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濤
【摘要】翻譯離不開語言與思維。語言與思維相互作用,思維方式的不同必然導致語言結(jié)構(gòu)的差異,從而影響翻譯技巧的運用。英漢思維方式之間存在著很大差異, 本文通過對比,具體指出英漢語言思維方式的差異,從而在翻譯時可以根據(jù)這些不同之處,針對性地選擇不同的翻譯技巧,提高譯文質(zhì)量。
【關鍵詞】語言 思維方式 形合 意合 翻譯技巧
翻譯是運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要表達的思維內(nèi)容正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的語言活動。同時翻譯也是將一種語言文化承載的意義轉(zhuǎn)換到另一種語言文化中的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翻譯還是一種思維活動。不同的思維方式會產(chǎn)生不同的語言認知方式, 進而影響到翻譯技巧的選擇及譯文的質(zhì)量。翻譯離不開語言與思維。思維, 即人腦對客觀現(xiàn)實的反映過程, 具體地說, 它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思維是語言產(chǎn)生的基礎, 它支配著語言,語言依附于思維。在翻譯過程中,兩種語言與兩種思維相互運動、相互吸引、相互碰撞。就語言與思維的關系而言,語言既是思維的重要載體,又是思維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同時,思維活動無論多么復雜、多么抽象,都是通過語言進行的,然后又是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思維對語言的作用是決定性的; 思維方式的不同決定了語言表達形式的多樣性。
一、英漢思維方式的差異
思維方式是一個民族或者一個區(qū)域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所形成的一種思維定勢。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民族文化, 反映著持某種語言的民族群體千百年來形成的語言心理傾向,體現(xiàn)著持該語言民族的思維特征。英漢兩種語言也毫不例外。從語言邏輯思維角度看,英漢思維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抽象思維與具像思維
英語民族重抽象思維, 而漢民族重具像思維。漢語用詞傾向于具體,常以實的形式表達虛的概念,以具體的形象表達抽象的內(nèi)容。語篇常采用取象類比、設象喻理、以喻代議、寓議于喻的表達方式,讓讀者領悟深奧的道理。在漢語中,我們更重暗示重含蓄,表達時側(cè)重具體形象思維和綜合思維,注重事物的功能和統(tǒng)一,不要求非有不可的主語和動詞習慣,以形象的方式進行闡述。漢語喜歡用動詞化的表達法,常用、多用、重復、重疊動詞,采用“連動式”“兼語式”及其套疊,詞語的意義生動活潑,豐富多彩,有利于表達動態(tài)的情感和形象性,直覺性的行為。相比之下,西方人重分析,注重事物的結(jié)構(gòu)形式,在表達時嚴格恪守主語加謂語動詞的基本語法結(jié)構(gòu),側(cè)重抽象思維和分析思維,英語用詞傾向于抽象,常以虛的形式表達實的內(nèi)容,以抽象的詞語表達具體的意義。突出地體現(xiàn)在英語對名詞和介詞的使用頻率上。英語常用名詞化的表達法,常借助抽象、籠統(tǒng)、概括的詞語表達復雜、微妙、模糊的邏輯論證。例如:如“畫餅充饑”,以具體的“餅”“饑”比喻以空想來安慰自己,英語則概括為to feed on illusions. “三天打魚, 兩天曬網(wǎng)”可譯為lack of perseverance, 而無須試圖把“魚”、“網(wǎng)”的形象搬進英語。再如“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and writing an exact man.”翻譯時增加動詞更符合我們的表達習慣“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寫作使人嚴謹?!?/p>
(二)直線思維與曲線思維
英語民族重直線思維, 而漢民族重曲線思維。漢語語篇注重話題,注重“意識流”注重事理和先后順序,常常采用非演繹式的,往往是領悟式的歸納型或螺旋式,漫談式的思維模式;注重隱形連貫(implicit coherence),較常只把事情或意思排列起來,讓讀者自己去領悟其間的關系(reader responsible),呈現(xiàn)曲折起伏,斷續(xù)離合,若急若離得風格;喜歡“擺事實,講道理”信息安排常常按照自然語序(natural order):由遠及近,逐層深入,先講述一些理由、原因、分析、例證背景、歷史、條件、環(huán)境、事實、情況、情節(jié)、等,再點出主要的或重要的要旨、結(jié)果、行為判斷、結(jié)論、觀點、態(tài)度、等(specific-to-general sequence),大多語篇缺乏主題句,章句以意役形,以神統(tǒng)形,傳神寫意,重意會而輕法則。漢語是人治的,受人的悟性和表達需要的管治。
英語語篇較常受亞里斯多德演繹法邏輯思維模式的影響,突出主語和主題句,注重分析推理,直線性(linearity)有秩序,由層次地圍繞主題展開,信息安排往往采用“突顯”語序(salient order):由近及遠,開門見山,一語破地,頭重尾長,先點出點出主要的或重要的判斷、結(jié)論、觀點、態(tài)度、要旨、結(jié)果、行為等(general-to-specific sequence)。英語語言是法治的,受人的理性、語法和邏輯的管治。
(三)分析性思維與整體綜合性思維
分析型思維和綜合型思維是人類思維的兩種基本形式, 傅雷先生說:“東方人與西方人的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綜合,重歸納,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細微曲折,挖掘唯恐不盡,描寫唯恐不周”。由于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 形成了“東方重綜合,西方重分析”的思維習慣。中國傳統(tǒng)哲學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視“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天中有人,人中有天,“天人之際,合二為一”。在西方,柏拉圖首先提出“主客二分”的思想,而笛卡兒開創(chuàng)的西方近代哲學明確地把主體與客體對立起來,以“主客二分”作為哲學的主導原則。分析型思維明確區(qū)分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精神與物質(zhì)、思維與存在、靈魂與肉體、現(xiàn)象與本質(zhì),并把二者分離、對立起來,分別對這個二元世界作深入的分析研究。西方思維的邏輯性注重從事物的本質(zhì)來把握現(xiàn)象,這是思維對事物整體加以分析的結(jié)果。
這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對英漢語言的結(jié)構(gòu)形態(tài)產(chǎn)生了不同的影響。綜合型的思維方式使得漢語重意合,無詞形變化,語法形式的表達主要靠詞匯手段,組詞造句中完全依照語義邏輯和動作發(fā)生的時間先后決定詞語和分句的排列順序; 而分析型的思維方式使得英語重形合,詞形變化明顯,語法形式多樣,組詞造句多用連詞、關系詞、分詞、動名詞及不定式等。
(四)主體思維與客體思維
漢語民族比較注重主體思維,英語民族比較注重客體思維。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指出,中國文化以人文為中心,以人生為本位,本質(zhì)上是一種人本文化,以人為中心來觀察、分析、體驗和研究事物。中國式思維強調(diào)“以人為本”, 主體意識強。漢語常用主動式、意念被動句和人稱主語表達法,強調(diào)人的主體地位和重要性。漢語的表達習慣常常把知、情、意融合在一起,把情感體驗與客體描述合二為一,堆砌華麗辭藻,重復同義近義,濫用主觀性修飾語,使表達的客觀事物帶有主體意向。而西方文化則以物本為主體,以自然為本位,偏重于對自然客體的觀察和研究;因而英語往往以客觀、冷靜的表達方式敘述客觀事物,例如:常用被動式和非人稱表達法,不用人稱而用抽象名詞或it做主語,常以物為主語, 句子重點在前,定語在后,讓事物以客觀的口氣呈現(xiàn)出來。
翻譯思維的最基本特點在于它是一種雙語思維,既涉及原語思維的理解階段,又涉及譯語思維的表達階段。王竹認為:思維及邏輯方式的差異表現(xiàn)在語言表達方式上。英漢句子表達方式的差異有: 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英語動靜有分,漢語用動態(tài)詞;英語多被動,漢語多主動;英語的物稱與漢語的人稱等。申小龍則認為:英語句子往往以形統(tǒng)神,以豐滿的形態(tài)變化制約句子的格局,規(guī)定句界,組合程式嚴謹規(guī)范,是一種以限定動詞為核心,控制各種關系的空間性樹型構(gòu)造;而漢語造句注重是線性的流動、轉(zhuǎn)折,追求流動的韻律、節(jié)奏,以意統(tǒng)形。畢繼萬認為:英語句注重形式聯(lián)系,靠詞形變化組句;而漢語句意合的突出特點是連動句、流水句。
二、例證
按照奈達提出的“動態(tài)對等”及“等效翻譯”的原則,英漢思維差異及英漢語不同的表達方式要求我們在翻譯實踐中以目的語讀者的思維能力為參照依據(jù),通過運用適當?shù)姆g方法與技巧的,把原作中的思維方式和深層語義再現(xiàn)出來。這些手段包括采用直譯、意譯、轉(zhuǎn)換法、增刪法、正反翻譯法斷句譯、合譯法等以調(diào)整句子的表層結(jié)構(gòu),深層結(jié)構(gòu)和語義,使原文對原文讀者產(chǎn)生與譯文讀者相似的效果。下面我們舉例說明:
(1)I hope my presence here tonight is further proof of the importance we British attach on relations with your great country. 譯文:我希望, 今晚我到這里來可以進一步證明, 我們英國人非常重視和你們偉大祖國的關系。英文中的抽象名詞presence, proof, importance漢譯時都轉(zhuǎn)換成了具體的動作
(2)Wisdom prepares the worst; but folly leaves the worst for the day it comes. 譯文:聰明人防患于未然, 愚蠢者臨渴掘井。此例中的抽象名詞wisdom, folly漢譯時都轉(zhuǎn)換成具有共相概念的一類人。
以上兩例中的抽象名詞對于習慣于抽象思維英美人來說, 詞義明確, 措辭簡練;但對于習慣于具像思維的中國人來說, 必須將這些抽象名詞所表達的抽象概念具體化, 才符合漢語讀者的思維習慣和漢語遣詞造句的習慣。
(3)他本來在天津開會,會議一結(jié)束,他就上北京區(qū)度假了,昨天才坐飛機回來。
譯文:Yesterday he flew from Beijing where he spent his vocation after finishing the meeting he had taken part in Tianjin.多個時間狀語出現(xiàn)時,漢語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而英語中狀語的順序則比較靈活。
(4)文化特色和個性是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和珍貴的標志,歷史文化名城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將極大促進城市文化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繁榮。譯文: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mo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ly-significant cities, whose respective features and individuality are their unique and invaluable symbols, will greatly contribut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their cultures.漢語原文在表面上看是一個并列句,但譯文并沒有將其翻譯為并列句,而是譯成了帶有關系分局(定語從句)的主從復合句,將漢語中的隱性意義層次轉(zhuǎn)化為英語中結(jié)構(gòu)形式體現(xiàn)的顯性意義層次,即將漢語中的意合結(jié)構(gòu)轉(zhuǎn)變成英語中的形合結(jié)構(gòu)。
綜上所述, 思維是翻譯活動的基礎。思維方式的差異可以影響到語言的內(nèi)容和表達方式:英語重視主語,而漢語注重主題;英語講究形合,而漢語偏重意合;英語多用復合句,而漢語多用小句;英語多用名詞,而漢語多用動詞;英語多空間搭架結(jié)構(gòu),而漢語重視線性的流動、轉(zhuǎn)折等等。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的轉(zhuǎn)化也是兩種思維方式的轉(zhuǎn)化。因此, 在翻譯中, 我們應充分重視語言中的思維因素, 注意不同民族思維之間的差異并了解不同的思維方式對語言造成的影響,在翻譯中采用正確的翻譯方法與技巧,靈活處理,盡可能使譯文在忠實于原文的情況下, 達到通順、自然, 符合目標語的行文習慣,從而提高譯文的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A] .楊自儉.英漢語比較與翻譯[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版社,2006.
[2]王竹.英漢表達方式差異對翻譯的影響[J].中國翻譯, 1997,(3).
[3]司顯柱.論英漢民族思維模式、結(jié)構(gòu)及其翻譯[ J] .外語學刊,1999,(2).
[4]胡德清.流水句的理解與英譯[J].外語與外語教學, 1999,(3).
[5]袁曉寧.翻譯與英語語言研究[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1).
[6]傅雷.致羅新璋論翻譯書:問題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