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元辰
(河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楊元辰
(河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長期以來,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在教學內容設置上無法體現高職體育的特殊性。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等研究方法,針對高職院校學生體質狀況,從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思路等方面進行研究,旨為我國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和建設提出建議。
體育教學;課程改革;高職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專高職教育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意見》指出:“高專高職教育是組成我國得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擁護黨的基本路線,適應建設生產第一線得需要,體智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應用型高等技術人才?!睂嵺`表明,這種類型人才沒有健康的體質很難順應高級應用技術人才的需求。目前高職院校學生的體質康健情況和對體育常識、健身方式的掌握情況使人擔心,體現在體能素質下降;虛胖學生較多,近視得病率高;體育常識枯窘同時缺乏科學的運動方法。其原因主要表現為:輕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教學內容上很難表現高職體育教學的特點;體育教學的內容局限于加強學生體質,忽視了體育常識的講授?;诖?,本文從高職院校造就人才的目的入手,對于高職院校學生體質情況,對體育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及評價體系等做出分析,旨在為我國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和建設提出建議。
1.1研究對象
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建設。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查閱有關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建設的相關文獻,為本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1.2.2訪談法 走訪了河南大學、河南師范大學、鄭州大學等10余所不同規(guī)模、不同特點的高校,與10多位高校體育教學專家及體育教師和50余名大學生交流學習,獲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建議。
1.2.3問卷調查法 向50所高職院校散發(fā)問卷970份,其中向學生發(fā)放問卷800份,回收701份,回收率為87.6%,有效問卷652份,有效率為93%。向體育教師發(fā)放問卷170份,回收162份,回收率95.3%,有效問卷160份,有效率為98.8%。通過10名專家用五級量表對問卷進行效度檢驗,結果符合體育科研要求,運用重測法對問卷進行信度檢驗,得出相關系數:Rxy>0.87,證明調查問卷具有極高可靠性。
1.2.4數理統(tǒng)計法 采用Excel對調查數據進行處理。
2.1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現狀
多數學生憑借自身興趣參加體育鍛煉,欠缺科學系統(tǒng)的體育運動知識。針對現在的學生不積極參加運動鍛煉的原因進行了調查。從表1可知,教師和學生的觀點是相同的,即多數同學不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原因是沒有養(yǎng)成熱愛鍛煉的良好習慣,其次是由于沒有場地和器材。表2顯示,47%首選運動鍛煉,34%的人認為遺傳是主因,14%的人認為由于生活環(huán)境,還有5%的認為是由于營養(yǎng)。對當前體育課程是否滿意的調查表明,86.7%的學生認為有必要對現有的體育教學方法,內容和評價標準進行改革,這也凸顯了體育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2.2建構教學內容新體系
教學改革的焦點是教學內容的整改和變化。近年來,由于高職教育在我國剛剛起步,高職院校很多是從中專學校升格上來的,體育課程還沒有形成具有高職特點的內容體系,因此,應創(chuàng)立恰當的高職學校特色教學內容系統(tǒng)。從根源改變以體育技術講授為重點的內容體系,淡化競技本質,著重體育能力,養(yǎng)成鍛煉習性為中心的新的規(guī)范內容。
表1 學生不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原因
2.2.1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新 (1)加強體育文化和健身方法的傳授。通過研究發(fā)現,學生對高職體育教育的側重點有他們自身獨到的見解。調查顯示,50%的學生認為應偏重在“健身常識要領”上,18%的人認為應側重在“鍛煉能力儲備“上,32%的人認為應著重于“提高運動技術程度”上。長期以來,理論課教學名不副實,體育作為一門課程,就應該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文化內涵,就應該有自己的知識體系。該體系應包含健康教育學、運動人體科學和體育社會人文學等。
(2) 精煉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更多的體育項目。應該說,能夠強健身體的項目很多,我們不是必須去反復中小學的教學內容,目前我們已經或將要設置可供學生篩選的項目有足球、籃球、排球、田徑、舞蹈、國標舞、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24式太極拳等10多個項目。 圖1顯示,足、籃、排和乒、羽是學生喜愛的體育項目。這就要求每個同學每學期依據自身的愛好和特長從而選擇1~2個項目,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以健身為主、弱化純競技的教學內容,為學生選擇理想的運動項目提供寬松的條件。
2.2.2教學組織形式的轉變 (1)取消基礎課,普及選項課。從前將中小學體育課中重復出現的所謂根柢和全面發(fā)展綜合素質的內容再炒一遍冷飯,打擊了很多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對于體育的學習失去新鮮感。當前的運動機制是:學生不是為
了提高體能而掌握運動,而是掌握運動技術的時候也要提高體能素質。這也要求在教學組織形式上根據學生特意進行創(chuàng)新,保證學生的學習興趣。(2)實施男女合班上體育課。只要在內容的安排上和審核上盡量避免性別不同,會起到意料之外的教學效果。合班與分班有利有弊,學術界至今仍存爭議,就合班而言,從分析角度看還是利大于弊,使得體育教學更加合理化,加之教師全心投入、合理安排。教師對合班上課態(tài)度。在推廣合班課的院校,因為全部項目均不分男女,所以大部分項目均有女同學參與。除此之外,進行男女合班后,減小了班級男女比例不均衡的問題,減輕了工作強度和教學壓力。
2.2.3教學評價體系的更新 (1)淡化競技,注重身心健康發(fā)展。加強身體素質、保持身心健康是學生接受體育教育最終目的,若一味用“高度、遠度、時間”等指標去指導教學過程和衡量教學效果,很多學生縱然練很久也很難達到“合格”標準。所以,在擬定考核標準時,要突出學生學習的效果,盡可能避免由于性別、體質、身高指標的差異而帶來考核成績的優(yōu)劣。(2)實施對教學過程的檢查和控制。為了提升教學質量和把控教學模式,我們對所設置的每一個項目,重新創(chuàng)設了教學內容和實施計劃,并創(chuàng)設健全了課堂評分制度和教學整改制度,要求教師課課有教案,每學期對教師進行教學評分,采取統(tǒng)一標準來評價每位教師的教學進程。
表2 學生對“增強體質”認識統(tǒng)計表n=701
2.3實施體育課程改革中應注意的誤區(qū)
2.3.1思想上存在唯物體育觀,把加強體質過度局限于體育鍛煉中。體育學知識體系內容不健全,把個別單一運動項目的技術要領、不系統(tǒng)的體育常識 、體育競賽法則 、裁判法、體育信息、趣聞等,全部視為正式的“體育基礎知識”,這是我們對體育課程知識體系的曲解。
2.3.2個人能力的衡量和運動技術的提升,被普遍認為是由易到難、由低到高、由一到多,過分突出基本。其實運動區(qū)別于自然科學類的學科之間,并不是擁有一個固定模板,這門學科是可以跨越式學習的。
2.3.3過分強調了體育教學效果的顯性指標,忽視了一些傳授知識、發(fā)展個性、養(yǎng)成良好習慣、提升能錄以及強化思維的隱形因素。不注重繁榮文化和強化內涵,把物質資源過分集中在少數人身上,并不重視多數人的健康。
圖1 學生選擇項目圖
3.1實施教學改革后預期成效
3.1.1增強了體育基礎理論課的改革,形成了教學體系,明確了方向。接受體育素質教育的同時,不僅需要體育知識來科學鍛煉身體,還需要大量的娛樂、休閑、營養(yǎng)等知識來豐富生活。從理論課的形式、內容、手段上進行改革;在實踐課教學中,不只是追求動作技術的學習,同時結合動作特點,教授有關的理論知識。
3.1.2原本教師可以憑借在大學里學到的東西,足以應對體育課程。而今要改專項,以順應教改過程中課程設置多樣化的需要?!皩W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斌w育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不斷提升思想境界,勇于創(chuàng)新,敢于實踐,才能適應現代體育教學的發(fā)展。
3.1.3大量利用體育場地多開設運動項目,使上課區(qū)域相對分散,活動場地不集中,大大緩解了學生人多地少的矛盾。充分施展教師特長得益于多項目的設置,極大地提高了學生上課積極性,強化了體育意識,養(yǎng)成了鍛煉習慣。
3.2實施教學改革的啟示
3.2.1體育教師自我觀念轉變是教學改革過程中的重中之重。教學改革需要有一個過程,學校體育說到底是解決終身體育的問題,要著眼未來,不能總拿幾項素質指標檢驗教學成果。
3.2.2強調所謂的打基礎,應在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上進行大手術,學校的運動競賽不應該耗去我們的主要精力,應在平時的工作中以群體活動為主,使體育課真正成為受到學生喜愛的課程。
4.1體育教學環(huán)境還需改善
高職院校建設在擴大,增加招生人數,但學生體育鍛煉的場地面積和經費相應降低,經費投入的不足已成為影響學校體育發(fā)展和改革的主要問題。
4.2改變體育教師現有的知識結構
全面完善素質教育,重點是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與實踐能力相結合的人才,而身處于教育工作的從業(yè)者,大部分是出自應試教育體質下,發(fā)展創(chuàng)新意識,要發(fā)展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若是教育從業(yè)者本身不具有創(chuàng)新素質,奉行素質教育本質上充滿艱難。
4.3項目設置多樣化
在高年級設置一些具有高雅情操的運動項目進入提升學校學生文化修養(yǎng)的行列,讓學生自由選擇,同時創(chuàng)設各個體育項目課程,滿足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
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課程的改革,必須有一個特定過程。大多數人對于體育教學質量的評價已經發(fā)生了初步的改變,教學內容的更新是教學改革的重點,貫徹落實全面全方位素質教育思想,一改以往“老師會什么教什么”的傳統(tǒng)思想做法,真正體現“以人為本” 的現代教育思想。
[ 1 ] 鐘秉樞.應對高校體育轉型,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J ].中國學校體育,2003(5):65-66.
[ 2 ] 朱健民,等.關于大學生運動不應群的社會心理因素分析[ J ].中國學校體育,2003(5):63-64.
[ 3 ] 張鐵雄,等.對大學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 J ].體育科學,2003(3):29-31.
[ 4 ] 杜國如,等.對我國高校體育與健康教育現狀的調查研究[ J ].體育科學,2002(6):34-38.
G807.4
A
1674-151X(2016)07-115-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6.13.060
投稿日期:2016-05-06
楊元辰(1995—),本科。研究運動: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