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由現(xiàn)實生活環(huán)境的惡化寫到垃圾分類,由此引起人們對垃圾分類這種看似小問題的重視和思索。文中由中國寫到北歐,再寫到日本的垃圾處理,與之相比,在中國還沒有廣泛重視垃圾分類,要想讓垃圾分類成為自覺,還需要一段相當長的路要走,包括制度的健全,措施的具體可行,公民意識的加強等。
關鍵詞:垃圾分類 環(huán)保 文明 自覺
中圖分類號:X-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6-0340-01
曾幾何時,濃綠的山林里鳥鳴啁啾,細嫩的枝葉仿佛淡綠的水霧;曾幾何時,“欸乃一聲山水綠”的搖櫓聲和歌子還在碧波間回響,白云悠悠,倒映在水上;曾幾何時,碧空如洗,一點影下,不經意間,一只喜鵲劃了一個漂亮的大弧……
這些美麗的畫面清晰而遙遠,封存在記憶深處。多年前記憶中的賞心美景如今在現(xiàn)實中已找不到依托:山坡尷尬地失去了青衣,凝滯的水里沉著垃圾雜物,散發(fā)著令人不快的味道;天空常是灰色,是鳥雀難以突破的障礙;早鶯爭樹,新燕啄泥,清泉石上流,山青花欲燃,這些已經成為遙遠的記憶。它們的消逝讓我們反思:這難道就是文明給人類的代價?
隨著物質文明的發(fā)展,人類忘記了竭澤而漁的教訓,片面追尋高速的經濟增長。隨著生活環(huán)境的每況愈下,如今,綠色生活的理念漸入人心。如何讓經濟、環(huán)境、社會效益相統(tǒng)一是政府需要調控的大方向;作為一位公民,我們怎樣從生活的點滴中找到切口,身體力行,“望見山看見水記住鄉(xiāng)愁”呢?從垃圾分類上我們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讓我們先看看被譽為“安徒生童話故鄉(xiāng)”的北歐吧:來到北歐,會頓時被藍天白云、青山綠水所驚艷。熟不知,羅馬不是一天建成,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也是由污染蛻變而來。有人類居住的地方,就會產生大量垃圾,對垃圾的處理,顯示了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國民素質。歐盟制定了著名的3R垃圾管理政策,后來,垃圾焚燒發(fā)電與污染防控技術成熟,3R變?yōu)?R:避免制造過多垃圾(Reduce)、加強重復利用(Reuse)、分類再生循環(huán)利用(Recycle)能源回收利用(Recover),最后衛(wèi)生填埋(Landfill)。比如宜家家具率先推出以廢舊報紙為材料的咖啡桌,竟然成為時尚的新寵。北歐有標準化垃圾箱設計,分類標志,每個小區(qū)有多個。每天維護人員按時開車收垃圾。
在回收方面,各大超市設有可樂瓶或礦泉水瓶的回收機器,根據瓶子的大小、材質有不同價格,可以兌錢,這樣不僅有利于環(huán)保,還為靠撿瓶子為生的人提供了維持生計的方法,可謂兩全其美。
在北歐,說垃圾分類從娃娃做起,一點也不虛妄??梢哉f,垃圾分類是北歐孩童早教的一部分。當孩子還不會走路時,就由父母領著去垃圾集中處理站分門別類扔垃圾。學校老師義務教孩子認識垃圾分類的常識。所以,對待環(huán)境,對待垃圾分類,這樣的科學理念深深地植根于每個北歐人心中,這才成就了北歐童話般的世界。
所以,北歐有令人艷羨的美景,有現(xiàn)實版的童話世界,與北歐人根深蒂固的環(huán)保意識、自然意識是分不開的。我們剛開始可能不會像他們那樣有序,但這些步驟并不是單單像技術性的東西掌握了要領就萬事大吉,學得了一時,學不了一世,最重要的是形成“無需提醒的自覺”。
在日本,從企業(yè)經營者到消費者,都在支持著環(huán)保的事業(yè)。大阪的舞洲垃圾處理廠,不僅處理垃圾,也有巨大的教育意義:如為兒童介紹環(huán)保知識,儼然已經是個有公眾意義的旅游景點了。這個垃圾處理廠從外形看根本看不出“垃圾”的痕跡,恰恰相反,它的外形就是一所漂亮的游樂園。日本人的環(huán)保教育“從娃娃抓起”在這里得到了最好的詮釋。企業(yè)必須承擔對環(huán)境的責任,而不應失職,或在污染后才買單。
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是,多年前,日本出現(xiàn)了回收飯盒,而這是由消費者提出的想法。如今,買完飯后人們會自動將飯盒送回賣點,防止白色污染。我們應該看到,環(huán)保是一件大事,也可以是人人均可做的小事,是人們發(fā)自內心,而不是迫于政策或形勢壓力所形成的品質。
所以,日本被稱為“不產生廢料垃圾的國家”,街道上無一絲纖塵,空氣才那么潔凈,人們生活才那么舒適安然。我們應該從鄰國的這面鏡子中看到我們的方向。
中國一直在宣傳垃圾分類,但從未硬性規(guī)定過。2015年,廣州對不符合《垃圾分類規(guī)定》的行為進行處罰。個人、負責人、收送單位無一例外。這是一種可喜的變化,這種強制約束可以極大的提高公眾的環(huán)保意識。但我們也要看到不足之處,《規(guī)定》中安排的程序太粗糙,細節(jié)模糊,主體不明確,這些與先進環(huán)保國家不可同日而語。面對垃圾分類、垃圾處理這樣的“小事”,也許有的人會不屑一顧,也許有的人認為太麻煩,有的人認為這是徒勞之舉,然而,一個小舉動能夠折射一個社會的態(tài)度,每一次小改變會帶動各種變化,我們有理由相信,垃圾分類的嚴格管理會由一個人傳遞給另一個人,由一個城市擴展到另一個城市,良好的風尚就此會逐步形成。
這是一個無意中看到的故事:一名女游客去國外旅行,住進小旅館。在房間里失手打碎玻璃杯,就打掃干凈倒入垃圾桶中,并告知老板。那個上了年紀的老板得知后,告訴這位旅客很抱歉,不能讓她繼續(xù)住了,女旅客驚愕地離開時,發(fā)現(xiàn)旅店墻角放了個黑袋子,上面有警示語:碎玻璃,危險!女游客慚愧不已。
我們從這個故事中讀出的不僅僅是垃圾分類的深入人心,更有人們對他人的關懷,對社會的責任。將各種垃圾混在一起,將碎玻璃倒在塑料瓶邊,將尖利的廢品和紙屑堆在一起,于我們省時省力,可是我們從未想過,處理垃圾的人會被扎傷,拾荒的人們也會受到傷害!環(huán)保無小事,簡單的垃圾分類,卻可以有對人性的尊重與關懷,顯現(xiàn)著整個社會的良知與素質,是文明的縮影。而這,正是我們需要努力的。
讓垃圾分類成為一種習慣,讓環(huán)保意識真正存于心中。只有我們從不同的方向努力,只有我們牢記一個公民的良知,只有我們銘記那些記憶中的風光,我們的綠色之路才會平坦、長遠。
“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tài)環(huán)境”(習近平),只有一點點地積累和規(guī)劃,我們的環(huán)境才會越來越好,那些青山碧水,藍天草地,河湖與生靈,那些珍貴的記憶,才會鮮活地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而不是多少年后人們口中的傳說。
參考文獻
[1]白巖松.行走在愛與恨之間.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4.4
[2]羅敷.這么慢,那么美.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5.7
[3]世界博覽,2016.第2期
作者簡介:張?zhí)祆?,十七歲,高二文科生,喜歡閱讀寫作,關注社會人生,關注東西方的文明現(xiàn)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