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楚云
摘要:要實現制度現代化,觀念是先導。只有解決好全民的法治觀念,才能有效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在政黨主導下進行的法治道路上,執(zhí)政黨以及黨的各級領導干部是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關鍵;社會普法要通過影響個案的裁判來推動全體公民法治意識的樹立;人大代表亟需履行好法定職責,促進法治社會建設。
關鍵詞:法治觀念;問題;法治社會;路徑探索
制度的現代化對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一個國家的長期繁榮至關重要。中國改革到今天為止30幾年,經濟上贏得了奇跡,這個毫無疑問。但是在這個奇跡之下,我們發(fā)現一個問題:社會矛盾、社會問題層出不窮,甚至會引發(fā)嚴重社會危機可能。在這種情況之下,必須實現制度的現代化,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而制度的現代化靠什么呢?靠法治。因此,十八屆三中全會才會把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定位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十八屆四中全會就是在三中全會的基礎上實現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就是要解決執(zhí)政者落后的管理方式與公民日益增長的權力需求之間的主要矛盾,就是實現制度現代化。要實現制度現代化,觀念是先導。只有解決好全民的法治觀念,才能有效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一、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重大意義
(一)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在依法治國全局中具有先導作用
1840年以來,中國歷經器物變革到制度變革再到觀念變革。什么是器物變革?所謂器物變革就是指洋務運動。清朝末年實現了所謂的軍事強國,實現了亞洲第一世界第六的海軍,但是一場甲午海戰(zhàn),我們堂堂的一個大國被日本一個小國徹底打敗了。這一場甲午海戰(zhàn),朝野震動,整個國人感到不可思議。為何不可思議?洋務運動達到的這個軍事強國的夢想被日本打碎了。為什么?因為日本這個國家立憲了,你沒有立憲。日本這個國家實行的明治維新,他有變法我們沒有,那怎么辦?清朝末年的這些統(tǒng)治者很努力,不是像今天我們所認為的那樣,他們很腐敗、很無能,他們也非常努力的在改革在開放,在向西方國家學習,引進西方新制度。這樣,中國就進入到了器物變革到制度變革的階段,實行君主立憲。立憲有一個過程,但最后立憲也失敗了,清王朝退出歷史舞臺,清帝退位。這樣器物變革失敗了,制度變革也失敗了,最后到觀念變革,于是來了一場五四運動。1949五四新文化運動,在中國就是一場觀念變革,就是一場觀念啟蒙。歷史經驗證明,觀念變革是現代化的先導,正如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所言:“觀念可以改變歷史的軌跡”。然而這一場五四運動,做的是新文化運動,因為法律人的缺位,沒有演變成一場公民啟蒙運動,沒有演變成一場法治啟蒙運動,只停留在文化啟蒙上。這也是一個遺憾。當然,更遺憾的是當時救亡壓倒一切,中國人被外民入侵,所以最后救亡壓倒一切,壓倒啟蒙,讓啟蒙停留在一個被民族主義所替代,人文主義被民主主義替代,中國的啟蒙處于中斷狀態(tài)。直到今天為止,這一場啟蒙運動仍然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幸運的是,我們終于意識到了法治的啟蒙運動才是社會真正進步的潮流,這是解決中國觀念先導的問題。“決定”中指出“依法治國作為一場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首先要實現人治觀念向法治觀念的變革。
(二)法治信仰的形成和法治文化的培育是實現法治社會建設的潮流
如果我們的社會沒有形成一種崇尚法律的氛圍,試問這個社會可以稱為法治社會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但是遺憾的是,我們社會的法治文化缺位是很嚴重的。要談法治文化,我們首先要理解“文化是什么”。文化并不是你讀了幾本書就有了文化。文化這東西是浸透在你的所思所想中的一系列東西。中西方關于“法”的文化有很大的差異。中國的法是“起于兵源于刑”。什么是兵,戰(zhàn)爭;刑,懲罰。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的解釋:”灋,刑也”。所以中國的法代表的是“起于兵源于刑”,法所具有的價值就是刑罰價值。因此,中國人講到法就是畏懼。其實,這樣根深蒂固的一種觀念刻入文化的血液當中,影響中國人實在是太深太深了,直到今天還一直在影響。而我們很少有用法來制約最高權利,把掌權者關起來。用現在的話講就是“把權利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在中國的文化領域里面,我們很少有這種觀念,無法誕生這種觀念。古代君王“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可以稱為文化基因。我們很少有牽制最高權力的這種基因。文化基因決定了這個國家老百姓腦子里想的是什么東西。當然文化基因是可以改造的。怎么改。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就是要改腦袋。要觀念先行,只有具備了全民的法治觀念,培育法治文化,讓社會養(yǎng)成崇尚法律的氛圍,確立公正價值,確保法的權威性,才能實現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
二、法治社會建設中的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群眾依靠法律手段維權意識不足
在中國的文化領域里面,法是一種工具,統(tǒng)治者用來管老百姓、鎮(zhèn)壓老百姓的工具,統(tǒng)治老百姓的工具。老百姓對法的觀念意識就是怕有糾紛,怕打官司,內心深處是畏懼,是敬而遠之,不想和它發(fā)生關系,躲得遠遠的。部分群眾甚至都無法產生用法律手段來維權的意識;部分群眾為了獲得自身的利益鉆法律空子,打法律擦邊球;還有中國老百姓大多“信訪不信法”,極大的破壞了法律的權威!這正如美國法學家伯爾曼:“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形同虛設。
(二)社會組織薄弱,維權能力不足
當前,我國社會組織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非常薄弱,不夠規(guī)范完善,在承擔提供公共服務和幫助民眾解決事情的能力上還非常欠缺。同時,在已建立的一些社會組織,行政化運行方式相當嚴重,甚至一些在管理和運行模式上完全就是政府化,很難為民眾提供有效的解決社會事務的辦法。
三、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路徑探索
我國是在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一方面,中國共產黨主導法治推進,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又要受到憲法和法律約束。在這一過程中,既存在優(yōu)勢,也存在困境,如何發(fā)揮優(yōu)勢走出困境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一)執(zhí)政黨以及黨的各級領導干部是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關鍵
中國共產黨是經過長期革命戰(zhàn)爭后執(zhí)掌國家政權,其執(zhí)政理念多源于革命斗爭經驗的總結(戰(zhàn)爭思維),我們是“槍桿子出政權”。而這種戰(zhàn)爭思維帶來的影響便是“斗爭治國”、“運動治國”,從而放棄對法治建設的重視。而在政黨主導下進行的法治道路上,執(zhí)政黨以及黨的各級領導干部是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關鍵。所以,這次“決定”指出“堅持把領導干部帶頭學法、模范守法作為樹立法治意識的關鍵”。領導學法,最重要的是要學私法。學習如何保障公民權利是最重要的一個內容。讓領導干部自覺養(yǎng)成尊重私權的習慣,在行使公共權力時不對公民私有權力的侵犯,才能有效的促進全民用法治方式來解決社會事務,推進法治社會的建設。
(二)通過影響個案的裁判推動全體公民法治意識的樹立
個案乃法治的細胞,個案能夠影響法治的進程,這已經為西方法治歷史所證實。影響法治進程的個案是指那些在一個城市,乃至全國有重大社會影響被廣泛關注的那些個案案件價值超越本案當事人,能夠對類似案件,對立法、司法完善和社會管理制度改進以及人們的法律意識轉變產生較大作用的個案。對于這些個案的宣講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我們在做普法的時候,要注重由法律條文的普及轉向法治觀念的啟蒙。顯然,這些“個案”對于全民法治觀念的啟蒙具有歷史性的突破意義。
(三)人大代表履行好法定職責,促進法治社會建設
法治社會建設亟需人大代表履行職責。人大代表不是榮譽稱號,不是政府代表,不是政黨代表,而是選民代表。人大代表是代表選民行使國家權力,而不是代表選民服從國家權力。依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法》第七條至第十八條規(guī)定,人大代表在會議期間享有審議權、選舉權、提案權、質詢權、罷免權、批評權、建議權、投票權以及有權依法提議組織關于特定問題的調查委員會。因此,人大有權質疑掌權者,有權批評掌權者,有權與掌權者較真。人大代表決不能放棄上述權利。督促掌權者全心全意服務選民,是每位人大代表應盡的職責。在掌權者面前滿臉堆笑,和氣一團,盲目點頭,大唱贊歌,或者伏案大睡,都是人大代表失職的表現。
同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法》第四條規(guī)定:“代表應當同選區(qū)選民或者同選舉單位和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聽取和反映他們的意見和要求,努力為人民服務。”因此,人大代表應利用現代傳媒,向其所在選區(qū)的所有選民公布其聯系方式,以便聽取和反映選民的意見和要求,絕不應該出現選民不知道其選區(qū)人大代表是誰或找不到其選區(qū)人大代表的現象。
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說:“人民既然不能通過正常的途徑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能用選舉來影響立法機關的變動,那么當不滿和憤怒逐漸積累起來時,就只能依靠暴力和鮮血來為自己正義的呼聲開辟道路。因此,人大代表如果能夠履行好法定職責,加深與選民的聯系,聽取民眾的意見建議,幫助解決群眾身邊的難題,同時,能夠有效監(jiān)督政府的行為,是能夠有效的推進法治社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4-10-29.
[2]張?zhí)K軍.推進法治社會建設[J].中國司法,2015,(04):14.
[3]龔維斌.在社會體制改革中發(fā)展社會組織[N].文匯報,2013-08-05(10).
(作者單位:中共莆田市秀嶼區(qū)委黨校,福建 莆田 35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