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影
[摘 要]運用多媒體呈現(xiàn)地理景觀圖片,不僅能夠更加直觀地讓學生感知地理知識,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更能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尊重。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 地理教學 景觀圖片
[中圖分類號] G63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220113
地理教學中,地圖教學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手段,地圖能夠使抽象的地理知識具象化,同時也能使具象的知識符號化。地圖的呈現(xiàn)方式有很多種,其中地理景觀圖是非常重要的一種類型。在多媒體日益發(fā)展的今天,能夠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呈現(xiàn)適當?shù)牡乩砭坝^圖片,既能讓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也能吸引學生的興趣,讓課堂更生動,讓學生能在方寸課堂感受景觀差異,認識祖國的大好河山,產(chǎn)生愛國情懷。
什么是地理景觀圖片呢?地理景觀是指四周為天然界線所圍繞的、性質上與其他區(qū)域有區(qū)別的地球表面的區(qū)域。每一區(qū)域是各種物體和現(xiàn)象完整的、相互制約的總體,并與景觀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地球表面的地理景觀豐富多樣,既有山地、平原、河流、湖泊、海洋、森林、草原等自然景觀,也有農(nóng)田、工廠、礦山、道路、建筑、民俗等人文景觀。地理景觀圖片就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一種真實反映。
下面是高中地理必修一課堂中運用到地理景觀圖片的一些例子。
必修一第一章第二節(jié)《太陽對地球的影響》中,關于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其中一個知識點為“日常生活中利用的太陽能”。教師可以實時展示下面兩幅圖片(圖1《太陽能熱水器》、圖2《路燈使用的太陽能》),學生會發(fā)現(xiàn)原來地理離生活特別近,生活中處處都有地理知識,這樣也提升了學生對地理學科的熱愛程度。
必修一第一章第二節(jié)中關于“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教師可實時展示極光圖片(圖3)。由于我們處于中低緯度地區(qū),很少有學生有機會到高緯度地區(qū)看到美麗的極光,極光圖的呈現(xiàn),也讓學生對自己從未涉足的世界產(chǎn)生好奇,激發(fā)學生探索世界的興趣。
必修一第一章第四節(jié)《地球內部圈層結構》,需要學生對地球內部圈層結構有一定的認識,那么呈現(xiàn)圖4,就可以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地球內部軟流層的存在,并且為大自然的美麗所震撼,也讓學生對地球的內部構造產(chǎn)生了探索的興趣。
2010年6月,一個由科學家和探險者組成的團隊走近非洲尼拉貢戈火山口深處沸騰的熔巖湖畔。團隊成員受1960年的紀錄片The Devil's Blast的影響,從小就夢想在這個世界最大的熔巖湖畔散步。攝影師奧利維爾·格林勒華特在距湖區(qū)一米處為我們拍下了熔巖物質獨特的景象。
必修一第二章第三節(jié)《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在引入這節(jié)新課時,可以介紹近期剛發(fā)生的事情:
2015年11月6日,北京迎來了初雪,南京卻“任性”地又過了一次夏天?!皯啊钡氖?,南京大學官方微博發(fā)布了一條消息稱“你在北京的寒夜里大雪紛飛,我在南京的艷陽里四季如春”,并@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很快便引發(fā)了一場多個名校官微關于熱曲《南山南》歌詞的改編大接龍。
下面是同一天南京大學和北京大學的景觀圖(圖5),通過其中兩幅圖的對比,學生首先能感受到的就是我國南北方的天氣差異,進而分析出冷鋒是由我國北方向南方不斷推進的,這也是學生身邊能夠親身體驗的例子。該圖片的展示激發(fā)了學生的同感性,有效地增強了教學效果。
必修一第二章第四節(jié)《全球氣候變化》,教師可向學生介紹近百年來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為原因,即人類的不合理活動,如過多化石燃料的燃燒和毀林開荒。而我國這樣一個飛速發(fā)展的人口大國,私家車的平民化,使得我國人均耗能量大大增加。通過圖6《國慶長假第一天南京高速公路狀況圖》,讓學生有一個非常直觀的感受,并且很多學生也親身經(jīng)歷過這樣的情況,課堂代入感非常強,增強了學生對人們日常生活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的感知。同時展示《全球變暖之后的北極熊》(圖7),從而引起學生深思:地球不僅屬于人類,也屬于其他物種。我們平時出行是不是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既減少擁堵情況,也減少能源消耗?讓學生逐漸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huán)境。
必修一第四章第一節(jié)《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教師可實時展示圖8,通過我國新版人民幣5元(泰山圖)、10元(長江三峽夔門圖)和20元(桂林山水圖)及其真實景觀圖的對比,讓學生增強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提升了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原來地理與生活離得這么近。
必修一第四章第二節(jié)《山地的形成》,講解褶皺山部分的“背斜、向斜以及背斜山、向斜山”時,教師可實時展示圖9,四川的五色山、北京十渡風景區(qū)背斜山、某地向斜山的地理景觀圖既美麗又生動,很容易吸引學生的興趣。
某地向斜山
必修一第四章第三節(jié)《河流地貌的發(fā)育》,教師可展示圖10,通過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尼亞加拉瀑布來說明溯源侵蝕。
尼亞加拉瀑布及由它沖出來的尼亞加拉峽谷的形成有著特殊的地質條件,尼亞加拉瀑布所在地的表層巖
石抗侵蝕能力極強,但這層巖石之下卻是脆弱的頁巖和沙質巖層,瀑布的常年沖蝕,使得石灰?guī)r崖壁不斷坍塌,
致使尼亞加拉瀑布逐步向上游方向后退。據(jù)1842~1927年觀測記錄,平均每年后退1.02米,落差也在逐漸減小,照此下去,再過5萬年左右,瀑布將完全消失。為了挽救尼亞加拉瀑布,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加兩國政府耗費巨資采取了控制水流、用混凝土加固崖壁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瀑布后退速度控制在每年3厘米以內。
必修一第五章第二節(jié)《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教師可展示圖11,通過陜西靖邊毛烏素沙地圖片和南京石象路圖片,讓學生感受我國東西差異。
南京石象路
地理景觀圖片是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課堂教學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合理、適當?shù)卦谡n堂中展示地理景觀圖片,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使學生養(yǎng)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也能讓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中處處皆學問。在目前多媒體應用日益廣泛的今天,地理教師必須重視這一教學手段,這也有利于構建體現(xiàn)現(xiàn)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學發(fā)展、適應社會生產(chǎn)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課程。作為地理教師,應該與時俱進,更新觀念,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落實新課標,用好新教材,要讓學生真正學習到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為培養(yǎng)學生成為一名合格的現(xiàn)代公民而努力。
[ 參 考 文 獻 ]
[1]于慶文.景觀圖在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池州學院學報,2012(3).
[2]孟鄭林.充分體現(xiàn)高中地理教學中景觀圖的有效運用[J].文理導航,2013(3).
[3]劉曉萍.地理景觀圖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成才之路,2015(22).
[4]單琳娜.“身臨其境”的地理教學方法[J].科技信息,2010(11).
[5]燕國軍.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J].吉林教育,2015(1-2).
[6]張洪濤.運用景觀圖激發(fā)地理發(fā)散思維能力的做法及注意事項[J].教育技術研究,2012(1).
(責任編輯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