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飛
【摘要】新課改要求學生應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此過程中起導向作用。探究式教學就是要確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和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皺C械效率”是浙教版《科學》課程中的重要內(nèi)容,文章結合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對“機械效率”教學過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學方式進行了分析,以便更好的提高教學質(zhì)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 機械效率 學生 討論
一、引言
在中小學《科學》課改中,探究式教學模式是改革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從最新的《科學》教學大綱的內(nèi)容來看,大部分的課題內(nèi)容都極具啟發(fā)性和探究性。這樣的課題內(nèi)容無疑為推進素質(zhì)教育、提倡探究式教學模式提供了便利條件和可能性。但是,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在教學實踐中真正做到以探究為方向、以探究為內(nèi)容、以探究為檢驗標準。這正是教師需要積極思考、集思廣益的地方。
筆者認為作為教師,首先應該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科學探究內(nèi)容,即哪些知識點教學可以通過探究式教學模式展開;其次,在探究實踐中,教師應該充分引導學生通過分析科學家的實驗、模擬實驗操作,從而切實體會探究的實質(zhì),開拓思維,提高探究能力;再者,教師應該依據(jù)教學任務和教學時間合理安排、組織學生開展行之有效的探究式教學后的討論,以凸顯探究式課堂教學的連貫性和實效性。
一、“機械效率”課堂中探究式教學的實踐研究
(一)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的制定。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教學目標不同,因此在制定教學目標時不僅要考慮課時目標,還要考慮單元目標,更要考慮某一學段整體的課程目標。學生通過物理學科的學習獲得的發(fā)展是多方面的:能力的發(fā)展、技能的提高、方法的提升、情感的體驗、興趣的培養(yǎng)等等,這些都不是短時間可以完成的,需要對整個學段進行整體分析和系統(tǒng)規(guī)劃,合理安排在不同的教學階段和教學內(nèi)容中。通過分析,就可以確定教學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不同維度的目標。在“機械效率”課堂中,確定教學目標為:引入機械效率的概念,正確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的含義,了解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
(2)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方式。在確信教學目標的合理性之后,下面的問題就是思考如何實現(xiàn)這些目標。實現(xiàn)目標的途徑有很多,同課異構就是很好的證明。所謂教無定法,關鍵在于教師要清楚: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發(fā)展的貢獻是不同的。在進行反思時,可以從教師選擇的教學手段和策略的合理性來考慮。在本案例中,教師確定了機械效率概念這一知識目標,教學中通過教師引導,采用探究式教學對機械效率這個問題進行分析,應該說教師關注了“如何使教學目標得以更好地實現(xiàn)”這個問題。
(3)目標的檢測。教學目標是否實現(xiàn),不能僅從主觀觀察中獲知,還需要對學生進行檢測,這就要求目標表述應具可測性。教師們常用諸如“理解機械效率的概念”這樣的表述,可檢測的指標就不夠清晰。不妨將上述目標做更具體的表述:會寫機械效率的公式、能說出機械效率的科學意義、能解釋機械效率小于1的原因等等,這樣的指標非常直觀,方便檢測,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情況就一目了然。當然,也有一些目標,如方法或情感目標,往往不能通過一兩節(jié)課就可以實現(xiàn),也難以通過簡單的定量檢測來說明,對于這樣的目標,可以做一些單元的或者學段的設計,另外選擇合適的檢測工具,通過學生對所設計的單元進行探討,發(fā)揮探究性教學的優(yōu)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過程
在“機械效率”課堂的教學中,應該注重探究式教學方法的運用,讓學生多動腦去思考問題。其具體教學過程如下:情境呈現(xiàn),引發(fā)學生思考如何將沙子提上桌面;選取其中使用動滑輪的方法,并進行分析討論,突破課中的難點:有用功、額外功、總功。對大動滑輪、小動滑輪分別提升物體時有用功、總功進行計算和比較,讓學生討論哪種機械更好,從而引出機械效率的概念,并得出機械效率計算的公式。通過讓學生思考機械效率的單位,讓學生明確機械效率的兩個特征。讓學生進行充分討論,從而獲知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和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
(三)以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為題進行探究
教師直接將問題提出:“那同學們,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是哪些呢,請大家分組討論?”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分析,每個小組的學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研究。學生可以通過實驗的方法、推導公式的方法以及討論的方法進行研究,分析過后再由每個小組的組長組織大家進行討論,提出每一個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的同時都要將理由說明清楚,并將討論結果記錄下來,最后再進行組間討論。
學生最后交流時可能會提出許多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比如物體的重力、繩子的股數(shù)、滑輪的個數(shù)(重力)、滑輪和繩子的摩擦、提升物體的高度等等因素,但是教師在學生交流時,組織學生對每一個可能的影響因素進行討論,每個小組發(fā)表意見后總結。通過一系列的交流討論分析總結,并在教師的引導下,最終將影響機械效率的因素總結出為動滑輪的重力、提升物體的重力(在豎直情況下)、繩子和滑輪之間的摩擦,并推導出了每一個影響因素的依據(jù)。在總結影響因素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討論如何提高機械效率,學生繼續(xù)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就更加順利了。
在分析機械效率的影響因素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身邊的斜面實驗或者杠桿實驗,具體將它們的機械效率計算出來,并將影響因素改變,測出對應的機械效率,學生會對機械效率的知識完全鞏固并理解清楚。
三、總結
中小學《科學》課程的核心在于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的結合起來,在“機械效率”課堂上進行探究式教學是不可或缺的方法和手段。教師要敢于“放”,學生要敢于“做”,這樣便可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探究式教學。
參考文獻:
[1]李金波. 探究性教學過程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J].考試周刊,2014,(89).
[2]生偉. 莫讓“探究”成“嘆究”——例談有效探究性教學的策略[J]. 中國校外教育,2013,(34).
[3]鄭漢群.探究式教學在機械實習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2,(06).
[4]邵承紅. 探究性學習在機械原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輕工教育,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