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江華
漢字是表意文字,其構形是有理據(jù)的,這種理據(jù)就是字理,表現(xiàn)為字形與所記載語言的成份(音、義)存在某種聯(lián)系。課堂上通過向學生講解字理,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漢字的音、形、義,就是教學中的字理闡釋。
一、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堂里需要字理闡釋嗎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相關的識字、寫字教學參考文獻資料中,出現(xiàn)較多的關鍵詞是“兒童特點”“生活經(jīng)驗”“形象直觀”“體驗趣味”等等。這些闡述告訴我們:兒童識字、寫字的教學要關注學生的認知特點,關注學生學習的體驗和趣味,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當我們融入字理進行漢字教學,將抽象記憶轉化為形象記憶,將漢字的構成、演化滲透進來,這樣的教學方法與策略可取嗎?
【案例一】“隹”是一種短尾鳥,字典里的隹字旁,上面加個“小”,變成“雀”,就是小鳥,所以“麻雀”是這個“雀”,而“喜鵲”不是這個“雀”。 “隹”下面加上“灬”,變成“焦”,就是在火上燒的小鳥,都燒傷了,變“焦”了。
這個教學實例中,教師讓學生認識“隹”字旁,并學習“雀”和“焦”字。教學中,老師將幾個字的演變像講故事一樣地說出來,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從故事中得到了體驗,在趣味中獲得了知識。這種運用字理闡釋漢字演變的教學實例,是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是注重學生體驗和趣味的,也是符合語文課程標準的。小學階段,字理闡釋是值得嘗試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與策略。
二、字理闡釋在語文課堂里有哪些優(yōu)越性
在字理闡釋的過程中,包含了中國文字、歷史的發(fā)展,包含了漢字的音形義的信息等等。巧妙的字理闡釋,激活了漢字的豐富內涵,促進了學生對漢字的理解,給課堂帶來了不一樣的變化,體現(xiàn)了字理闡釋獨特的優(yōu)越性。
1.激趣
漢字字形是由橫、豎、撇、捺、點、折等這些基本的筆畫構成的,通常記憶漢字的方法是按照筆畫的位置和順序進行的。如果我們能融入字理闡釋,將原本抽象的、枯燥的筆畫教學變成生動、有趣的故事教學,一定程度上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案例二】投影出示“秉”和“兼”字。這兩個字里都有“ ”,在漢字里,用“ ”表示一只手,“秉”是手里握著一棵禾苗,而“兼”就是手里握著兩棵禾苗。握著一棵代表持有掌握的意思,握著兩棵就是同時擁有的意思。
這個教學實例中,“秉”和“兼”是兩個容易寫錯的字,很多學生容易丟掉兩個字上半部分的一橫,是一個教學難點。教師通過漢字演變的講解,用手握禾苗的演變故事讓學生記住了字形,明白了意思,趣味盎然??梢姡掷黻U釋,有其獨特的優(yōu)越性和趣味性。
2.明義
在漢字的造字過程中,特別是從會意、指事造字開始,都伴隨著字義的存在,通過一定的字理闡釋,就能在記住字形的基礎上了解字義。
對會意字的學習,我們通常是抓住兩個或以上偏旁構字的過程來進行字理闡釋。比如“日月為明”“一個人靠在樹旁為休”“合手為拿”“三人為眾”等等。在指事字的教學上,也可以通過這種方法進行教學。比如“刀的邊緣上一點是刃”。在小學階段,這樣的會意字出現(xiàn)較多,指事字出現(xiàn)較少。通過這樣簡單的字理闡釋,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掌握了字義。
通過字理闡釋不僅可以掌握單個字的字義,還可以對相近的漢字進行字義辨析。
【案例三】出示“既”的金文“ ”,這個字左邊是一碗飯,右邊是一個人吃飽飯扭頭打哈欠,表示一個人已經(jīng)吃過飯,引申為完成的意思。“既然”的“既”就表示此意。出示“即”的金文“ ”,這個字左邊也是一碗飯,右邊跪著一個人準備吃飯,引申為立刻的意思,“即將”的“即”就表示此意。
以上教學實例中通過字理的闡釋,對“既”和“即”兩個寫法相近、意義容易混淆的字的意義和用法有了深刻的了解,原本的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3.辨形
在小學階段,對一些字形相近的字,學生容易混淆,經(jīng)常寫錯,通常教師都會通過反復的強化記憶解決這個問題。對這些容易混淆的漢字,如果能關注字理,進行簡單的闡釋,會大大減少“張冠李戴”的現(xiàn)象。
【案例四】“異”和“導”字,學生很容易將這兩個字的下半部分混淆。教學中,教師告訴學生:“異”的下半部分是兩只手,上半部分是一個面具,用兩只手戴上面具,跟原來的人就不一樣了,這就是“異”。再看“導”字,下面是一只手,是一個人在用手指引道路,這就是“導”。
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通過字理闡釋,抓住兩個漢字不同的構字特點,將兩個容易混淆的字一下子就分辨開來。這樣的例子在小學階段還有一些,比如“未”和“末”、“瓜”和“爪”等等。只要教師能對這些詞的字理做一些檢索,并用淺顯的語言進行闡釋,原本的難點就在輕松有趣的漢字故事里得到了解決。
4.美育
經(jīng)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文等復雜的變化,很多漢字都蘊含著一幅幅美妙的圖畫,也承載著中國千年的歷史文化。因為每個字都有它的來源,并不是憑空虛構的,所以在漢字教學中,通過字理的闡釋,一定程度上也是在滲透和傳承著中國的歷史文化,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美育的功能。
比如中國傳統(tǒng)的男尊女卑思想(算是個反面的例子了)在漢字中就表現(xiàn)得比較明顯,如“奴、妖、婪、嫌”等字。再如“日、月、水、火”等字,則充分體現(xiàn)了象形字的圖畫之美。在進行字理闡釋的過程中,學生也在感受著中國漢字的圖畫之美,經(jīng)歷著中國千年的文化熏陶。
三、字理闡釋在語文課堂里需注意什么
字理闡釋在語文教學特別是識字教學中頗有價值,如果用得好,可以事半而功倍,否則,很可能畫蛇添足,弄巧成拙。小學階段的字理教學,一定要注意幾個方面。
1.科學
字理闡釋在課堂中的運用,首先必須以《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jù),以課程標準的總目標與階段目標為標準,不能超出相應年級學生的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更不能標新立異,大搞字形的分析。其次,字理闡釋的過程,基于對漢字發(fā)展歷史的正確而全面的認識。特別是一些可以考證的漢字演變更要講究科學,不能一味為了服務課堂教學,而隨意“創(chuàng)編”漢字的演變歷史和構字過程。
2.適度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字理闡釋只是眾多教學方法與策略中的一種,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漢字教學中,在沒有必要的地方進行字理闡釋,或者過度進行字理闡釋,只會擠占一節(jié)課的時間,甚至會將原本有趣的、易懂的學習內容變得生澀和難懂。
3.取舍
并不是所有的小學階段學習的漢字都適合字理闡釋,要有所取舍。
首先,漢字的演變過程比較復雜,這些復雜性不宜過多地介紹?!扒鷱健辈灰欢堋巴ㄓ摹保袝r反而會擾亂了學生的心神,可以選擇一些古今變化較小的漢字進行教學,如“從”“川”“谷”“網(wǎng)”等等。
其次,漢字源于社會生活,如果漢字里的社會生活遠離學生,他們無法理解,也就沒有太大的價值了。在漢字教學中,要盡量避免脫離現(xiàn)實生活的字理闡釋,選擇與現(xiàn)實生活貼近的字理闡釋。
中國的漢字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語言符號,還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作為傳授中華語言文字的語文教師,理應對漢字的字理有所學習與研究,并讓學生得到進一步的感染和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