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相宜
(1.哈爾濱工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01)
·心理健康教育
社會支持、人際信任與大學生社交焦慮的相關研究
周相宜
(1.哈爾濱工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01)
文章為探討大學生人際信任感、社會支持和社交焦慮的特點及相互的關系,從而對于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提出相應的建議,采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人際信任量表和社交焦慮量表隨機對732名大學生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在人際信任感、社會支持和社交焦慮上表現(xiàn)出差異性,并且大學生的人際信任感、社會支持和社交焦慮三者之間存在相關關系。
社會支持;人際信任;社交焦慮;大學生
(一)對象
本研究通過紙質問卷的方法,在全國高校范圍內發(fā)放問卷732份,回收有效問卷660份(90.2%)。其中男生218人(33.0%),女生442人(67.0%);城市“生源地”學生451人(68.3%),農村“生源地”學生209人(31.7%);文科學生535人(81.1%),理科學生125人(18.9%);雙親家庭學生為614人(93.0%),單親家庭學生為46人(7%);獨生子女為522人(79.1%),非獨生子女為138人(20.9%)。
(二)研究工具
研究的自變量是“社會支持”和“人際信任”,因變量是“社交焦慮”。每個變量都有對應的量表進行測量。
1.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由肖水源于1986年編制,該量表一共有10個條目,用于測量個體的社會支持度。該量表主要包括:主觀支持(3條)、客觀支持(4條)和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3條)。根據(jù)肖水源的報告,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的各條目一致性系數(shù)在0.89和0.94之間,表明該問卷具有較好的重測信度。本研究使用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818。
2.人際信任量表。由Rempel和Holmes于1986年編制,該量表一共有25個項目,用于測量個體對他人的行為、承諾和陳述的可靠性估計,采用五分對稱評定分法,1為“完全同意”,5為“完全不同意”。得分越高者,其人際信任程度越高。本研究中使用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843。
3.社交焦慮量表。由Leary于1983年編制,用于評定獨立于行為之外的主觀社交焦慮體驗的傾向。IAS由15個項目組成,采用5級評分法,1為“與我一點兒也不符合”,5為“與我極其符合”。分數(shù)越高者,其社交焦慮程度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732。
(三)數(shù)據(jù)處理
數(shù)據(jù)回收后采用SPSS 21.0進行差異性檢驗、相關性分析和回歸分析。
(一)被試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與社交焦慮的t檢驗
社交焦慮在“性別”“學科”“生源地”“家庭情況”和“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上均存在顯著差異。在性別上的差異符合統(tǒng)計學意義(t=11.117,p<.000),且男生的社交焦慮平均分(45.43±7.86)要高于女生的社交焦慮平均分(38.31±7.66)。文科學生的社交焦慮平均分(40.41±8.49)要明顯低于理科學生的社交焦慮平均分(47.14±9.16),且符合統(tǒng)計學意義(t=-3.878,p<.000)。從農村生源地來的學生的社交焦慮的平均分(41.72±5.85)要高于城市學生的社交焦慮平均分(40.17±9.34),且差異符合統(tǒng)計學意義(t=-2.206,p<.028)。雙親家庭的學生的社交焦慮平均分(40.86±8.70)要高于單親家庭的學生的社交焦慮平均分(38.21±6.19),且差異符合統(tǒng)計學意義(t=2.232,p<.026)。非獨生子女的社交焦慮分數(shù)(42.01±6.50)要高于獨生子女的社交焦慮分數(shù)(440.31±8.83),且差異符合統(tǒng)計學意義(t=-2.114,p<.035)。見表1。
表1 被試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與社交焦慮的t檢驗
(二)大學生人際信任感、社會支持與社交焦慮的相關分析
大學生人際信任感與社交焦慮存在顯著負相關,而且社會支持評定的3個因子中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對支持的利用度與社交焦慮也呈現(xiàn)顯著的負相關。說明大學生的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對支持的利用度越低的學生其社交焦慮越嚴重,而人際信任感高的學生其社交焦慮越低。見表2。
表2 大學生人際信任、社會支持與社交焦慮的相關分析
(三)大學生社交焦慮對人際信任和社會支持的回歸分析
以社交焦慮為因變量,人際信任感和社會支持的3個維度為自變量,在控制人口學變量的基礎上進行分層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對支持的利用度進入了回歸方程,其中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對支持的利用度均對社交焦慮存在顯著的負預測作用,解釋變量為86.5%,說明回歸關系可以解釋社交焦慮86.5%的變異。在方差分析結果中F值為369.519,P值小于0.05,所以該模型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見表3。
表3 大學生社交焦慮對人際信任和社會支持的分層回歸分析
(一)大學生社交焦慮在人口統(tǒng)計學上的差異
研究顯示,大學生的社交焦慮在“性別”“學科”“生源地”“家庭情況”和“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上均存在顯著差異。研究得出社交焦慮在性別上存在顯著的差異的結果與其他學者的研究不一致,但是在男生的社交焦慮高于女生的結果是一致的。威廉斯(Williams)和貝斯特(Best)在1982年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世界各國對女性的看法都認為她們依賴性強、易激動、懦弱,從而產生偏見而引起其焦慮心理及自卑心理的產生。而現(xiàn)在社會里女權的獨立和觀念的解放,女性的心理素質得到了很大的加強,特別是在社交方面。
在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問題上,研究顯示是存在顯著的社交焦慮差異的,這與其他學者的研究也是不一致的,但是非獨生子女的社交焦慮程度較獨生子女高是一致的。理科學生的社交焦慮程度較高于文科學生,這與胡秦的研究結果一致。文科學生由于專業(yè)的特點,擅長于人際溝通,而理科的學生,因為平常的學習壓力大,沒有太多的機會來進行人際關系的建立和維護。在生源地方面,農村來的學生的社交焦慮高于城市里的學生,原因可能是城市里的學生從小接觸的環(huán)境和事物比農村來的學生要多,參加的活動和接觸的人要豐富于農村的學生,而農村的學生因為條件的限制,不太善于交際。雙親家庭的學生社交焦慮要高于單親家庭的學生,原因可能是雙親家庭的學生面臨的更多的父母的嚴加管教,沒有太多的時間和同伴溝通交流,而單親家庭的學生更早的進入社會,在人際溝通方面有更多的經驗,故而社交焦慮低于雙親家庭的學生。
(二)大學生人際信任感與社交焦慮的關系
大學生人際信任感與社交焦慮存在顯著負相關,這與胡秦和鮑芳的研究結果一致,表明人際信任是影響社交焦慮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大學生對待他人的人際信任感越高者,其社交焦慮越低;對待他人的人際信任感越低者,其社交焦慮越高。也就是說,個體存在敏感性的猜疑、對待他人不信任的時候,其內心的焦慮會具體的表現(xiàn)在社交行為上,影響了個體的社會功能,產生不利于個體的行為影響。研究表明,親密的人際關系可以幫助個體緩解不良的壓力,包括社交焦慮等。所以,營造良好的人際信任環(huán)境,可以改善個體在遇到困惑時能夠得到理解和支持,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著一定的作用。同時大學生本身也應該加強對于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嘗試與他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并且主動幫助他人,在互動中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防范社交焦慮。
(三)大學生社會支持與社交焦慮的關系
研究顯示,大學生的社會支持對社交焦慮有負向的預測作用,這與陳熙維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社會支持的3個維度: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對支持的利用度在這里都對社交焦慮有良好的預測作用?,F(xiàn)在大學生正處在和社會接軌的階段,在這個時間段面臨著學業(yè)、工作、感情和人際交往的一系列問題,大學生在面臨困難時,從他人處得到的精神支持和物質支持越多,對于降低大學生的社交焦慮的作用越明顯。而對于大學生群體本身而言,內在心理素質和防御機制的完善,也能夠很大程度上降低大學生的社交焦慮。大學生除了客觀支持和主觀支持外,對于兩個維度利用方式的結合也能夠預測社交焦慮,在面臨社交問題時,要有效結合客觀支持和主觀支持,能夠很大程度上降低社交焦慮所帶來的危害,從而保持心理健康水平。
男性大學生的社交焦慮高于女性大學生;城市生源地的學生社交焦慮高于農村生源地的學生;理科學生的社交焦慮高于文科學生;非獨生子女的社交焦慮程度較獨生子女高;雙親家庭的學生社交焦慮要高于單親家庭的學生。
研究顯示大學生社交焦慮與人際信任感和社會支持均存在顯著的負相關,而通過分層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社會支持對社交焦慮有良好的負預測作用。所以,社交焦慮會不利于大學生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建立。因此,應該及時發(fā)現(xiàn)并解決大學生存在的社交焦慮問題,對男生、理科生、城市生源地、雙親家庭和非獨生子女的大學生,要多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可以開展不同形式的活動,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學生的社交能力。
編輯/岳鳳
周相宜(1996-),女,安徽人,本科,研究方向:應用心理學。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學生科技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編號:HEUCFS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