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鴻鑫
歷史人物與戲劇人物的變奏
文/沈鴻鑫
沈鴻鑫上海藝術(shù)研究所研究員,從事戲劇、曲藝研究50多年,著有《周信芳評傳》《周信芳傳》《梅蘭芳周信芳和京劇世界》《京劇在上?!贰逗E苫摇返?/p>
前幾年,一些描寫歷史人物的電影、電視劇引起糾紛的情形屢屢出現(xiàn)。比如根據(jù)張愛玲同名小說改編、由李安執(zhí)導(dǎo)的影片《色·戒》在國際電影節(jié)上頻頻獲獎,并在各地上映,引起了強烈反響,同時也引發(fā)了一些議論。張愛玲的小說是根據(jù)抗日傳奇女子鄭蘋如的故事改寫的。生活中的鄭蘋如在上海參加策劃了綁架日本首相近衛(wèi)文磨的兒子,并刺殺汪偽特務(wù)丁默村未遂,而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然而,張愛玲的小說和李安的電影中所寫的知識女青年王佳芝,她參加一個抗日組織,定下美人計,引誘敵偽特務(wù)易先生,企圖將他刺殺。但是她在與易先生假戀愛里,發(fā)現(xiàn)易先生是真愛她的,在關(guān)鍵時刻提醒易先生逃跑,而她和她的同學(xué)們卻被易先生處死。電影出來后,在上海的鄭蘋如的親屬嚴正聲明,鄭蘋如與《色·戒》無關(guān)。有的網(wǎng)友對張愛玲、李安如此的“改編”鄭蘋如的故事,也提出了質(zhì)疑和異見。這樣的事情并非孤例,比如有人重新拍攝“霍元甲”的電視劇,增添了許多男女情事,引起了霍元甲后人的不滿和抗議;電影《梅蘭芳》公映后,也發(fā)現(xiàn)多處不符史實的地方;后來又在報端讀到消息,因紅軍軍長湯慕禹被拍成反共分子,烈士后人欲起訴《人間正道是滄?!穭〗M;而南京海軍指揮學(xué)院袁振威將軍向媒體投訴,稱電視劇《葉挺將軍》中,對父親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的描寫與史實嚴重不符,純屬造假,損害了烈士的形象。如此等等。
以歷史上、現(xiàn)實生活里的真實人物編寫的戲劇,我們往往稱之為歷史劇、時事劇。這類劇目中所寫的人物大多與歷史和生活里的人物相一致或相近似。但是在歷史上也曾出現(xiàn)過不少生活中的人物寫到戲劇里卻大相徑庭的情況。
比如元末明初的南戲《荊釵記》,寫王十朋與錢玉蓮的故事。情節(jié)大致是這樣的:永嘉書生王十朋以荊釵為聘,娶錢玉蓮為妻。后王十朋入京趕考,得中狀元。當朝宰相萬俟欲將女兒許配給他,王十朋因已經(jīng)成婚而不肯答應(yīng)。因此萬俟把他貶至朝陽為官。錢玉蓮在家,被他繼母的侄兒孫汝權(quán)看中,偷換王十朋家書,詭稱王十朋已入贅相府,逼錢改嫁于孫。錢玉蓮不從,投甌江自盡,嗣得解救,終與十朋團圓。另有傳說故事稱,錢玉蓮本來是妓女,和王十朋相好,約為婚姻。后來王十朋中了狀元,便不復(fù)理她,錢憤而投江而死。王十朋在歷史上實有其人,字龜齡,號梅溪,溫州樂清縣人,南宋初年中狀元時,已經(jīng)四十七歲,后官至龍圖閣學(xué)士。王十朋有妻賈氏,乃世誼姻親,夫妻白頭偕老,并沒有入贅權(quán)門、致妻投江之事。在生活中,孫汝權(quán)是王十朋的朋友。另見《堅瓠集》引《南窗隨筆》云,有人曾在一個寺廟的殿梁上,看到題有“信士孫汝權(quán)同妻錢玉蓮喜舍”的字樣,可見錢玉蓮也實有其人。據(jù)傳,王十朋在做御史時,曾經(jīng)與孫汝權(quán)謀劃,彈劾當時的宰相史浩八項罪狀。因之史浩懷恨在心,他指使門客做了這本《荊釵記》來誣蔑王十朋和孫汝權(quán)。
王十朋在《荊釵記》里還算沒有答應(yīng)招贅,事情出于小人陰謀和由此引起的誤會;可是蔡伯喈在戲中的形象則更加“面目可憎”了。在南宋戲文《趙貞女蔡二郎》中,作者寫儒生蔡二郎上京趕考,做了大官,就把自己的妻子和父母拋擗鄉(xiāng)下,蔡二郎的父母因貧窮而餓死,接著蔡二郎又把趙五娘休棄,甚至縱馬把趙五娘踩死。最后蔡二郎被雷殛而死。大詩人陸游曾作七絕,云:“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身后是非誰管得,滿村聽唱蔡中郎?!痹鷦∽骷腋邉t誠所作《琵琶記》中的蔡邕蔡伯喈,雖然寫他謝絕了牛丞相的招贅,也沒有休妻、踩妻的情節(jié),然而蔡伯喈還是入贅了牛府。其實真實生活中的蔡伯喈并無此事,看來他也是一個受誣含冤的人。據(jù)傳說,高則誠有一個朋友叫王四,王四登第之后,便拋棄了他的發(fā)妻而入贅于太師不花家。高則誠懊悔與王四為友,并作此劇加以諷刺。劇名為《琵琶記》,“琵琶”二字包含四個“王”字,即是影射王四的。另外,元人稱牛為不花,故而寫了牛太師。后來明太祖朱元璋很贊賞高則誠和他的《琵琶記》,他還把王四抓起來處以了極刑。清人姚燮在《今樂考證》中說:“傳奇家托名寄志。其為子虛烏有者,十有七八,千載而下,誰不知有蔡中郎者?諸家紛紛為之辨,直癡人說夢耳?!?/p>
遭遇相似命運的還有陳世美、王魁等。溫州雜劇《王魁》、明代傳奇《焚香記》以及后來的越劇《情探》等戲劇中都寫到王魁得中狀元之后,辜負了妓女敫桂英,另娶崔氏為妻,后被桂英冤魂活捉的故事。《焚香記》還寫桂英復(fù)生,夫妻團圓。其實歷史上的王魁并沒有負桂英的事情。王魁叫王俊民,是宋仁宗嘉佑六年的狀元,他“性剛峭不可犯,有志力學(xué),愛身如冰玉”,后來得病而亡,年僅二十七歲。明徐渭《南詞敘錄》中說到:“王魁名俊民,以狀元及第。亦俚俗妄作也。周密《齊東野語》辨之甚詳?!薄洱R東野語》中說:“王魁即宋代嘉佑年間狀元王俊民,因為他是榜首,故稱王魁。王俊民之死,是因為得了瘋狂病,神經(jīng)錯亂,誤服一種烈性成藥金虎碧霞丹之故?!庇纱丝梢韵嘁?,“活捉王魁”可能是由王魁死時神經(jīng)錯亂一事而來。
陳世美在戲曲中則被寫成貪圖榮華富貴、停妻再娶、殺妻滅子的十惡不赦的家伙。在歷史上陳世美也實有其人,但生活中的陳世美并非如此。他是清初均州人,順治年間中進士,他為官清正,不循私情。他有兩個同鄉(xiāng)學(xué)友,見他做了官,前來請托,陳世美一口回絕。兩人為泄私憤,編寫了《秦香蓮》一劇,假托宋朝故事,直書陳世美之名,并讓他死在包公的鍘刀之下。后來在戲曲舞臺上出現(xiàn)了《琵琶壽》《闖宮》《明公斷》《三官堂》《女審》等戲,基本上都是這樣寫陳世美的,于是陳世美的惡名流傳至今。
關(guān)于如何寫歷史劇,是個歷來有所爭議的問題。清代劇作家孔尚任曾寫過著名的劇作《桃花扇》,他在《桃花扇凡例》中就談到他的看法,他是比較傾向忠實于歷史的,他說:“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確考時地,全無憑借。至于兒女鐘情,賓客解嘲,雖稍有點染,亦非烏有子虛之比?!彼麨榱藢懩嵌螝v史,讀了大量史書,作了多方面的采訪和詳盡細致的考據(jù)。《桃花扇》里29個有名有姓的人物,在歷史上都實有其人。即使像李香君的諢名“香扇墜”、南京諺語諷刺馬士英“養(yǎng)馬成群”這樣的細節(jié),也都得之于見聞,并非出自臆想。當然,戲中也有“稍有點染”,藝術(shù)加工的地方。我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郭沫若寫過《屈原》《虎符》《蔡文姬》等多部歷史劇,他認為:“歷史研究是‘實事求是’,史劇創(chuàng)作是‘失事求似’?!币馑际钦f不要完全受歷史事實的局限,可以在歷史事實的基礎(chǔ)上進行藝術(shù)想象,以求神似。然而他又說:“史劇既以歷史的題材,也不能完全違背歷史的事實……關(guān)于人物的性格、心理、習(xí)慣,時代的風(fēng)俗、制度、精神,總要盡可能的收集材料,務(wù)求其無懈可擊?!?/p>
我想,首先應(yīng)該把紀實性的文學(xué)與以虛構(gòu)為主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區(qū)分開來。紀實文學(xué)應(yīng)以歷史的真實為其基礎(chǔ),它往往具有一種極強的可信賴度,由此產(chǎn)生一種特殊的感染力,唯其真實,才顯示出它的力量,這是一般文學(xué)所不具備的。以歷史上真名實姓的人物作為主人公的歷史劇,以歷史上實有的人物和事件為題材的歷史劇,還是應(yīng)該以歷史的真實為依據(jù),為基礎(chǔ),以求歷史的真實與藝術(shù)的真實的統(tǒng)一,以求通過戲劇反映出這個歷史人物的真實面貌以及他所處的那個歷史環(huán)境的真實面貌。寫有真名實姓的人物,人物的主要思想性格,人物的重要行為,劇本中的大關(guān)節(jié)目,主要的情節(jié)都應(yīng)該有歷史的依據(jù)。當然,并不排斥必要和適當?shù)乃囆g(shù)加工。但是不能把歷史當作面團而任意拈捏,不能隨意地胡編亂造,張冠李戴,把這個人物沒有做過的事或這個人物不可能做的事都硬堆在他的身上,弄得真真假假,真假莫辨,這樣容易導(dǎo)致混淆視聽,以訛傳訛;也可能引發(fā)出圍繞作品的種種官司。我以為,如果只是借一個歷史人物的姓名,其他并不想以史實為依據(jù),而是天馬行空,任意馳騁,那么,還是不要附會于真名實姓的歷史人物,干脆寫小說、故事片、故事劇,這樣似乎更合適一些。
京劇《鍘美案》劇照
昆劇《荊釵記》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