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隱匿、故意銷毀會計憑證、會計帳薄、財務會計報告罪是目前在實踐中多發(fā)的一種犯罪,這種犯罪嚴重地影響到經濟秩序的正常進行。與此同時該罪在適用上存在一些問題,如犯罪對象的確定,行為方式的認定,犯罪主體的界定等,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理論上的分析與討論,以更好地回應司法實踐的需要。
關鍵詞:會計犯罪;犯罪構成;司法認定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1-000-02
隨著經濟生活的日益增多,對于財務的管理也越來越規(guī)范。同時,由于賬簿和憑證等財務材料能夠反映出真實的財務和經營狀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也引起不法之徒的覬覦,往往從這些財務資料入手,進行逃稅、非法經營等違法犯罪活動。而其中最常見的手段莫過于隱匿、故意銷毀會計憑證、會計帳薄、財務會計報告的行為。所以這一類行為不僅成為行政法律規(guī)制的重點,也受到刑事法律的制裁。
一、隱匿、故意銷毀會計憑證、會計帳薄、財務會計報告罪的立法沿革
在我國1979年刑法和1997年刑法中,都沒有針對隱匿、故意銷毀會計憑證、會計帳薄、財務會計報告行為進行規(guī)定。當時,由于經濟生活還不太發(fā)達,法律規(guī)定相對滯后,對于這類行為只能在其產生嚴重后果的時候,以貪污罪、偷稅罪、逃稅罪等罪名進行規(guī)制,造成了罪名與行為脫節(jié)的窘境。所以在1999年全國人大出臺《會計法》時,相關部門提出對于偽造、編造會計憑證賬簿等行為要納入到刑法中追究刑事責任。全國人大采納了這種建議,在新《會計法》第十三條第一款規(guī)定:“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
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钡谒氖臈l第一款規(guī)定:“隱匿或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钡谒氖鍡l規(guī)定:“授意、指使、強令會計人員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或者隱匿、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至此,隱匿、故意銷毀會計憑證、會計帳薄、財務會計報告行為正式立法,成為規(guī)制的對象。
緊接著,為了與《會計法》相關規(guī)定進行銜接,全國人大常委會于1999年12月25日通過我國第一個《刑法修正案》,其中第一條規(guī)定:“第162條后增加一條,作為第162條之一:‘隱匿或者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情節(jié)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金。'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guī)定處罰'?!敝链耍[匿、故意銷毀會計憑證、會計帳薄、財務會計報告正式成為我國的一種犯罪行為,打擊此類行為從立法上進入了新的階段。此后,有關部門對于本罪的適用接連出臺了諸多相關法律文件,如2001年4月18日,公安部規(guī)定了本罪的追訴標準,兩高于2002年3月15日規(guī)定了本罪的罪名為“隱匿、故意銷毀會計憑證、會計帳薄、財務會計報告罪”,2002年全國人大法工委也指出,任何單位和個人隱匿銷毀會計資料,情節(jié)嚴重的均構成犯罪。從而確立了國家機關、事業(yè)單位及其會計人員同樣也能夠成為本罪主體。至此,我國已建立了一套詳備的打擊隱匿、故意銷毀會計憑證、會計帳薄、財務會計報告行為的法律體系。
二、隱匿、故意銷毀會計憑證、會計帳薄、財務會計報告罪的犯罪構成
一般認為,隱匿、故意銷毀會計憑證、會計帳薄、財務會計報告罪是指隱匿、故意銷毀會計憑證、會計帳薄、財務會計報告,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
(一)本罪的犯罪客體。本罪的犯罪客體是國家的現(xiàn)行會計管理制度與經濟秩序。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的計量單位,以憑證為主要的依據,借助于專門的技術方法,對一定單位的資金運動進行全面、綜合、連續(xù)、系統(tǒng)的核算與監(jiān)督,向有關方面提供會計信息、參與經營管理、旨在提高經濟效益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是經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等會計核算專業(yè)資料,它是會計核算的重要成果,是投資者作出投資決策、經營者進行經營管理、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依據。目前,我國有《會計法》、《會計工作規(guī)范》、《會計檔案管理辦法》、《企業(yè)會計準則》等一整套管理制度,這些規(guī)定里對會計資料的保管與處置都有著詳盡的規(guī)定。但是,擅自隱匿、故意銷毀的行為嚴重妨礙了會計制度的貫徹落實,影響了正常的經濟秩序,是非常嚴重的犯罪行為。本罪的犯罪對象包括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三種:
會計憑證是指記錄經濟業(yè)務發(fā)生或完成情況的書面證明,包括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是登記賬簿的依據。會計憑證是記錄經濟信息的載體。一般可以將其分為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前者又稱單據,是在業(yè)務最初發(fā)生時填制的原始書面證明,如發(fā)票、收據等,后者是以原始憑證為依據,按其內容進行歸類并填制的憑證,是登入賬簿的直接證據。
會計賬簿由具有—定格式、相互聯(lián)系的賬頁所組成,用來序時、分類地全面記錄一個企業(yè)、單位經濟業(yè)務事項的會計簿籍。一般而言,會計憑證填制后就要設立和登記賬簿,賬簿的意義在于避免了每張憑證只能記錄個別內容的缺點,能夠提供全面的、連續(xù)的、宏觀的經濟數(shù)據,對于單位決定其經濟活動的開展有重要作用。同時賬簿也是審計的重要依據。
財務會計報告是單位會計部門根據經過審核的會計賬簿記錄和有關資料,編制并對外提供的反映單位某一特定日期財務狀況和某一會計期間經營成果、現(xiàn)金流量及所有者權益等會計信息的總結性書面文件。
(二)本罪的犯罪客觀方面。本罪的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隱匿、故意銷毀會計憑證、會計帳薄、財務會計報告,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隱匿即為藏匿,就是通過各種手段將會計資料藏匿起來不被相關機構和人員發(fā)現(xiàn)。銷毀是指采用物理滅失的方法將上述會計資料予以消滅,使其不復存在。如對于傳統(tǒng)的以紙張作為載體的會計資料予以燒毀、湮滅、撕碎、浸泡,使其內容消失不能被認知。對于新型的以電子信息為載體的電子會計資料進行刪除、粉碎或者對電腦進行物理損害導致其滅失。這些行為都可以算作銷毀行為。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銷毀一定要有故意的心理特征,如果行為人出于過失,或者未認識到銷毀的是會計資料則不能以故意銷毀處理。此外,僅僅有隱匿、故意銷毀行為還尚不能構成本罪,必須還要達到情節(jié)嚴重的地步。這里的情節(jié)嚴重究竟指那些情況,在2010年以前眾說紛紜,并未有確切的標準。為此,2010年5月7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guī)定(二)》第八條規(guī)定:“隱匿或者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1.隱匿、故意銷毀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涉及金額在五十萬元以上的;2.依法應當向司法機關、行政機關、有關主管部門等提供而隱匿、故意銷毀或者拒不交出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的;(三)其他情節(jié)嚴重的情形。”根據該規(guī)定,凡是達到上訴標準的,都屬于情節(jié)嚴重的情形,從而對本罪在司法實踐中的運用指明了依據。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罪屬于選擇性罪名,既有行為方式的選擇,也有犯罪對象的選擇。如果只是單一的隱匿會計憑證的行為,則只構成隱匿會計憑證罪,同理,如果只有故意銷毀會計賬簿的行為,則只構成故意銷毀會計賬簿罪,且屬于一罪。這一點在適用時應加以注意。
三、本罪的犯罪主體
本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既可以由國家機關、事業(yè)單位、公司企業(yè)中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構成,也可以由其他人員構成。同時,按照相關法律規(guī)定,單位也可以成為本罪主體,一般而言本罪的單位主體表現(xiàn)為公司企業(yè),不包括國家機關和社會團體。從司法實踐中來看,構成本罪的人員多是會計從業(yè)人員,因為會計活動是一項專業(yè)技能要求很高的工作,一般不掌握會計知識的人,對于眾多會計憑證、賬簿和會計報告等資料難以區(qū)分,很難了解哪些對于經濟活動或者逃避處罰具有作用,因此,在實踐中,主體多為會計資料的制作與保管或者經手人員。
四、本罪的犯罪主觀方面
本罪是故意犯罪,罪過方面表現(xiàn)為故意,既包括直接故意也包括間接故意。即行為人明知是應當按照相關制度予以妥善保管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告而予以藏匿或銷毀或者放任其被藏匿、銷毀。過失不構成本罪。本罪的犯罪動機有多種,在實踐中主要體現(xiàn)為為了逃避稅款的繳納,私設小金庫,進行商業(yè)賄賂,進行虛假經營等方面。動機不影響本罪的認定,但會影響到本罪的量刑。
作者簡介:尚宏陽(1982-),女,管理學碩士,北京市石景山區(qū)公安消防支隊干部。
現(xiàn)代經濟信息2016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