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美玲
一、什么是“有效課堂教學”
所謂有效課堂教學,是指在師生雙方的教學活動中,通過運用適當的教學策略,使學生的基礎性學力、發(fā)展性學力和創(chuàng)造性學力得到很好的發(fā)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解讀》指出: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fā)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fā)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
二、實施有效課堂教學,教師應關注什么
1.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fā)展。2.關注教學效益。3.關注教學的可測性。4.關注教學反思。
三、如何實施有效課堂教學
(一)認真?zhèn)湔n精心設計是有效課堂教學的保證
1.備課標、備教材、備學生
備課時,以課標為指導,以教材為依據,既要防止超綱教學,又要切實達到教學目的。教材所介紹的內容是經過高度濃縮的,基本上是知識提要,備課時需要作精心加工,把本堂課內容與社會知識、學生生活實際等有機地融為一體。使課本知識化,生活化,生動化。
2.鉆透“重點、難點、知識點、能力點”
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是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及學生學習情況,通過分析、思考及教學經驗得出的,重點除知識重點外,還有技能、方法重點。做到心中有數。在深入鉆研教材,明確學生要掌握的知識點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深入分析每個知識點的辭別力價值,即找出課堂教學的能力點,通過能力點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3.備教法和學法
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要求,確定課堂教學的類型,并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各種教法都有優(yōu)缺點,如:傳統(tǒng)啟發(fā)式是傳授知識的最好教法。易為學生所接受,但不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利于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現代啟發(fā)式雖有利于訓練學習方法,提高學生能力,培養(yǎng)探索精神,但教學耗時多、進度慢。備課時應盡量結合兩者的優(yōu)點,克服其不足,形成綜合啟發(fā)式教學程序。在方法的選擇上,要堅持“最優(yōu)化”的觀點。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在方法的運用上,要貫徹“啟發(fā)式”的教學思想,突出學生的“主體”的位。學習方法的指導也是備課的內容。學習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
(二)課堂上正確處理好四種關系是有效課堂教學的重要途徑
1.處理好重點、難點與一般知識的關系
課堂上要突出重點,在時間安排上,分清主次,把重點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特別是對教學重點和難點一致的知識內容,要下功夫,在課堂上花比較大的精力解決。要突出重點,帶動一般,不要孤立地講授重點。重點知識和一般知識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在課堂上要集中精力抓好重點知識的教學,同時又不能忽視一般知識的教學。
2.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
教學中要以知識為載體,以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為目的。學習好的學生,他的能力可能得到較好的發(fā)展,但知識和能力兩者不一定是正比關系,能力不會隨著知識的增加而自然形成,能力的形成是有條伯的,關鍵是教學指導思想是什么。課堂上讓學生積極參與,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自覺配合、努力實踐,才能實現知識與能力的協(xié)調發(fā)展。這里我們需要強調活動性教學、開放性教學,千方百計地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與生活與社會聯系起來,開展豐富多彩的拓展型延伸性的學科活動,只有在活動中學生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
3.處理好教法與學法的關系
課堂上以學法促教法、以教法指導學法,是一個教學相長的辯證關系。“學”是“教”的基礎,“教”的目的是教給學生“會學”,因此應寓學法于教學過程中,以學法為目標改革教法,把教學的效果體現在學習結果之中。我們強調衡量是否有效教學關鍵看學生,而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取決與他們能否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獨立的學習,能自己學會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這些需要一定的方法。
4.處理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關系
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其他們的注意力、學習興趣、學習情緒等非智力因素相關。因此老師在重視學生智力培養(yǎng)的同時,重視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要重視創(chuàng)設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學得輕松舒適;重視師生的感情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教師對學生要傾注慈母般的愛,使他們振奮精神,愉快學習。老師風趣幽默的教學風格也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情景教學不失為影響學生興趣、情感、注意從而提高他們學習效率的好方法。
(三)優(yōu)化練習是有效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1.練習有“方”
“對癥下藥”總比“濫施藥方”有用得多。每一次練習就好比一張方子,要有一定的針對性。每一次教學的目標與重、難點成為練習設計的導航。設計的練習既要有利于學生對重點、難點的理解和掌握,又要有利于學生理清知識點間的聯系和區(qū)別,更要有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
2.練習有“味”
練習有“味”指的是練習的設計要兼有一定的生活味、趣味和思考味。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真正回歸生活的練習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親切感,同時處處體驗成功的喜悅。如果練習還有那么點兒趣味,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意識會陡增。而一定的思考味對那些喜歡動腦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帖最好的興奮劑。因此,豐富多彩有“味”練習,學生往往趨之若騖,而練習的效果也“事半功倍”。
3.練習有“層”
學生因個體的不同總存在著接受能力、思維空間等方面的差異。因此,練習的設計要依據學生的特點創(chuàng)設一定的“層次”,能夠讓學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飽”,學優(yōu)生“吃得好”。
4.練習有“時”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在對事物的認識過程中確實存在著遺忘。遺忘對于知識的掌握和思維的發(fā)展都有很大的影響。學生常常因遺忘而出現思想干擾或障礙。因此,練習要把握“時機”。教師應搶在知識遺忘前,組織學生對已學的知識進行練習。同時,教師對每個知識點循環(huán)練習的間隔時間也應由短而長,以確保練習的最佳效果。
總之,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學生使練習的設計趨于多元化。教師應該因人因材,適實地優(yōu)化每一次練習的設計,讓練習真正發(fā)揮其最大的效能,讓學生變“要我練”為“我要練”“我愛練”“我會練”。這樣減輕了學生負擔,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有效課堂教學”是當前教育改革的熱點話題,也是歷史遺留下來的難題,需要我們一線老師在工作中不斷實踐、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不斷追求。為了每個孩子的進步和發(fā)展,為了我們祖國的未來希望,我們要思索,我們要改革,我們也要進步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