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中 原
邏輯與認知
諸子百家元研究
孫 中 原
諸子百家元研究,借鑒希爾伯特元數(shù)學綱領的研究方法,論述諸子百家總體的元性質(zhì)和發(fā)展規(guī)律,分析諸子百家的生成、分化、滲透與融合,有助于認知諸子百家研究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促進諸子百家學說的精華在新時代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使之與現(xiàn)實文化相融相通,為振興中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銳利的思想武器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諸子百家;元研究;創(chuàng)新發(fā)展
作者孫中原,男,漢族,河南鄭州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墨子學會副會長,曾任中國邏輯學會副會長、臺灣東吳大學客座教授(北京 100872)。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9月24日在紀念孔子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提出,要“努力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使之與現(xiàn)實文化相融相通”。本文題名“諸子百家元研究”,借鑒德國數(shù)理邏輯學家希爾伯特(D.Hilbert,1862~1943)元數(shù)學綱領的研究方法,論述諸子百家總體元性質(zhì)和發(fā)展規(guī)律,分析諸子百家生成、分化、滲透和融合,有助于認知諸子百家研究的歷史、現(xiàn)狀和未來,促進諸子百家學說在新時代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使之跟現(xiàn)實文化相融通,為振興中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銳利的思想武器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希爾伯特1922年在萊比錫德國自然科學大會講演說:“對于通常的形式化數(shù)學而言,在一定意義上要附加一門新的數(shù)學,即元數(shù)學?!盵2]P320希爾伯特元數(shù)學綱領的“元”,英文構詞成分meta-,表示“在后”,“超越”,“總的”。“元”港臺學者譯為“后設”,指在對象之后設定的理論。本文論述,從學術研究層次的性質(zhì)說,屬元研究。
諸子百家產(chǎn)生發(fā)展過程,貫穿生成分化和滲透融合兩種趨勢。兩種趨勢的對立統(tǒng)一,交互碰撞,是諸子百家研究歷史、現(xiàn)狀和未來的決定性因素。諸子百家生成分化和滲透融合兩種趨勢,可描述為兩條交互作用的曲線。
一條曲線是諸子百家生成分化曲線。其特征是不斷地生成、分化、特化和異化,各自朝著專深細化的方向發(fā)展。諸子百家接連不斷,比肩接踵地生成、分化、特化和異化,長成為根深葉茂,碩果累累的大樹,在中國和世界文化史上譜寫輝煌篇章。
一條曲線是諸子百家滲透融合曲線。其特征是互相滲透,趨近趨同,兼收百家,融匯眾流,各自朝著吸納綜合對方的方向發(fā)展。諸子百家接連不斷,比肩接踵地滲透融合,趨近趨同,廣納百川,匯聚為動能無限,張力無窮的滾滾江河,為中華民族締造瑰麗精神家園,引領中國和世界文化潮流。
諸子百家哪里來?德國學者卡爾·雅斯貝爾斯(1883~1969)說,以公元前500年為中心,人類精神基礎同時獨立地在中國、印度和希臘等地開始奠定,直到今天人類仍然依附在這一基礎上。這期間所發(fā)生的精神過程,建立一個軸心,把這個時期稱之為軸心時代。這一時期發(fā)生不尋常的事件,在中國誕生孔子和老子,中國哲學各派別興起,這是墨子、莊子諸子百家出現(xiàn)的時代。這個時代產(chǎn)生所有今天依然在思考的基本范疇。思想家盤算人們怎樣才能最好地生活,最好地管理。這是一個革新的時代。[3]P38-40
恩格斯贊頌文藝復興時代說:“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而且產(chǎn)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4]P445
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周王朝衰落,發(fā)生中華民族“從來沒有經(jīng)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需要和產(chǎn)生巨人的時代。在中華民族開化史上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產(chǎn)生許多國家級世界級的偉大思想家、科學家、發(fā)明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藝術家,有豐富的文化典籍,影響中國和世界千秋萬代,是中國和世界的寶貴精神遺產(chǎn)。
孔子求師拜老子。在全部諸子百家產(chǎn)生的時間排序中,道家產(chǎn)生數(shù)第一,道家之后是儒家。孔子生卒年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老子據(jù)推算,大約公元前580年到公元前500年。老子比孔子大約30歲。古稱30年為一世。老子約比孔子年長一輩。諸子百家,道儒兩家,無比重要。歷史機遇,讓老子創(chuàng)道家,孔子創(chuàng)儒家。老子創(chuàng)道,比孔子創(chuàng)儒早一代。諸子百家,先道后儒。戰(zhàn)國末秦相呂不韋(公元前290~公元前235)主編《呂氏春秋·當染》說:“孔子學于老聃?!睍x皇甫謐(215~282)《高士傳》說:“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p>
孔子求師拜郯子?!蹲髠鳌ふ压?7年》(前525)說:“仲尼聞之,見于郯子而學之。既而告人曰:吾聞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q信?!薄疤熳邮Ч?,學在四夷”,道破諸子百家產(chǎn)生時代背景。天子失去官守,官方學術,散落民間。孔子26歲時,遇魯國附庸小國郯國國君郯子,向他學習??鬃訉θ苏f,他相信“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的話。西周前是“學在官府”。圖書檔案,文物典冊,收藏宮廷。巫史卜祝,政府職能,服務宮廷。官方學校,貴族壟斷。春秋后“學術下移”。圖書典籍,官方專業(yè)知識分子,流散民間,民間士人崛起,滋生新型知識分子,諸子百家是代表。
孔子學琴師襄子。師襄:師襄子,魯國樂官,善擊磬彈琴,孔子向他學琴。后逃海邊?!墩撜Z·微子》說:“大擊磬襄入于海?!睋繇鄮煛跋濉比ズ_叀?鬃訉W樣像樣,學就學好,學成頂尖專家,內(nèi)行里手??鬃訉W音樂,會彈奏,會歌唱,兼作曲家、彈奏家和歌唱家多重職能。
《史記·孔子世家》說:“(《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韶”:舜樂曲名?!拔洹保褐芪渫鯓非?。“雅”:宮廷樂曲?!绊灐保鹤趶R祭祀樂曲。孔子把《詩》都配樂上弦樂,用弦樂器彈奏,引吭高歌,達到完美的藝術境界?!墩撜Z·子罕》載孔子說:“吾自衛(wèi)反魯(哀公11年,公元前484年冬),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笨鬃右?guī)范《詩》文字和相配樂章,成為權威的編《詩》經(jīng)學家和優(yōu)秀的《詩》樂章作曲家、演奏家。
孔子學音樂,學成音樂迷?!墩撜Z·述而》說:“子在齊聞《韶》(舜時樂曲),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沒想到欣賞音樂,竟到如此境界)!”《論語·八佾》說:“子謂《韶》,盡美矣(聲音美),又盡善也(內(nèi)容好)?!薄氨M美”,是聲音美。“盡善”,是內(nèi)容好?!墩撜Z·泰伯》載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即《詩》使我振奮,《禮》使我立足社會,《樂》使我所學完成。音樂是孔子教學的最后境界和最高階段。
孔子博學多專長?!墩撜Z·子罕》說: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貴族住宅區(qū)的人說:“孔子真?zhèn)ゴ?!博學多才,樣樣專長!”孔子博學無常師??鬃忧髮W,無固定老師。凡有長處者,都是老師。晉皇甫謐《高士傳》說:“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印⑷O弘、師襄,老聃?!?/p>
《論語·子張》說:衛(wèi)公孫朝問于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衛(wèi)國的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里學來的?”子貢說:“文王、武王之道,并沒有失傳,還散播在人間。賢人能了解其中的大道理,不賢的人只能了解其中的小道理。到處都有文武之道??鬃犹幪幎紝W,哪有固定的老師,專門的傳授呢?”
《論語·學而》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比俗呗罚赜腥丝勺鳛槲业睦蠋?。選擇他的優(yōu)點向他學習,發(fā)現(xiàn)他的缺點自我警戒?!墩撜Z·泰伯》說:“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庇胁拍艿娜耍驔]有才能的人請教。學問多的人,向?qū)W問少的人請教。
學而知之愛提問?!墩撜Z·學而》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笨鬃诱J為,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者”,不是天生什么都知道,知識是勤奮學習得來,是“學而知之者”。《論語·公冶長》說: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奔醋迂晢枺骸翱孜淖討{什么獲得‘文’的稱號?”孔子答:“聰敏好學,謙虛下問,向比自己差的人請教,不認為羞恥,所以送給他‘文’稱號!”孔子正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典范。
子入大廟每事問?!墩撜Z·八佾》說: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鄒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弊勇勚唬骸笆嵌Y也!”“太廟”即周公廟。周公是魯國最初受封的君主??鬃尤ヌ珡R,參加魯國國君的祭祖典禮,一進太廟,就向人問這問那,幾乎每一件事都問到。當時有人譏笑他說:“誰說鄒人之子懂得禮儀?來到太廟,什么事都要問!”“鄒”是孔子的出生地,在山東曲阜東南十里西鄒集??鬃痈赣H叔梁紇,做過鄒大夫,當時人把孔子叫“鄒人之子”,即鄒大夫叔梁紇的兒子??鬃勇牭饺藗兊淖h論說:“我對不明白的事,每事都問,這正是我知禮的表現(xiàn)?。 薄墩撜Z·鄉(xiāng)黨》說:“入太廟,每事問?!薄叭胩珡R,每事問”,《論語》出現(xiàn)3次,變?yōu)槌烧Z,說明孔子的學問來自勤學好問。
學而不厭教不倦?!墩撜Z·述而》說: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說:把知識默記在心,努力學習,不會厭棄,教導別人,不知疲倦,我做得怎樣?《孟子·公孫丑上》說:昔者子貢問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弊迂曉唬骸皩W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從前子貢問孔子說:“老師您已經(jīng)是圣人了嗎?”孔子說:“圣人,我不敢自認。我不過是努力學習,不會厭棄,教導別人,不知疲倦罷了?!弊迂曊f:“努力學習,不會厭棄,這是智慧。教導別人,不知疲倦,這是仁德。既有仁德,又有智慧,老師您已經(jīng)是圣人了!”
孔子一介平民,廣泛求師,勤學好問,成一代大儒。繼諸子百家第一家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后,孔子是第二家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孔子兩巨人,閃亮輝耀在春秋。戰(zhàn)國初墨子,戰(zhàn)國中孟子、惠施、莊子、尹文子,戰(zhàn)國末荀子、韓非子、呂不韋等文化巨人,諸子百家,轟然蜂起,橫空出世,這是“學在官府移民間,諸子蜂擁出百家”的盛況。詩以詠之:
諸子百家哪里來?軸心時代歷史來。
時勢能夠造英雄,諸子民間走出來。
汲取文化大積淀,百家爭鳴百花開。
升華改造子學創(chuàng),各有經(jīng)典做教材!
在春秋戰(zhàn)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中,思想巨人應運而生。不是單獨個人,由杰出個人率領眾多群體,多如繁星,不是一顆幾顆星,是眾多輝煌燦爛的星系星團。美國科學哲學家?guī)於?T·S·Kuhn1922~1996)提出科學共同體的概念,認為科學是一定科學共同體按照共有范式進行的社會活動。范式是科學共同體共有的信念。英文community,意為群體、團體、共同體、整體、集體、集團、集合、學派和類族。
《呂氏春秋·當染》說:“(孔墨)從屬彌眾,弟子彌豐,充滿天下,王公大人從而顯之,有愛子弟者隨而學焉,無時乏絕。子貢、子夏、曾子學于孔子,田子方學于子貢,段干木學于子夏,吳起學于曾子。禽滑厘學于墨子,許犯學于禽滑厘,田系學于許犯。孔墨之后學顯榮于天下者眾矣,不可勝數(shù)?!薄睹献印る墓隆氛f:“(孟子)后車數(shù)十乘,從者數(shù)百人,以傳食于諸侯?!薄睹献印る墓稀氛f:“有為神農(nóng)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其徒數(shù)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p>
諸子百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偉人流派,集中中華民族集體智慧,沖破王室宮廷禁錮束縛,呈現(xiàn)智慧大爆炸的局面,以前所未有的能量、規(guī)模和速度,急劇膨脹,猛烈迸發(fā)。梁啟超形容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學術盛況說:“如春雷一聲,萬綠齊茁于廣野。如火山乍裂,熱石競飛于天外?!盵5]P11詩以詠之:
諸子百家盛如林,其狀猶如葡萄串。
成團成隊叢簇生,學派群體大聯(lián)貫。
四處游說舌為劍,著書立說騁文壇。
學術繁榮百花艷,輝耀千古星光燦!
諸子百家,三教九流,“經(jīng)史子集”四部分類法的“子部”,是中國早期學術分類。用當今世界通用的科學語言說,諸子百家學說涉及經(jīng)濟、政治、倫理、哲學、邏輯、科學、技術、文學、藝術、教育、軍事等各領域,包含現(xiàn)代科學的因素、胚胎和萌芽。
諸子百家不斷生成、分化、特化、細化和異化。《韓非子·顯學》說:“孔墨之后,儒分為八,墨離為三?!比寮遗蓜e有任俠。道家有老莊派(老子、莊子、列子)和黃老派(彭蒙、慎到、田駢、環(huán)淵、劉安)和楊朱派(楊朱、子華子)。法家有齊法家(托名管仲)和晉法家(李悝、吳起)。有“法”(商鞅)、“術”(申不害)、“勢”(慎到),韓非集大成。諸子百家分化過程,各朝專深細化方向發(fā)展,推動中國古代科學思想發(fā)展,出現(xiàn)微型科學小百科全書狹義《墨經(jīng)》四篇,涵蓋當時所有各門科學知識,《小取》是中國古代邏輯學簡明綱要。
中國古代樸素科學的本質(zhì),有普世性和全人類性。全世界全人類科學認知,根源于同一客觀世界和同一人類本性。《荀子·正名》說:“凡同類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同是人類,認知同一世界,結果相同。語言表達有不同,透過解釋可溝通?!叭祟愓J知同,科學一元性。語言不同表,概念理論同?!?/p>
新時代學人的神圣使命和職責,不是在世界各族人民不同文化之間,“深挖鴻溝高筑墻,封閉保守自欣賞”(錯誤道路),而是傳承中華文化精髓,在世界不同文明之間,“逢山開路水架橋,開放兼容融貫通”(正確道路),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升為現(xiàn)代性、普世性的世界先進文化,為全人類文明的和諧相處,注入精神動力、推力和助力?!盾髯印駥W》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绷簡⒊f:“學問以辨而明,思潮以摩而起?!盵5]P14馬克思說:“最好是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厲害,發(fā)射出的光輝就越燦爛?!盵6]P70是勝非,正勝邪,真理勝謬誤,這是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zhuǎn)移的科學發(fā)展規(guī)律。
(一)百慮一致殊途歸
《易·系辭下》說:“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引司馬談《論六家要旨》評論諸子百家說:“《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薄兑住は缔o傳》說:天下人追求相同,謀慮多種多樣。達到目的相同,采取途徑不一樣。陰陽、儒、墨、名、法和道家,都致力于政治治理,只是遵從學說不一路,有明顯簡易、直接隱蔽、繁難間接的區(qū)別。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列“陰陽、儒、墨、名、法、道德”六家,用“諸子百家”狹義,特指先秦時代?!爸T子百家”廣義指先秦到清代以前重要思想家。見表1,司馬談遷六家分派。
表1 司馬談遷六家分派
(二)相反相成相滅生,舍短取長通萬方
班固《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列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nóng)、小說家“九流十家”,評論諸子百家說:“凡諸子189家,4 324篇。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諸侯力征。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說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其言雖殊,譬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苯癞惣艺吒魍扑L,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jīng)之支與流裔。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狈浇袢ナゾ眠h,道術缺廢,無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猶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币饧粗T子著作189家,4 324篇。諸子分類,共有十家,其中值得觀賞的不過九家而已。都是起于王道政治已經(jīng)衰微以后,諸侯以武力相征伐。當時的國君,喜好厭惡的不一樣,所以九家的學術,就像蜜蜂轟然飛出,紛紛興起。各自引伸一個極端,推崇他們的好處,用這學說,奔走游說,迎合諸侯。他們的言論雖然不一樣,就譬如水火,是互相消滅,也是互相生長的。就像仁與義,敬與和,雖然性質(zhì)相反,卻又是互相生成的?!兑捉?jīng)》說:“天下學問,途徑不一,歸趨相同,思慮繁雜,目標一致?!爆F(xiàn)在各家學者,各自推崇他們學說的長處,用盡智慧,費心思慮,闡明學說要旨。雖然各自有偏見短處,綜合主要歸趨,他們都是從六經(jīng)分出來的支脈末流。假使讓他們遇到圣明君王,能折中他們的主張,他們都可以成為輔佐的人才??鬃诱f過:“禮儀散失,要到鄉(xiāng)野尋找?!爆F(xiàn)在距離圣人時代很久遠,道術殘缺廢棄,沒有地方再去追求,他們九家的學術,不是勝過去鄉(xiāng)野找來的嗎?如果能修明六藝的學術,觀察這九家的言論,舍棄短處,取其所長,就可以通達治理國家的全部方略?!熬帕鳌币辉~出典。班固《漢書·藝文志》論九流十家,比司馬談、遷論六家“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新增4家,即“縱橫,雜,農(nóng),小說”。見見表2,《漢書·藝文志》九流十家分派。
表2 《漢書·藝文志》九流十家分派
(三)皆有所長時有用
《莊子·天下》評論諸子百家說:“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為不可加矣。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其明而在數(shù)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搢紳先生多能明之?!对姟芬缘乐?,《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其數(shù)散于天下而設于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天下大亂,賢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币饧刺煜卵芯繉W術的人很多,都認為掌握真理,無以復加,登峰造極。古時候所說天道的規(guī)律,果真又存在哪里呢?回答是:“無處不在?!庇^點顯明,表露在各項典規(guī)法度的,舊有的法規(guī),世代相傳的史記里,多有記載。那些存在于《詩》、《書》、《禮》、《樂》中的,鄒地和魯國的學者,身著儒服的紳士先生,多能明了其中的道理?!对姟繁磉_思想感情,《書》記述政事,《禮》表述行為規(guī)范,《樂》傳遞和諧音律,《易》闡明陰陽變化的奧秘,《春秋》講述名分的尊卑序列。其中的看法主張,散布天下,施行中原各國,各家學說有人稱述介紹。天下大亂,賢圣的學術主張,不能彰顯于世,道德的標準,不能求得劃一,天下人大多憑借一孔之見,自以為是,譬如耳目鼻口,各有官能,不能相互通用。好像百家各種技藝,各有長處,隨時而用。雖然如此,沒有兼?zhèn)渲鼙?,只是一孔之見。天下的人,各自求其所好,以自身片面的方術,當作全面的真理??杀?!諸子百家越走越遠,不知回頭,必不能合于古人的道術。后代的學者,不幸不能見到自然的純美,古先圣賢的大道理,道理學說將被諸子百家肢解割裂。
(四)優(yōu)勢互補成全面
《荀子·天論》評論諸子百家說:“慎子有見于后,無見于先。老子有見于屈,無見于伸。墨子有見于齊,無見于奇。宋子有見于少,無見于多。”意即慎子對在后服從的一面,有所認識,但對在前引導的一面,卻沒有認識。老子對委曲忍讓的一面,有所認識,但對積極進取的一面,卻沒有認識。墨子對齊同平等的一面,有所認識,但對等級差別的一面,卻沒有認識。宋子對寡欲的一面,有所認識,但對多欲的一面,卻沒有認識。
《解蔽》評論諸子百家說:“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德,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賢,申子蔽于勢而不知智,惠子蔽于辭而不知實,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意即墨子受實用蒙蔽,不知禮樂文彩。宋子受欲望蒙蔽,不知道德作用。慎子受刑法蒙蔽,不知賢能作用。申子受權勢蒙蔽,不知才智作用?;葑邮芴撧o蒙蔽,不知實際重要。莊子受天道蒙蔽,不知人為作用。
(五)實證鐵證隨處見,滲透融合勢必然
儒家有道家的思想側(cè)面和隱蔽選項??鬃觾?nèi)心深處藏有退隱江河湖海的潛意識,懷抱道家情結,道學因子。墨家有儒家思想因素,《墨子》非儒,《修身》同于儒?!赌?jīng)》接受孔子“正名”術語,從純邏輯思維規(guī)律角度發(fā)揮提升。墨家邏輯學和辯證思維方式,各家繼承廣運用,一以貫之有發(fā)揮。孟子激烈抨擊墨子兼愛是“禽獸”,接受墨子“不知類”術語,用于反駁論敵。晉魯勝說“孟子非墨子,其辯言正辭則與墨同?!?/p>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說韓非子之學“本歸于黃老”。《韓非子》有《解老》、《喻老》,發(fā)揮老子道學。班固《漢書·藝文志》說:“《春秋》分為五,《詩》分為四,《易》有數(shù)家之傳?!薄氨鴷迨遥甙倬攀??!逼渲小氨鴻嘀\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兵形勢十一家,九十二篇。兵陰陽十六家,二百四十九篇。兵技巧十三家,百九十九篇?!?/p>
戰(zhàn)國末各家出現(xiàn)從不同角度總結先秦百家爭鳴的趨勢,推出綜合諸子百家名篇,如《莊子·天下》、《荀子·解蔽》和《韓非子·顯學》等。雜家呂不韋(公元前290~公元前235)主編《呂氏春秋》,劉安(公元前179~公元前122)主編《淮南子》,兼容百家倡綜合。“兼儒墨,合名法?!?班固《漢書·藝文志》)唐魏征(580~643)等《隋書·經(jīng)籍志》說:“雜者,兼儒墨之道,通眾家之意。”宋王堯臣《崇文總目·雜家類》說:“雜家者流,取儒墨名法,合而兼之,其言貫穿眾說,無所不通?!?/p>
儒道法墨人生態(tài)度、理想人格和政治取向比較要點。
(一)人生態(tài)度有高低
儒家積極入世,“知其不可而為”,剛健有為,奮進不止,盡力爭取,整體責任,注重人事,講求文飾。道家退隱避世,“無為而無不為”,取下求上,以退為進,后身身先,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禍中藏福,全生保真,個體超脫,尊崇天道,向往自然。墨家積極入世,強力而為,兼愛天下,重視整體?!睹献印けM心上》說:“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睆念^頂?shù)侥_跟,磨成粉末,對天下有利,樂意而為?!赌印べF義》說:“默則思,言則誨,動則事?!背聊瑹o事就思考,出言說話就教誨,行動做事為正義。法家積極入世:盡力而為,奮勇爭取,剛毅耿直,實現(xiàn)價值,重視整體。《韓非子·五蠹》說:“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鄙瞎鸥傆诘赖聝?yōu)勢,中世逐于智謀占先,當今爭于氣力取勝。
(二)理想人格有上下
儒家理想是圣賢。《孟子·盡心上》說:“達則兼善天下。”《論語·述而》說:“用之則行。”任用就出來做事。道家理想是隱士?!睹献印けM心上》說:“窮則獨善其身。”《論語·述而》說:“舍之則藏?!辈坏萌斡镁屯穗[。
孔子55~68歲(公元前497~公元前484),帶眾弟子周游列國,歷時14年?!妒酚洝だ献恿袀鳌酚浝献訉鬃诱f:“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薄墩撜Z·述而》記孔子對顏淵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薄墩撜Z·公冶長》記孔子對學生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即理想不能實現(xiàn),就乘木筏漂流到海上?!睹献印けM心上》對宋國人勾踐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即通達就兼善天下,貧窮就獨善其身。
“君子得其時則駕”,“用之則行”,“達則兼善天下”,是儒家入世積極面的理想人格?!熬硬坏闷鋾r則蓬累而行”,“舍之則藏”,“窮則獨善其身”,“道不行,乘桴浮于?!?,是道家避世消極面的理想人格。
《論語·泰伯》記曾子說:“有若無,實若虛?!备@里老子所謂“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語義一致。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都有在不得已時,被迫退隱的思想準備和行為選項。
道家領袖老莊,為中國社會的“隱君子”(隱士階層的精英),概括一套系統(tǒng)的道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政治倫理觀,撇開其避世退隱的消極外表,不難體會其自然社會自主發(fā)展的合理思想,有巨大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價值。見表3,道儒理想人格比較。
表3 道儒理想人格比較
墨家理想是任俠:自我犧牲,損己利人,抑強扶弱,兼利天下。法家理想是英雄:向外追求,講求事功,雄圖大略,國富兵強。
(三)政治取向有朝野
儒家心在廟堂(朝廷):君子之道,圣王之道。道家身在山林(江湖)?!肚f子·讓王》、《呂氏春秋·審為》說:“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人在江湖隱居,心想朝廷任用。江海:隱居地。魏闕:古代宮門外闕門,指朝廷。墨家身在民間:役夫之道,勞動之道,權為民用,利為民謀,情為民系。法家心在廟堂(朝廷)?!俄n非子·五蠹》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以斬首為勇”,“言談者必軌于法,動作者歸之于功,為勇者盡之于軍”,“無事則國富,有事則兵強”。
王夫之《詩廣傳·大雅》說:“得志于時而謀天下,則好管(子)商(鞅)。失志于時而謀其身,則好莊(子)列(子)?!比宸▋杉覍W說,是在朝者,執(zhí)政者,當權派的精神支柱。道家學說,是在野者,隱居者,失意者的精神支柱。當權在朝信儒法,隱居在野信道學。二者相反相成,對立互補,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并駕齊驅(qū),比翼雙飛。見表4,儒道法墨比較。
表4 儒道法墨比較
拙編《中華大典·哲學典·諸子百家分典》用“諸子百家”廣義,從先秦至清代,除儒家、佛家單獨成典外,分列諸子百家11家:道,墨,名,法,雜,兵,天文,陰陽,農(nóng),醫(yī)和縱橫家。[1]P334-1822《中華大典》對班固“九流十家”概念,略小說家(歸文學),增“兵,天文,醫(yī)”3家(班固對三家分列)。筆者綜合古今認知,列諸子百家十三家:道、儒、墨、法、名、兵、雜、縱橫、陰陽、醫(yī)、天文、農(nóng)和小說家。見表5,拙撰《諸子百家》分派13家。
表5 拙撰《諸子百家》分派13家
諸子百家的客觀性質(zhì)和關系,是對立統(tǒng)一,多樣統(tǒng)一,相反相成,相滅相生,互相滲透,互相補充,所以,探索認知方法,應是兼容并蓄,廣收博取,分久必合,終成一統(tǒng),把諸子百家熔鑄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大家學派,構成綜合創(chuàng)新的知識系統(tǒng)。詩以詠之:
道家產(chǎn)生數(shù)第一,道家之后是儒家。
墨家產(chǎn)生數(shù)第三,第四重要是法家。
名家之外有兵家,不韋劉安是雜家。
縱橫陰陽有醫(yī)家,天文農(nóng)家小說家。
天下殊途而同歸,百慮一致成一家。
諸子學說各有長,各取所長成一家。
取精用宏譜新篇,百家熔鑄為一家。
古為今用好借鑒,民族復興振中華!
諸子百家:眾多學問家。“諸”:眾多?!白印保簩W問家尊稱,相當于“先生”、“老師”。古籍四部分類法“經(jīng)史子集”,第三類是“子部”:諸子百家,眾多學問家。8億字清乾隆《四庫全書》,近代張元濟編商務印書館版1億字《四部叢刊》,都有“子部”?!鞍佟毙稳荻??!鞍偌摇保汉芏鄬W派、流派和派別?!端膸烊珪氛奈淖钟谩爸T子百家”648次,注釋文字用“諸子百家”107次。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說:“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绷_貫中《三國演義》第86回說:“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諸子百家,無所不通?!?/p>
諸子百家是古代學術流派,政治流派。學術內(nèi)容見解,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直接間接,為政治服務,為治國安民,改造社會,獻計獻策,提供方略。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引司馬談《論六家要旨》評論諸子百家,指出各家都是“務為治”以社會政治治理作為任務、目的和宗旨,為官方提供社會政治治理藥方。如儒家以德化民,道家無為而治,法家信賞必罰,墨家兼愛尚同,名家去尊偃兵。
漢以后,墨名兩家,幾成絕學,無人問津,無人通曉,沒有劃時代,創(chuàng)造性的體系出現(xiàn),沒有產(chǎn)生新的大家名人。農(nóng)、兵、天文和醫(yī)家,都各自獨立成為專門的技術性學科。小說家歸文學。陰陽家化為神秘方術,迷信占卜??v橫、雜家失去社會基礎。只有儒道法,三足鼎立,互相補充,影響大一統(tǒng)王朝政治。
中國歷代統(tǒng)治者,儒法兼收,陽儒陰法,儒表法里,王霸雜用?!稘h書·元帝紀》記載,漢宣帝太子劉奭(漢元帝)“柔仁好儒”?!皣L侍燕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痹谂愀赣H漢宣帝吃飯時,不經(jīng)意地對漢宣帝說:“陛下用刑罰太嚴苛,應該重用儒生?!睗h宣帝怒氣沖沖地斥責太子劉奭(漢元帝)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nèi)蔚陆?,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忿然嘆息說:“亂我家者,太子也!”
漢宣帝自稱“霸王道雜”,霸道王道兼用,道出歷代統(tǒng)治者,主流知識分子的政治理想和哲學。在朝用儒法。陽表用儒,陰里用法。在野用道學,以退為進,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無為而無不為,用奇謀取勝。儒家倡王道,法家主霸道。儒法被戲稱聯(lián)合執(zhí)政黨,道家被戲稱獨家在野黨。儒道法三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導思想,傳統(tǒng)政治主導精神。儒道法家著作,成治國經(jīng)典,安民常規(guī),影響深刻到如今。墨家被戲稱隱蔽地下黨,是農(nóng)民起義和封建統(tǒng)治異端思想家的隱蔽精神支柱。見表6,儒法道墨政治作用比喻詞。
表6 儒法道墨政治作用比喻詞
戰(zhàn)國墨儒同稱顯學,漢后統(tǒng)治者重儒。漢武帝采納儒者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儒學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正統(tǒng)、主流、巨流、明流和顯流,墨學被封建國家機構和知識精英,排擠為異端、支流、細流、暗流和潛流,只能隱蔽、曲折、間接地影響社會。百多年來,西學傳入強烈刺激,富于科學人文精神的墨學,重新被重視,研究漸多,漸有復興、振興和新生的趨勢。
(一)精華。諸子百家對當代的重要啟示,思想精華,可歸結為四句話:儒家的仁政王道,道家的辯證奇謀,法家的激進改革,墨家的科學精神。
(二)性質(zhì)。諸子百家思想的精華,是國學的重鎮(zhèn),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和理論基礎,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三)未來。諸子百家思想的精華,適應時代,與時俱進,與世俱進,創(chuàng)轉(zhuǎn)創(chuàng)發(fā),在世界文明史上積淀為色彩斑斕,光彩奪目的優(yōu)秀遺產(chǎn),價值無限,意義永恒。
(四)使命。當代學人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是借鑒全人類積淀幾千年的先進文化成果,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果,探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chuàng)轉(zhuǎn)創(chuàng)發(fā))和諸子百家現(xiàn)代化(創(chuàng)轉(zhuǎn)創(chuàng)發(fā))兩課題。兩課題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相輔相成,交互運作,融會貫通,推陳出新,為振興中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銳利的思想武器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1]孫中原編.中華大典·哲學典·諸子百家分典[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7.
[2]張家龍.數(shù)理邏輯發(fā)展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
[3] [德]卡爾·雅斯貝爾斯.人的歷史[A].現(xiàn)代西方史學流派文選[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4] [德]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A].《飲冰室合集》(文集7)[M].北京:中華書局,1989.
[6]馬克思.第六屆萊茵省議會的辯論[M].第一篇論文,184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責任編輯:陳 剛
Meta-researchonAllClassesofAuthorsintheWarringStatesofChina
SUN Zhongyuan
By means of David Hilbert’s metamathematics, the meta-research on all classes of authors in the Warring States of China illustrates the meta-properties and development law concerned, and analyzes their formation, division, permeation and convergence, which is use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is research and reviving the Chinese Dream.
all classes of authors in the Warring States of China; meta-research
本欄目主持人:蔡曙山,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清華大學心理學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985哲學社會科學重大創(chuàng)新基地清華大學認知科學創(chuàng)新基地主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歷史和科學哲學聯(lián)合會下屬邏輯學、方法論和科學哲學協(xié)會協(xié)理(Assessor of International Union of History & Philosophy of Science/ Division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IUHPS/ DLMPS, 2007~2011),國際符號學研究會理事(Council Member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emiotics Studies, IASS/AIS, 2004~2007),國際符號交際學會會士(Fellow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ology Institute, ICI);中國邏輯學會副會長,中國邏輯學會語言邏輯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北京市自然科學界和社會科學界聯(lián)席會議顧問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通信評審專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規(guī)劃評審組專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guī)劃和項目評審專家;貴州民族大學民族文化與認知科學學院院長,教授,貴州民族大學邏輯、文化與認知研究中心名譽主任。
B2
A
1003-6644(2016)01-0095-13
欄目主持人按:
2015年11月28日,由中國邏輯學會中國邏輯史專業(yè)委員會、貴州民族大學、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貴州省邏輯學會聯(lián)合主辦,貴州民族大學文學院、貴州民族大學邏輯、文化與認知研究中心、貴州民族大學科研處共同承辦的“第16次中國邏輯史全國學術研討會”在貴陽孔學堂召開。11月29日,由清華大學和金岳霖學術基金會主辦,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市邏輯學會、中國邏輯學會協(xié)辦的“紀念金岳霖先生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清華大學召開。
本期發(fā)表關于中國邏輯的一組三篇文章來自這兩個重要的學術會議。孫中原的《諸子百家元研究》借鑒希爾伯特元數(shù)學綱領的研究方法,論述諸子百家總體的元性質(zhì)和發(fā)展規(guī)律,分析諸子百家的生成、分化、滲透與融合,有助于認知諸子百家研究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促進諸子百家學說的精華在新時代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使之與現(xiàn)實文化相融相通。郞需瑞的《中國易學邏輯思想研究述評》是一篇關于易學邏輯思想研究的綜述,作者將百年易學邏輯思想研究分為初期萌芽、全面探索、系統(tǒng)研究三個階段,對易學邏輯研究作了分專題的述評,并對易學邏輯研究的未來發(fā)展提出了希望。劉宗棠的《“斷定”、“承認”與“公式”》從金岳霖先生主編高等學校文科教材《形式邏輯》和《論“所以”》等論文中領悟到“斷定”(“承認”)是推論中的一個重要因素,還領悟到推論“相對于科學水平”、“相對于價值觀”的兩種含義,提出可以借鑒“”,將上述兩種斷定表示為“K, J”。
本欄目倡導以語言為基礎,思維和邏輯為特征的人類認知研究,竭誠歡迎相關學科學者積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