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冉
【摘要】生活自理,簡單的說就是自我服務,自己照顧自己,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對于培養(yǎng)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都有巨大的幫助,同時對幼兒今后的生活也會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那么,如何培養(yǎng)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成為眾多家長及幼教工作者都十分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幼兒 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務性勞動的能力,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后的生活也會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但現(xiàn)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賴性強,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環(huán)境。有專家指出:幼兒能力與習慣的培養(yǎng)是在學前期。作為幼兒園,我們能否抓住這個關鍵階段 ,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與生活自理現(xiàn)狀,有的放開地對幼兒進行教育,是幼兒生活自理能力高低的關鍵。
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自己穿脫衣服、鞋襪、收拾整理衣服、獨立進餐、自己洗臉等。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
一、幼兒自理能力差的原因:
1、家庭成員的溺愛包辦?,F(xiàn)在的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由于父母包攬了所有的家務勞動,只重視對孩子的智力投資,輕視了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在幼兒園凡是孩子能做的事,老師都注意培養(yǎng)孩子自己學做,從小養(yǎng)成孩子做各種力所能及的事情的習慣。但回到家父母尤其是爺爺奶奶常溺愛孩子,怕孩子自己吃不飽或太慢而急于去喂他,孩子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攬,養(yǎng)成孩子事事依賴成人的壞習慣。
2、孩子沒有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孩子因年齡小,在自理時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實際困難,爸爸媽媽不是教會孩子,而是去代替孩子做,導致孩子不會自理。
3、缺少必要的反復練習的機會。孩子剛學會穿衣服時興致很高,且常得到父母的鼓勵表揚。但學會后孩子便失去興趣而不愿再做,父母就代替去做,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練習的機會。
那么怎樣訓練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獨立能力呢?
二、如何增強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
1.對幼兒進行正面教育,增強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如通過談話“我是乖寶寶”、“我長大了”、“我學會了……”等活動,利用提問、討論、行為練習等形式,讓幼兒意識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為自己會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興。
2.通過分辨不同行為(能自理的與不能自理的),鞏固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我們可以為幼兒準備不同行為表現(xiàn)的各種圖片等,讓幼兒在比較中提高對自理行為的認識。老師適當?shù)闹v解圖片,然后問幼兒哪個圖片上的寶寶最棒,我們要向他學習這種好的行為,還可以舉例用班上的小朋友作比較,來激發(fā)幼兒上進的意識。
3.教給幼兒生活自理的技巧。要讓幼兒做到生活自理,必須讓其明確生活自理的方法。幼兒有了自理意識,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我們還要讓幼兒學會具體的生活自理方法。一是寓教于樂,讓幼兒識得自理的方法。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編成兒歌、歌曲以及設計成饒有趣味的情節(jié)等,讓幼兒在游戲、娛樂中學習本領。二是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進行個別指導。對于自理能力較強的幼兒,就以較高水平來要求;對于自理能力較差的幼兒,就相對降低要求的標準,不可強求,更不可鄙視,須因材施教。三是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要求。獲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后,要注意提高幼兒做事情的速度、質(zhì)量等。
三、鞏固幼兒和生活自理行為
1、在日常生活中訓練幼兒的自理能力。例如讓幼兒小便、洗手、喝水等各個方面,我們都盡量讓幼兒自己動手來提高這方面的能力,幼兒小便后提不上褲子,老師就教他用兩手向上提前邊和后邊,漸漸地就掌握了這一技巧,還有洗手的正確方法,如何洗,怎樣打香皂,幼兒都已學會,在每日生活中很好的鍛煉了每一名幼兒,除外在早操、午睡、戶外活動等方面都盡量鍛煉幼兒的自立能力。
2、激發(fā)幼兒的好勝心,競爭之中促自理。孩子活潑好動,有時,一句不經(jīng)意的話就可以激起他的好勝心,躍躍欲試。我們可以抓住幼兒這一特點,設計一些有趣的比賽活動,以競爭促發(fā)展,促進幼兒自理能力的提高。例如在中午起床時可以舉行穿衣比賽,第一名有獎品等方法來督促幼兒。
3、讓幼兒由自我服務發(fā)展到為集體服務?,F(xiàn)在的中飯,我們班都會選一名表現(xiàn)好的幼兒和老師一塊擺碗、分飯。小朋友做事感到特別的開心,不但提高了幼兒的自理能力,而且也塑造了幼兒優(yōu)秀的品質(zhì)。
但是,還有相當一部分生活自理的內(nèi)容存在于家庭之中,而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還小,長大了再干也不遲、什么事都包辦代替,以至吃飯、大小便都有大人幫忙,甚至有的孩子在幼兒園里自己能做的事情,回到家里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久而久之,使孩子養(yǎng)成了“依賴”心理。這就需在培養(yǎng)幼兒自理能力的過程中,家園同心,對幼兒進行一致性教育。所以每名幼兒在自理能力方面哪些地方是薄弱環(huán)節(jié),老師都要和家長溝通,除了在幼兒園加強鍛煉以外,在家也要多請家長監(jiān)督、督促,這樣老師與家長共同努力,將孩子培養(yǎng)得更優(yōu)秀!
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兩次教育就能奏效的,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還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給他創(chuàng)造鍛煉的機會,在此基礎上, 施以言傳身教,輔以耐心細致,結合家園同心,只有這樣,培養(yǎng)幼兒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為現(xiàn)實。
【參考文獻】
[1]杞美茹.論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J].幼教研究.2010(2):81.
[2]高惠芬.淺談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J].幼教研究.2008(5):96.
[3]趙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探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31):182.
[4]安粉玉.淺談如何培養(yǎng)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J].科技信息.2010(19):696.
[5]安雅瓊.小班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及解決戰(zhàn)略[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4(8):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