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雯
在從教的過程中,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語文教材的多次更新。語文教材的內(nèi)容變得更深、更難。要學好初中的語文知識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這就需要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找好源頭,引入課文。下文筆者就以情感、題目、物三個方面對初中語文成功教學之源進行闡釋。
一、成功教學的源頭
在語文的教學當中,有多種多樣的方法。在經(jīng)過筆者的實踐之后,筆者認為以下幾類教學方法更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引發(fā)學生的思考。
1.以情感為教學之源
俗話說得好:“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學習中也如此。學生對一門學科的愛與恨都是有他們自己的原因的。既然這樣,我們也可以通過運用情感的這種方法來引起中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
在教學中,從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出發(fā),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讓他們能夠走進課文中,身歷其境般地了解作者的思想。例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講解中,問一下同學們有沒有爬山的時候,在爬到一半既不敢上去有不敢下來的經(jīng)驗。肯定會有許多同學回憶起自己爬山的經(jīng)歷,也會有人講述爬山時的膽怯。這樣就會將同學們帶入到爬山的情境中。然后進行文章的學習。當作者不敢上也不敢下時,或許有同學會在下面為他打氣,也會有同學替他著急。這樣就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激發(fā)起學生學習這一篇課文的欲望。
筆者相信,學過這一篇課文后肯定會有人佩服亨利,也會有人遇到難題后自己進行思考。這樣,將學生、教材、課堂氛圍融為一體的教學方式,引發(fā)了學生的共鳴,也使得他們對亨利的故事印象深刻。
2.以題目為教學之源
題目是一篇文中首先出現(xiàn)的內(nèi)容。尤其在語文的教學中,題目顯得尤為重要。題目就像一個人的眼睛似的,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許多文中的內(nèi)容。由于閱歷和知識的不同,有時候同學們卻不能看出來。
還記得在對《變色龍》一課的講解時,同學們讀得有滋有味。但是,當我提出問題時,卻很少有同學能夠回答出要點。這就需要我們對學生進行深入的引導。在授課過程中從題目出發(fā),著重對“變”字進行講解,以題目為突破口進行教學。對奧楚蔑洛夫的形象進行說明,并通過對生物學上的變色龍的講解引申到本文中,著重講解“變”的意義。
從文章的題目出發(fā),可以從很大程度上了解文章的意義,避免學生因為冗長的文章而喪失學習的興趣。通過對文題的講解,學生產(chǎn)生學習興趣后,再進行閱讀。在讀過之后老師再進行深入的講解,可以使學生對課文的印象更加深刻,也可以引起學生對學習的妙處的領悟。進而加強學習的欲望,產(chǎn)生自己對語文學習的獨到的認識。
3.以物為教學之源
托物言志,借物抒懷都是語文課程中常用的寫作手法。在語文教學中,以物為教學之源,更能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緊扣學生的心弦。
初中課文中這一類借物抒懷的特別多,《愛蓮說》就是很典型的一個例子。文章的作者把自己比作同學們熟知的蓮花,顯現(xiàn)自己的高貴、圣潔。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可以以蓮花為教學的源頭,以蓮花這個物引出文章。進而介紹蓮花的生長方式,讓同學們了解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質(zhì),自己進行思考,進而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
以物為教學之源,可以促進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加強對課文的印象,進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4.以創(chuàng)新為教學之源
隨著“十三五”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創(chuàng)新成為引領教育改革的一大基本理念。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應該追隨教學改革的腳步,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做到因地適宜。在教學中不斷改進,避免拘泥于教案,努力培養(yǎng)思維和活躍,有見解的新型人才。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盡量對語文問題的答案進行多方面考慮,促進學生全面思維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應該以國家的相關文件為指導,秉持現(xiàn)階段國家對于教育創(chuàng)新、協(xié)調(diào)、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為教育事業(yè)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單位:江蘇常州市金壇區(qū)洮西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