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千
在游戲《殺出重圍:人類分裂》中,藝術家們創(chuàng)作的2029年斯德哥爾摩概念圖
科幻在中國開始火了。很多人是從聽說劉慈欣和郝景芳這兩位中國科幻作家的名字開始,了解世界科幻年會設立的“雨果獎”,進而成為科幻文學的讀者。中國作家連續(xù)兩年獲得雨果獎,這對中國科幻文學的創(chuàng)作是極大的激勵。但我們又可以發(fā)現,獲得雨果獎的既有充斥著各種科學理論的科幻作品,又有如《哈利·波特》這類描寫想象中魔法世界的魔幻作品。那么科幻與魔幻究竟有何不同?科學與幻想又是怎樣融合在一起,產生出這么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
盡管已經歷時百余年,大師與經典作品都層出不窮,但此刻我們仍然無法給“科幻文學”寫出清晰的定義與劃分??茖W、幻想與文學三者之間似乎存在著鴻溝,使我們在討論科幻文學時,總會陷入到“你不說我還明白,你越說我倒越糊涂了”的境地??茖W與文學是支撐我們生活的兩根支柱,把兩者通過幻想結合起來,是什么樣的結果?
科幻文學屬于通俗文學的一種,但是它又與其他幾乎所有的文學樣式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愛情文學或是偵探文學,無論背景如何,除了讓讀者陶醉于故事情節(jié),所要揭示的總是不變的人性。而在科幻文學中,揭示與剖析人性似乎也已經不再是唯一的目的,科學乃至對于科學的幻想開始成為主角。
愛情與人性永恒,科學發(fā)展則是一日千里。創(chuàng)作科幻除了要把握人性之外,還必須時刻掌握科學發(fā)展的動態(tài)。科學與科幻,可以說如同經濟與股市的關系一般,總是不會相距太遠。借著幻想,科幻文學有時會走在科學的前邊,為人們描述未來世界,有時會突破科學定律的限制,上天入地,進行時間旅行,或與不同時間和空間的文明相遇——而當人類科學進步的步伐有所停滯時,科幻創(chuàng)作也必定會受到牽制。如果說科學的進展是一個時快時慢,卻永遠在前進的箭頭,那么人性則是一個不可動搖的錨點,這一動一靜的兩者共同造就了科幻文學最大的魅力——通過無窮無盡的想象力來發(fā)掘人類永恒的孤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