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是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的奠基人,他的很多作品如《一件小事》、《藥》、《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孔乙己》、《阿Q正傳》等都被選入中學(xué)課本,研究魯迅作品,人們大多從社會風(fēng)俗,國民心理角度,政治思想的角度來探討魯迅寫作的意義,但是如果運用語用學(xué)中的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來分析魯迅作品,也能夠重新發(fā)現(xiàn)作者所要傳達給我們的信息。
合作原則,是Grice于1975年提出的,他認為人們在日常交往中一般都會自然地持合作態(tài)度,談話之所以能進行下去是因為交際雙方都遵守合作原則,即人們在進行日常對話時,總是盡力相互合作;合作是一條潛在的規(guī)則,是談話雙方相互理解的前提。具體包括四條準則:數(shù)量原則,規(guī)定了說話時所應(yīng)該提供的信息量;質(zhì)量原則,規(guī)定了說話的真實性;關(guān)聯(lián)原則,規(guī)定了說話要切題;方式準則,在表達方式上要求說話人要簡明扼要,不要用語義含糊的詞語。這四項準則,并不是不可以違反的,往往在言語交際中,人們會故意違反其中的一條或多條準則從而產(chǎn)生了會話含義。聽話人相信說話人是遵守合作原則的,那么對某條準則的違反一定是為了傳遞某種具有含蓄意義的信息,從而就可以推導(dǎo)出說話人表達的會話含義。例如,在《孔乙己》中:
“孔乙己:溫一碗酒。
掌柜:孔乙己么?你還欠十九個錢呢!
孔乙己:這……下回還清罷。這一回是現(xiàn)錢,酒要好。
掌柜(笑):孔乙己,你又偷了東西了!
孔乙己:不要取笑!
掌柜:取笑?要是不偷,怎么會打斷腿?
孔乙己:跌斷,跌,跌……”
掌柜不答反問孔乙己“你還欠十九個錢呢!”違反了合作原則中的關(guān)聯(lián)原則。因為掌柜擔(dān)心孔乙己付不出酒錢,故而先告訴孔乙己你還欠我錢哪。他的語言體現(xiàn)出近代社會商販的錙銖必較的特點??滓壹阂笳乒瘛熬埔谩保且驗橄毯嗑频甑木扑奈腻X一碗,掌柜往往會在壺子底下?lián)剿?,他現(xiàn)在被打折了腿無法看掌柜倒酒,故而特意關(guān)照“酒要好”。這表現(xiàn)出,孔乙己對這碗酒非常在意,很有可能他用來買酒的錢是非常來之不易的,還有可能他現(xiàn)在來酒店喝一次酒非常不容易,暗示出他目前的情況非常不好。但是掌柜避而不答,反而說“你又偷了東西了!”再次破壞了關(guān)聯(lián)原則。掌柜賣酒根本不可能不往酒中摻水,他不愿意說謊故而回避這一問題,遵守了質(zhì)量準則,但是他為了自己的面子不能承認自己賣的酒中摻水,故而只能轉(zhuǎn)移話題,破環(huán)了關(guān)聯(lián)準則??滓壹旱幕卮疬`反了數(shù)量原則,掌柜說他“偷東西”他并沒有說明他是否偷東西,因為他確實是因為偷書所以被打折了腿,但是他也不愿意違反質(zhì)量準則,故意去說謊說自己沒偷東西,所以他只想讓掌柜不要再談這個話題,同時他也認為掌柜故意揭開他的瘡疤的目的只是在于“取笑”故而他不分辨,但說了一句“不要取笑”。沒料到掌柜對這個話題不依不饒,孔乙己只好違反了質(zhì)量準則和方式準則,謊稱腿是跌斷的,不是被打斷的,挽回自己的面子。
從上面一個例子可以看出,說話人故意違反合作原則,把話說得間接,乃是處于禮貌的需要,因此Leech于1983年提出了禮貌原則作為合作原則的一個補充。Grice提出的合作原則解釋了話語的字面意義和實際意義之間的關(guān)系,即說話人如何通過有意違反合作原則的四條準則,含蓄間接的表達自己的意圖,讓聽話人推斷出會話含義,但它卻沒有解釋說話人為什么要市場拐彎抹角的表達自己的意圖。為此,Leech 提出了禮貌原則來解釋其中的原因,以補救合作原則的局限性。
下面這個例子也可以用來說明說話者違反合作原則的某些準則是為了遵循禮貌原則。
摘自《祝?!?/p>
“祥林嫂:一個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沒有魂靈的?
我:也許有罷,——我想。
祥林嫂:那么,也就有地獄了?
我:阿!地獄?地獄?——論理,就該也有。——然而也未必,……誰來管這等事……
祥林嫂: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見面的?
我:唉唉,見面不見面呢?……那是,……實在,我說不清……。其實,究竟有沒有魂靈,我也說不清?!?/p>
祥林嫂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是她臨死前的前一天下午問的,因此她向一個她認為“識字的,又是出門人,見識的多”的“我”求教這個一直縈繞在她心頭折磨得她惶恐不安的問題?!拔摇逼鋵嵅⒉辉谝饣觎`的有無,但“我”知道在魯鎮(zhèn)的人照例是相信鬼的。在此處“我”遵循了禮貌原則的策略準則,回答“也許有罷”。但是祥林嫂的第二個問題,立刻讓“我”感到更難以回答,“我”還是遵循了禮貌原則的策略準則,回答“論理,就該也有。——然而也未必”,因為,從當時社會的風(fēng)俗來說,祥林嫂夫死再嫁已經(jīng)“失節(jié)”了,將來是要下地獄的,因此出于為祥林嫂考慮,還是說也未必有地獄這樣的說法,達到安慰祥林嫂的效果,使她受惠最大。祥林嫂的第三個問題,委實讓“我”難以回答,感覺到無論哪一種說法,對于祥林嫂來說,她都不可能再和死掉的一家人見面了。因為祥林嫂是一個“有罪”的人,無論她做什么都無法洗清身上的罪孽,死去后又怎么可能和家人團聚呢?但如果家人陰陽兩隔,終其一生也再無可能與家人見面?!拔摇绷⒖棠懬悠饋砹?,只好推翻之前的所有的話,但是“我”還是遵循了禮貌原則的策略準則,為了使祥林嫂受損最小,只好回答“說不清”這一模棱兩可的回答,給了祥林嫂一點希望。
上述對話中“我”的每次回答其實都故意違反了合作原則的質(zhì)量準則,目的就在于為了遵循禮貌原則。這三個問題與三個回答,全部向讀者展示了,祥林嫂已經(jīng)一步一步走入了絕境,對于這樣一位失去丈夫、兒子、家人,沒有任何經(jīng)濟來源又被封建禮教壓得直不起身的勞動婦女,她的任何反抗都是徒勞的,這就是作者這樣描寫的寫作意圖。
當然會話中違反合作原則的原因并非全部是因為禮貌原則,有時候說話人會故意違反某些原則,讓聽話人越過話語的表面含義,通過推導(dǎo),理解說話人的話語,這種恰到好處的違反會為會話增添幽默的色彩。魯迅作品中這種違反比較常見,比如在《阿Q正傳》中:
“老尼姑:阿米陀佛,阿Q,你怎么跳進園里來偷蘿卜!……啊呀,罪過呵,阿唷,阿彌陀佛!……
阿Q:我什么時候跳進你的園里來偷蘿卜?
老尼姑:現(xiàn)在……這不是?
阿Q: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應(yīng)你么?你……”
阿Q在人贓俱獲的情況下,依然抵賴偷蘿卜的行為,充分體現(xiàn)出其無賴行徑,他故意違反質(zhì)量準則,說“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應(yīng)你么?你……”,阿Q明明知道蘿卜不可能說話,卻仍然反問老尼姑你憑什么說這是老尼姑的蘿卜,讓老尼姑叫蘿卜回答他。這種邏輯非常的荒謬,魯迅通過寥寥數(shù)語,淋漓盡致得表現(xiàn)了阿Q潑皮耍賴的個性,從而幽默生動得刻畫了阿Q 這樣一個典型的中國近代農(nóng)民典型。
綜上所述,運用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對漢語文學(xué)作品進行話語分析是完全可行的。在實際交往中,說話雙方的會話合作不是時時、事事有保證的,如果出現(xiàn)一方不合作那么會話就無法進行下去,如果交際雙方如果能夠遵守禮貌原則,就能夠幫助減少雙方的摩擦和矛盾促使交際者得體的使用語言,從而取得交際的成功。因此如果運用會話的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來分析文學(xué)作品就可以更好的把握人物的性格,研究人物心理或思維方式,文化差異。通過理解文學(xué)作品中的會話的言外之意,探究作者故意違反合作原則所要傳達的信息,能夠更好的領(lǐng)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參考文獻:
[1]俞東明.什么是語用學(xué).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年6月第1版
[2]何兆熊.語用學(xué).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
[3]陳漱渝.魯迅文選.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4]何兆熊.新編語用學(xué)概要.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作者簡介:
高健(1981~),男,籍貫上海市,工作單位: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職務(wù):在職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