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和霞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幼兒園課程中的集體活動注重發(fā)展幼兒的主體性與能動性。教學活動中形成良好的師幼互動,關鍵是教師要有“提問與應答”的機智,要充分了解幼兒已有的認知水平,把握好“提問與應答”的度,善于捕捉孩子的信息,努力營造有效的師幼互動的良好氛圍,保證教學過程真正成為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增強教學的有效性。在張家港市“十二五”立項課題“集體活動中師幼互動的有效策略研究”中,我們歸納了如下策略:
抽絲剝繭式
我們提倡一個問題,一個想法,一個答案,層層追問,抽絲剝繭,深入探討,直至達到教學目標。因為活動中幼兒的問題與思考往往停留在表面層次上,很難一下子就達到中心地帶。教師要抓住活動中幼兒有價值的信息,并作出相應的反饋,比如在科學活動中有一幼兒問:馬鈴薯的種子在哪里?個別幼兒說:“用刀切開來看看,大概躲在里面吧!”教師按幼兒的意愿將馬鈴薯切開,幼兒仔細找,沒找到。幼兒接著說:“再往里切,可能還在里面吧!”教師繼續(xù)按幼兒的要求又切了一刀,還是沒找到。教師問:“還需要切嗎?”大部分幼兒無聲,只有個別幼兒輕聲地說:“讓我來切切看?!庇變耗闷鸬逗笥址畔拢瑢⑶谐啥喟甑鸟R鈴薯重新組合在了一起,欣喜地對大家說:“你看,這就是種子?!苯處煆挠變旱奶釂?、幼兒的想法出發(fā),一刀一刀地切教師提問、思考與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相吻合,符合當時的情境,能解決表面和實際問題,能促進不同層次的幼兒個性化發(fā)展。
曲徑通幽式
我們鼓勵教師抓住課堂中那些稍縱即逝的信息,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調(diào)整、重組幼兒的信息,讓教學過程沿著另外一條幼兒感興趣的軌道運行。因為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盡管教師課前會預測幼兒的信息走向,并預備幾種不同的教學方案,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聽到一些富有建設性的想法。針對這種情況,如在科學活動“水變干凈了”,一切都按照課前預先設定的軌道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一位幼兒卻突然提問:“老師,紗布為什么會漏水?”話音剛落,活動室已吵成一片。雖然秩序大亂,但教師卻敏感地意識到這“不同的聲音”中蘊涵著極其寶貴的教學資源。于是教師果斷地改變教學進程,接過問題反拋給幼兒,一種意見是紗布有洞,水從小洞洞里流下來;另一種意見是臟東西大,水小,所以水被擠下來了……由于順應了學情,改變了教學方案,幼兒思維活了,在相互碰撞中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和批判創(chuàng)造的熱情,持第二種意見的在傾聽與實驗中,接納了第一種意見,持第一種意見的也在傾聽與思索中認為第二種意見也很有道理。師幼雙方也在教學即興“寫就”了一個精彩、靈動、藝術的教案,使信息在“曲徑”傳遞過程中實現(xiàn)愉快學習。
延伸拓展式
新的教育理念強調(diào)師幼愉快學習、快樂生活、幸福成長。而師幼、幼幼之間的雙向互動必然引發(fā)思維的碰撞、觀點的交鋒和情感的共融,進而迸發(fā)出新的思想火花,推動教學活動朝著縱深方向發(fā)展。案例語言活動“小蝌蚪找媽媽”,到了活動末的延伸拓展階段,突然一位幼兒站起來說:“老師,小蝌蚪的爸爸呢?”這一說法無疑是對原有信息的發(fā)展、補充。于是教師就鼓勵幼兒展開說。 “爸爸不負責,離家出走了”“應該是它的爸爸去找東西給小蝌蚪吃了”“也許出差了吧;爸爸在一旁看著它長大,小蝌蚪自己并不知道……”最后,教師請幼兒課后創(chuàng)編小蝌蚪找爸爸、小蝌蚪的一家。教師以幼兒的求異信息為基礎,再延伸拓展出新的信息,使幼兒的學習活動不斷深入,思維水平不斷飛躍。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后塍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