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道榮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材只是一個例子。”筆者認為,“教材之外的例子”正是在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基礎上開發(fā)的校本課程。實踐證明,教師如果補充了教材之外的例子,課堂一定是豐滿的、生動的、活躍的,一定是深受學生喜歡的。因此,尋找教材之外的例子的過程,就是開發(fā)校本課程資源的過程。如何尋找教材之外的例子呢?
一、順著教師的學習經歷尋找教材之外的例子
教師從事教學工作的時間越長,對相關學科知識的熟練程度越高,但對自己當時獲得知識的感受卻越來越淡漠。教師在當年的學習過程中所走過的彎路,極可能是學生也要走的,教師當時的疑惑極可能也是學生的疑惑?;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順著自己的學習經歷,回顧當初學習某一內容時遇到的問題以及在后來的學習和工作中逐一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把解決這些問題的思維過程展示給學生,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記得筆者在當年學習電路的并聯(lián)時,初步認識了幾種形式的并聯(lián)電路,能理解并聯(lián)電路的實質——所有用電器都是并列連接的,互不干擾。但對于家庭電路中的并聯(lián)電路認識起來非常困難,為什么書房、臥室、客廳和廚房所有的照明燈,只需將它們連接在火線和零線之間,就彼此構成并聯(lián)電路?
在教學中,果真有學生提出了類似的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從教材之外尋找例子:把三個小燈泡按照明電路的連接方式接到電路中,然后再把火線和零線接到電源上,這樣三燈泡正常發(fā)光,互不影響。為了看清這一電路的本質結構,筆者把零線和火線這兩根線平行拉開放置,于是,學生明顯地看到了三色燈泡是并聯(lián)的。這個例子其實很簡單,但它卻讓學生們直觀地認識了家庭電路的結構。
在動滑輪的教學過程中,遇到類似問題:動滑輪明明是一個圓的,怎么說它是一個省力杠桿呢?支點在哪?筆者結合當年學習中遇到的困惑,結合學生實際這樣陳述:杠桿的本質是“硬棒”。在研究不同外形的杠桿時,我們可以不考慮它的粗細、形狀等。依次畫出杠桿的“生長”過程——最初杠桿是一根硬棒,后來硬棒的外形逐漸長“胖”、長成橢圓形、最后長成一個圓形,這好像是杠桿長出“肌肉”了,“肌肉”的出現(xiàn)并不影響杠桿的各項功能,依然可以“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
二、跨過學科尋找教材之外的例子
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聯(lián)系的,教學亦如此。教師要突破學科本位,軟化學科界限,強化學科滲透,根據教學內容構建獨特而鮮活的課堂。尋找這樣的例子,教師必須在課前認真研究所教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尋找切入點。如研究物理教材中關于聲學的例子,可以尋找到“音調”“響度”和“音色”等知識與音樂知識的聯(lián)系;研究光學知識關于顏料的顏色的例子,可以尋找到顏料的顏色與繪畫知識的聯(lián)系;研究氣體壓強知識,可以尋找到氣體壓強知識與化學知識拉瓦錫實驗的聯(lián)系;研究物理教材中聲、光、電的知識,可以與漢語成語聯(lián)系起來,如研究光的直線傳播規(guī)律,可以引導學生用這一光學知識來解釋“一葉障目”這個成語的含義……
以下是許霄同學在學完《聲現(xiàn)象》一章的內容后,寫的成長日記,記錄著別開生面的復習課——“物理課上學成語”,用成語來描述聲音的特性,或用物理知識來解釋成語——
物理課開始了。我估計朱老師今天會帶領我們復習第一章——聲現(xiàn)象??墒莿倓傞_始,朱老師就提了一個問題:“聲音響度特大時用個什么成語來形容呢?”
“什么成語?”全班同學面面相覷,這可是物理課呀!提成語干嘛?我一時也沒回過神來。
“震耳欲聾!”肖宇反應總是挺敏捷。
“答對了,加10分!”朱老師模仿著電視主持人王小丫的語調。“還能用什么成語來形容呢?”
哦——原來是這樣,不少同學恍然大悟。
“如雷貫耳”“響徹云霄”“人聲鼎沸”,好幾個同學搶著說。
“好!這幾個成語都是在形容聲音的響度大,那么有沒有形容聲音其它特點的成語呢?”
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說出了很多成語,如:掩耳盜鈴、竊竊私語、珠圓玉潤、鴉雀無聲、河東獅吼、一錘定音、山崩地裂、驚天動地、鸚鵡學舌等。老師讓大家一一寫在黑板上。然后,老師又引導同學們將以上成語按照聲音的音調、響度和音色進行了分類。
后來,在學完光學、熱學和力學的知識后,也分別讓同學們收集了相關成語:一葉障目、鏡花水月、揚湯止沸、釜底抽薪、刻舟求劍、一瀉千里等。
好似語文課的物理課,不僅讓學生明白了聲音的特性,而且理解了不少描寫聲音的成語,一舉兩得,事半功倍。這種教材之外的例子讓學生在交流中學會了用物理知識解釋成語!
三、從生活中尋找教材之外的例子
美國教育家杜威關于“教育即生活”的論述告訴我們:教育是兒童現(xiàn)在的生活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最好的教育是從生活中學習。筆者根據學生認知特點,貼近學生生活,尋找到教材以外的例子,不僅能激發(fā)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會大大拓寬教師的視野,豐富教師的教學手段與方法,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筆者常常從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尋找物理實驗器材的替代品,把身邊的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改造成物理實驗器材,于是“瓶瓶罐罐做實驗”成了課堂教學的一道風景。風吹草動、電閃雷鳴,皆是物理現(xiàn)象;一筆一紙、一筷一杯,都是實驗器材。
在《光的反射》教學中,學生用金屬勺代替凹面鏡和凸面鏡,觀察到放大和縮小的虛像;在《凝華和液化》的教學中,用塑料飲料瓶裝半瓶水,放到冰箱的速凍室里,一段時間后拿出來,可以觀察到“霜”和“露”;在《杠桿》的教學中,除了把日常生活中的扳手、鉗子、起子等工具帶到課堂上找支點、力臂外,筆者還把在景德鎮(zhèn)陶瓷市場買回的陶瓷工藝品帶到課堂上,用它提起盛水的水桶,逼真地模擬轆轤的工作過程,這是講解輪軸的最好教具;從旅游景點買回來的“撒尿娃娃”是講授氣壓與氣溫關系最好的實驗器材;在小攤上買回一種叫竹哨子的樂器,可以吹出動聽的歌曲,正是教材上介紹的“音調可變的哨子”……
還有些無法用錢買回家的“器材”,如鼓浪嶼的濤聲、黃果樹的瀑布和巴渝人家晝夜轉個不停的水磨等,就拍成視頻帶回家,成為獨一無二的教材之外的絕好例子。
四、從教學現(xiàn)場捕捉教材之外的例子
目前,學校教育的“脫水”情況嚴重,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目標,脫水成了單一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中教師又將“教學”目標脫水成“教材”目標;大家覺得目標還不能“速成”,于是又將“教材”目標脫水成“考試”目標;為了提高考試效率,人們又將“考試”目標脫水成“考試綱要”和“考試重點”……這樣一來,我們的課堂就成了冷冰冰的“知識”灌輸?shù)膱鏊?/p>
筆者認為,“教育”與“教學”應如影隨形,渾然天成。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靈魂的自由對話,精神的愉悅交往,人格的平等交流,思維的主動碰撞,才是我們要追求的真教育。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任何一種教育現(xiàn)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p>
學完“聲和光”的有關知識后,學生正在做教師布置的作業(yè)。突然一名學生偷偷地把課前準備的糖拿出來吃。取糖時發(fā)出了聲音,且把同桌的視線也吸引過去了。盡管這名學生很小心,卻還是被發(fā)現(xiàn)了。此時筆者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先掃視了“目標”處,然后向學生提問:“你們聽到一種聲音了嗎?”一學生說“聽到了”,筆者問:“是什么聲音?”學生說:“好像是塑料紙摩擦發(fā)出的聲音?!惫P者又問:“你是怎么判斷的呢?”學生說:“我是通過音色來判斷的?!惫P者再問:“后面的同學聽到了嗎?”學生說:“沒有聽到?!鼻懊娴膶W生解釋道:“因響度隨距離的增加而減弱?!惫P者繼續(xù)追問:“前面的學生知道這位同學究竟在干什么嗎?”學生說:“他在塑料包裝袋里取糖?!惫P者問:“你怎么知道的呢?”學生說:“因為光沿直線傳播,只有我和他右邊的同學才知道?!闭f到這里,這名吃糖的學生已是面露慚色。一番有趣的師生對話,教育了個別學生,又使全班學生受到了啟發(fā),在討論中學習,在學習中接受教育。將“教育”寓于“教學”之中,起到了潤物無聲的作用。
無論從哪個層面尋找教材之外的例子,作為一線教師,必須具備豐厚的知識儲備,博覽群書,在教學中隨機應變地從知識儲備中選取教材之外的例子,讓課堂豐滿而具有樂趣,這是一線教師的基本功。
(作者單位:洪湖市教學研究室)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