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金紅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在語文課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師的教學行為發(fā)生了一些變化,教師在課堂中要起到主導作用,注意限時講授,要將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在以生為本的基礎上把握好教學的“度”。
一、刪選內(nèi)容,范圍有限度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語文知識更是博大精深,然而在限時講授的目標之下,教師不必喋喋不休地將全部內(nèi)容都灌輸給學生,而應該注意適當篩選,選擇和教學目標最為接近的內(nèi)容來進行講授。教師要將有限的時間都充分用在教學上,并用一定的方法去啟發(fā)學生在擴展閱讀中掌握其他的內(nèi)容,這樣教學效果才會更好。
《三顧茅廬》這篇課文中描述的故事出自中國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圍繞課文有很多相關的知識點,如《三國演義》的內(nèi)容,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等人的性格特點,作者羅貫中創(chuàng)作小說的背景資料等。然而課堂教學的時間有限,教師不可能將這么多的內(nèi)容都灌輸給學生,否則學生不容易消化吸收。教師可以圍繞課文的重點,讓學生在自主閱讀后思考題目“三顧茅廬”的意思,嘗試用題目概括法來了解這篇課文的主要意思,找出哪些自然段寫的是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的場景,了解劉備三顧茅廬的起因和結(jié)果。教師講授的內(nèi)容可以主要圍繞文本展開,而對于課文背景資料等和學習關系不大的內(nèi)容,則可以適當刪去,鼓勵學生在課余的時候擴展閱讀。例如教師可以向?qū)W生提出:“劉備懂得‘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的道理,所以用一顆真心感動了諸葛亮,而諸葛亮也從此對劉備忠心耿耿,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大家可以在課余的時候閱讀一下《三國演義》中的其它故事,看看諸葛亮是如何幫助劉備打江山的,同時也可以了解一下《三國演義》中其他人物的故事?!?/p>
教師在限時講授的過程中要注意刪減教學內(nèi)容,重點講授最重要的內(nèi)容,并給學生一定啟發(fā),促進他們自主探究授課時未言明的內(nèi)容。
二、深入探討,講授有深度
個別教師為了響應語文課程改革對限時講授的要求,將授課內(nèi)容和講授的時間縮到最少,目的雖然是要給學生“減負”,但是卻由于教授不得要領,所以學生聽得如墜霧中,不知所云。由此可見,教師的限時講授也要注意以生為本,不要為了縮減內(nèi)容而縮減,而應該控制好講授的深度,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文本的一些關鍵內(nèi)容進行深入討論,以此來促進學生吃透文本。
《九寨溝》這篇文章學習的重點在于要讓學生理解文章中的優(yōu)美詞語,并在抽象的文字中感受到九寨溝的自然風光,而難點則是要讓學生體會作者對九寨溝的熱愛之情。在教授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握教授的深度,可以讓學生在反復自主品讀的基礎上對一些重點問題進行討論,探討文本中的優(yōu)美詞句,并探討文本流露出的深厚情感。在深入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逐步歸納出文章講述了九寨溝的地理位置,介紹了九寨溝的自然風光和各種珍稀動物,最后總結(jié)說九寨溝是一個人間仙境,這是一個總分總的文章結(jié)構。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進一步深入討論,如探討一下如何能夠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九寨溝,文章中提到進入九寨溝,就仿佛進入了一個“童話世界”,那么文章又是用怎樣的詞句來描寫這個“童話世界”呢?這樣的探討由表及里,從對文字的理解逐步深入到文本的思想內(nèi)涵,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知課文。教師可以用啟發(fā)性的提問來控制講授的深度,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同時也能夠促進師生交流。
把握好教學內(nèi)容的深度是限時講授的重點,過猶不及,過分縮減和過于冗長的講授一樣很難收到教學效果。教師要把握好講授的深度,在適當?shù)臅r候給學生點撥和啟發(fā),促進他們深入探討文本。
三、自主閱讀,掌握自主度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通過自己的情感體驗來感受作品,并針對文化背景對文本做出評價,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感悟來把握作品的思想傾向。要做到這一點的話,光靠教師灌輸顯然是不行的,教師不妨采用限時講授的方法,將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自主閱讀,讓他們在品讀的過程中更好地感悟文本。
《桂花雨》是一篇富有情感的課文,教師在教授這篇課文的時候主要應該讓學生感受到思鄉(xiāng)戀家的情懷,然而這樣的情感并不是光靠灌輸就能夠讓學生掌握的,教師還要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好好地體察課文內(nèi)容,才能夠更好地感受文本內(nèi)涵。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回憶一下是否學習過和桂花有關的詩詞名句,給學生展示一下桂花的圖片,讓他們思索一下桂花的香氣。并啟發(fā)學生思考:“桂花是文人墨客都喜歡歌頌的花,但是大家聽說過桂花會下雨嗎?大家可以看看《桂花雨》這篇課文,思索一下為什么作者說桂花會下雨。”這樣的啟發(fā)性話語很快將學生帶入到閱讀的情境之中。在閱讀中學生了解了文章所說的“桂花雨”指的是搖落桂花,如同下雨的場景。在進一步閱讀中,學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文章中講述了童年幫媽媽搖桂花的場景,寫出了童年的歡樂,從而抒發(fā)自己對家鄉(xiāng)的感懷。教師可以進一步讓學生回想一下自己童年的有趣經(jīng)歷,這能讓學生進一步和文本形成共鳴,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思鄉(xiāng)之情。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如果用教師的分析來取代學生的自主閱讀,效果自然不會很好。教師要在授課時控制好學生的自主度,促進他們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里提高學習能力。
四、小組合作,注意協(xié)調(diào)度
崔巒曾提出語文教學要改變過程凝固、教學方法僵硬的局面,要講究實效。的確如此,教師可以用限時講授來控制講課時間,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教師則在旁進行協(xié)調(diào)和指引。用這樣具有實效性的教學方法來改變滿堂灌的教風,讓語文課堂活躍起來也可以激發(fā)學生在探究實踐中揣摩文本內(nèi)涵。
在學習《云雀的心愿》這篇課文的時候,學習的重點在于要讓學生從云雀媽媽的話語中感受到森林的重要性,同時樹立環(huán)保意識。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通過一系列的小組合作活動來學習課文,學生在小組中分角色誦讀課文,并在誦讀的過程中找出云雀的心愿究竟是什么。在學生理解了文本內(nèi)涵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嘗試小組討論,看看小學生能夠做哪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來幫助云雀完成它的心愿。在學生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適當?shù)闹笇韰f(xié)調(diào)小組活動。有些學生沒有積極地投入到活動中,教師可以鼓勵小組成員再思考一下如何合理分工,讓所有的成員都投入到小組活動中去。又如發(fā)現(xiàn)某些小組的活動陷入僵局,大家都不知道該如何進行下去的時候,教師可以給他們一些啟發(fā),如提問:“大家看看小云雀和媽媽在沙漠上看到了什么?如果是你在沙漠中的話,你的感受會如何呢?”適當?shù)膮f(xié)調(diào)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小組活動中,促進學生更加自主地投入學習。
葉圣陶先生早就提出要將課堂還給學生,他認為由學生試講,然后讓教師和其他的學生來輔助,這樣的話教學效果很明顯,比教師一言堂,學生只坐著聽的課堂要好得多。教師可以采取讓學生合作學習,嘗試講學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協(xié)調(diào)好學生的活動,促進學生提高。
語文知識是相當復雜的系統(tǒng),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可能將所有的內(nèi)容都教給學生,這種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反而會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發(fā)展起到遏制作用。教師要在以生為本的基礎上注重限時講授,把握教授課本知識的幾個“度”,控制好講授內(nèi)容的范圍,把握住講授的深度,調(diào)節(jié)好學生的自主度,操控好學生自主合作的協(xié)調(diào)度,只有這樣才能讓語文教學效果更好。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市八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