫(yī)藥發(fā)展,有必要充分利用政策紅利發(fā)揮出金寨菌類中藥資源的規(guī)模集合效應,具天時之利。
地利 金寨縣獨特的地理與環(huán)境資源,享有安徽省“西山藥庫”美稱,境內山區(qū)盆地相間,河流交錯縱橫,形成復雜的地理和多樣的生態(tài)小環(huán)境,蘊藏著豐富的中藥材資源,尤其菌類中藥資源適宜的生態(tài)小環(huán)境地域面積眾多,比如松木林、通透性良好的土壤等等,擁有地利。
人和 茯苓、天麻和靈芝的人工栽培技術已經獲得突破,下一步需要在制約產業(yè)規(guī)模集聚的關鍵技術上努力尋求突破,如松木林樹蔸種植茯苓等。另外,也需建立種苗生產基地,提高種苗質量,提升道地藥材品質;建設規(guī)?;?、規(guī)范化種植基地,提高生產組織化水平,打造綠色道地皖藥品牌。
此外,全方位提升特色菌類藥材發(fā)展水平,研發(fā)和拓展藥食兩用菌類藥材產品,扶持和培育龍頭企業(yè),推動中藥工業(yè)集聚化發(fā)展。
挖掘金寨中藥文化,開發(fā)經典名方,保護和繼承安徽中醫(yī)藥文化;在中醫(yī)藥健康旅游中,依托金寨長壽之鄉(xiāng),以大健康服務旅游大發(fā)展,開發(fā)和帶動菌類中藥旅游產品營銷。上述即為人和。
綜上,金寨縣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要素,成為境內菌類中藥資源綜合利用的保障,為菌類中藥資源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