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平 范國正 曾卓 曾芍 劉霞 鄒妮娜
摘 要:中職校本教材建設是課程體系改革的重要內容,校本教材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重要工具之一,確定中職校本教材質量評價標準,對提高校本教材質量,豐富教學資源具有很大的意義。本研究結合我校校本教材建設及評價,從教材評價的意義、評價原則及校本教材的內容、使用、形式、校本性等方面的評價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能力本位;中職;校本教材
評價中職校本教材是否符合能力本位的現(xiàn)代教育理念,是否具有鮮明的專業(yè)特色以及適應市場需求的靈活性,是否有力地推動教學從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轉變,在中職教學和課程改革中起著關鍵的作用[1]。盡管在校本教材的建設過程中進行了嚴格的管理,采取了一系列的質量保障措施,但最終編寫出來的教材是否真正突出能力本位的教育教學理念,針對性強,突出和發(fā)展學校特色,符合學校實際和人才需求,體現(xiàn)了專業(yè)特色,還有待進一步放到教學實踐中來檢驗。因此,如何有效評價校本教材的質量及效用性,科學建構中職校本教材評價體系,制定統(tǒng)一的教材質量評價標準顯得非常重要。
一、構建能力本位的校本教材評價指標體系的意義
目前中職學校的主要教學任務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基礎知識和綜合能力為目標。校本教材是根據大綱要求和實際需要而編選的,必須突出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編寫和使用的校本教材關系到教學成敗和質量。要想編寫和使用到好的校本教材,則必須加強教材的評價,因此,構建系統(tǒng)、科學、合理的教材評價體系非常必要,其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校本教材評價有利于提高教材質量
學校以校本教材建設及評價為平臺,制訂相關制度,積極鼓勵教師開展校本教材建設,同時通過同行、學生、行業(yè)專家對校本教材質量進行跟蹤評價,通過調查總結,開展對校本教材的質量評比活動,將一些優(yōu)秀的樣本展示給教師,使教師通過總結自己的教研教改成果,強化教材質量意識,并升華到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高度,進而帶動校本教材質量的提高[2]。
(二)實現(xiàn)學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需要
校本教材的建設,以學生能力為本位,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及考核,緊密聯(lián)系技能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學校以對校本教材的評價為起點,通過教師編寫交流、市場調研、學術交流和課程體系改造,評價教材是否符合當前護理專業(yè)建設特點及崗位人才需求,是否達到了推動大綱及教學標準規(guī)定科目的建設和改造。為進一步深化課程體系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實行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起到很重要作用。
(三)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材建設能力及教學水平
適應實用技能型人才的培養(yǎng),在開發(fā)校本教材的同時,通過加強對校本教材的評價,查找教材建設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加強對教師編寫能力的指導,將能力建設融入教學和校本教材建設中。隨著社會發(fā)展和新的教學手段的采用,現(xiàn)代教材形式不單純是紙質的教科書,還是配套有網絡學習資源、光盤、多媒體、學習指導等立體化教材體系。這對我們的校本教材建設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同時對教師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教師在科學的評價體系指導下,必須不斷學習現(xiàn)代教育理論,新的教學觀念,掌握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和技術,才能滿足教學需要,與此同時有助于師資隊伍素質的提高。
二、校本教材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是中職校本教材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首要原則。主要體現(xiàn)在指標的有效性上,即各項評價指標都能對評價結果起作用,通過評價得到的各項信息和數(shù)據能有效地校本教材的真實價值。各指標之間的組合、級別、權重科學合理,同時中職校本教材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必須遵循中職教育教學規(guī)律和統(tǒng)計學要求,通過廣泛的調研和科學的分析、歸納、總結,最終形成指標間內涵不雷同,外延得交叉,便于統(tǒng)計分析[3]。
(二)全面性原則
在構建中職校本教材評價指標體系的過程中,強調指標體系的完整性和全面性,盡管每個評價指標評價范圍較局部,但所有這些局部評價指標的總和應能對目標做出全面評價,要求教材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要全面地、系統(tǒng)地、本質地反映教材質量,不能忽視和漏掉任何一個指標,盡量作到指標系統(tǒng)在全局上反映教材質量的功能。
(三)可行性原則
校本教材的質量評價標準要有一定的高度和前瞻性,當然評價指標體系需要被評價者接受,指標要簡明,容易被掌握和統(tǒng)計,在目前的條件下是能夠實行的,不能做到這一點,指標就是無效的。
(四)適應性原則
中職教材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要緊跟時代發(fā)展需要,要呈現(xiàn)出中職學校本教材評價特色,體現(xiàn)現(xiàn)代教學理念、適應新的教學方法和思維、適應不同學校的辦學特色等。上述新的變化都要適應新形勢的新要求。拓寬教材的適用范圍,盡量做到適應不同專業(yè)、不同對象、不同層次并形成特色。
三、校本教材評價指標體系的應用
(一)校本教材內容的評價
精選內容是編好校本教材的關鍵,在建構主義教育理論指導,結合“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重新建構專業(yè)知識體系,以能力為本位,體現(xiàn)職業(yè)教育的特點和規(guī)律。把教學內容分解到精心設計的一系列任務中,通過讓學生自己完成任務來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同時校本教材內容選材要注意廣泛性、科學性和思想性,在精選校本教材內容時,既要緊跟時代進步,結合最新進展,及時將學科的新理論、新知識和新技術充實進來,補充統(tǒng)編教材的缺陷。作為校本教材,為了增強可讀性和趣味性,也要在內容體現(xiàn)專業(yè)特色同時,要多貼近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2]。教材必須加強理論聯(lián)系實際,要從教學內容中提煉出方法論,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二)校本教材的校本性評價
校本性即校本特色,校本特色是各個學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建、總結、積累、提煉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校本教材的生命,也是分析評價教材的重要落腳點[3]。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歷史背景,在校本教材開發(fā)中,必修堅持依靠本校教師,結合本校專業(yè)特色和傳統(tǒng)優(yōu)勢,充分利用本校教育資源、校園文化、歷史背景等形成了該校具有自己特色的辦學傳統(tǒng)和校風[4],并體現(xiàn)在校本教材的建設內容中。開發(fā)出既適應專業(yè)崗位的需求,又體現(xiàn)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有利于學生個性化全面發(fā)展的校本特色教材。如果沒有校本特色,校本教材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因此校本性是評價中要重點應用的方面。
(三)校本教材形式評價
校本教材的內容可以活動形式呈現(xiàn),校本教材建設中宜多采用案例分析形式,情景導入模式,同時要有學生自學的提示。為提高校本教材可讀性和學生學習興趣,教材內容應盡量以圖表表示,語句要流暢且采用通俗語言,在每部分內容結束時,最好提供參考閱讀教材和學生學習指導書。隨著信息化手段的普及,在互聯(lián)網+時代,可以適當增加網絡增值服務,通過網絡形式如二維碼掃描,學習空間,個人空間等鏈接及時更新并豐富教材的內容。在教材評價體系中除對傳統(tǒng)形式的教材評價外,還應對新形式的立體化校本教材評價指標的開發(fā)和評價。
(四)校本教材使用的評價
教材質量的高低,可以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目前各校都開展了校本教材建設中,但是由于各編者的水平參差不齊,種類較多,如何把握好校本教材選題和選用的審核、質量及管理的關口,加強對校本教材使用的評價尤為重要。在校本教材使用過程的評價中,可引進三方評價機制,同行、學生、行業(yè)共同參與,結合專業(yè)特點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質量評價指標,改變過去只重視結果的評價,往往忽略過程的評價;重視靜態(tài)的總結性評價,忽略過程的動態(tài)性評價;重視內部評價,忽略或輕視校外評價的模式。通過對教材使用的科學評價,將一些優(yōu)秀校本教材推廣,淘汰一些質量偏低的校本教材。同時各使用部門應健全教材管理制度,建立教材管理信息系統(tǒng),及時掌握國家對校本教材建設和管理方面的方針政策,保證校本教材使用的合法性及效用性。
參考文獻:
[1]許遠清.淺談中職學校校本教材的編寫[J].科學咨詢,2015,1:53-54.
[2]劉越,劉勇.王義謀.職教教材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框架[J].職教論壇,2004,3:35.
[3]孟憲嶺.高師院校教材評價指標體系的探索[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2005,5:73-75.
[4]呂誼明.適合中職學生職業(yè)發(fā)展的校本教材開發(fā)與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5,3:390-391.
(作者單位:湖南婁底市衛(wèi)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