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淑華+張慶花
摘要: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是大學生有秩序地參與到政府決策中,提出意見或建議,影響或改變政府決策整體目標,以實現綜合效應的活動。這一政治活動具有內在價值,表現為,推動大學生的政治素質進一步提高,促使大學生的利益訴求得到保障,逐步提升政治決策的科學性,助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fā)展。有效形塑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機制至關重要,需要從教育導向機制、文化融合機制、渠道表達機制、監(jiān)督制約機制、制度保障機制等方面來著手。
關鍵詞: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有效形塑
中圖分類號:D6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81(2016)04-0075-06
十八大指出“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強調“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充分發(fā)揮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yōu)越性”。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破除發(fā)展體制機制障礙的重要舉措。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是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改革發(fā)展的大趨勢下強化參與力度,有效形塑發(fā)展機制,意義重大。
一、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機制的內涵
“機制”一詞本是物理學術語。它源于希臘文(mēchanē),指機器的構造和工作原理,最初被用在自然科學領域,后來被引用到生物學、醫(yī)學之中,再后來,被引入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等社會科學領域,來表示復雜系統各要素之間的結構、相互關系、相互作用的運作方式,以及通過它們之間的相互運作達到整體目標,實現綜合效應的運作方式?!霸谏鐣茖W領域里,機制指社會結構、組織內部結構及其運行過程和原理,或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活動各要素之間相互關系、運行過程及其綜合效應?!盵1]因此,機制要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系統由哪些要素構成,各要素之間是什么關系;二是系統各要素是如何運轉的,運轉的方式是什么。
而政治參與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說的基本命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明確指出政治參與的具體內涵。21世紀以來,國內學者圍繞“公民有序政治參與”這一命題進行了多方面的理論研究和學術探討,闡發(fā)了許多富有創(chuàng)見的理論觀點。在楊海蛟主編的《新世紀新拓展政治學理論研究概觀》一書中,主要概括了4種:行為說,注重政治參與行為的形式、過程和效果在政治參與內涵的決定性意義;合法說,注重政治參與的合法性;主體說,注重政治參與主體的類別、屬性和作用;利益說,注重政治參與主體在參與中的價值追求。以上4種觀點,因學者所持有的政治視角與關注度不同,界定自然不同,都是較為側重地強調一個或幾個要素在概念界定中的決定性作用,沒有強調所有要素的整體作用。但是,對于一個概念來說,其內涵應該包括研究的主體、客體和中介,主體通過中介作用于客體、改造于客體,是為了使客體更好地滿足主體的需要。只有對以上要素及其所起的作用進行明確的界定,才能真正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按照這一規(guī)定,政治參與的主體是公民或公民組成的團體,通過參與政府決策及與之相關的公共生活這一中介,進行自下而上的或表達態(tài)度或提出建議或提出要求,企圖影響或改變政府決策的政治行為。
綜合機制與政治參與的內涵,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機制是大學生有秩序地參與到政府決策及其與之相關的公共政治生活中,主體、客體及中介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達到影響或改變政府決策的整體目標,實現綜合效應的運作方式。具體說來,包括三方面含義:它是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的各個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間的聯結方式的集合;它的各要素之間的聯結方式遵循一定的“運轉機理”;它的各要素之間的有序運轉要達到一定的整體目標。
二、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機制生成的內在價值
大學生政治參與是群體性政治參與,其參與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公民政治參與水平與指標的尺度,其發(fā)展前景影響著整個國家的民主化進程。大學生政治參與有序進行,表現為經?;?、制度化、合法化、層次化,既能提高政治參與主體的政治素質,保障其利益訴求;又能促進政治參與客體的科學合理,完成國家意志的傳輸,更好地滿足參與主體的需要。
(一)推動大學生的政治素質進一步提高
政治素質是人的綜合素質的核心,它既是人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所獲得的基本品質,也是社會的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政治信仰、政治行為在人的言行中的具體體現?!罢握J知是大學生政治素質的發(fā)端環(huán)節(jié),政治情感是大學生政治素質的中介環(huán)節(jié)、政治意志是大學生政治素質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政治信仰是大學生政治素質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政治行為是大學生政治素質的助推環(huán)節(jié)。”[2]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的過程,首先是政治認知的過程,是對政治客體,即政治權力、政治體制、政治規(guī)范、政治功能等方面的認識與把握,是政治觀念體系中最基本的要素。政治現象被認同就會形成對政治客體的好感即好的政治情感,所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深厚真誠的政治情感是大學生政治素質的中介環(huán)節(jié)。在政治認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礎上,在政治意志的作用下,形成堅定不移的政治信仰,這是政治穩(wěn)定和發(fā)展的基本要求。政治發(fā)展需要政治信仰,人們失去了政治信仰,也就失去了政治行為的目標和政治發(fā)展的動力,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團結也就難以實現。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機制的建立,使大學生的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意志、政治信仰不斷被端正、激發(fā)、錘煉、堅定,使政治行為不斷被規(guī)范。這一循環(huán)往復順利推進的過程也是大學生政治素質不斷提高的過程,也是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不斷增強的過程。
改革論壇婁淑華,張慶花: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機制的內在價值與有效形塑(二)促使大學生的利益訴求得到保障
一切人們的奮斗,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利益關系是人類社會的本質關系,利益訴求是人們進行價值選擇和行為選擇的邏輯起點。羅爾斯認為,人們在社會中的利益訴求得到滿足,特別是當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得到有效補償時,人們才能積極地從事著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一切社會活動,這個社會才是正義的社會,才是進步與發(fā)展的社會。所以,一項機制的建立要保證弱勢群體利益的實現。
大學生群體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社會性弱勢群體。從經濟資源角度看,大學生雖已成年,但是沒有工作,生活來源主要出自家庭。因此,社會人對沒有穩(wěn)定經濟收入且已成年的青年大學生的認可度不高,認為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消費群體。另外,大學生多數時間生活在相對封閉、活動單一的校園之中,缺乏與社會的溝通與交流,對社會問題的認識不充分,缺乏獨到的見解與解決問題的辦法。反映到政治資源上就是,民主權利與人格尊嚴不被平等重視,政治資源占有量少,政治參與機會少,沒有表達自身利益需求的渠道與能力,是被忽略的一個群體。然而,大學生是國家培養(yǎng)的高層次公民,他們不但訴求普通公民的一切權利,而且訴求自身發(fā)展的多種利益。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長效機制的建立,在尊重大學生民主權利與人格平等的基礎上,使大學生有序參與到政府決策及其與之相關的公共政治生活中,大學生借此平臺表達社會觀點,訴求自身利益。目前,大學生提出的政策主張被政府部門采納的事實說明,大學生正在用自己的智慧與能力維護自身的利益。
(三)逐步提升政治決策的科學性
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機制的建立使大學生的政治素質得到提高,大學生的利益訴求得到保障,也使政治決策更加科學合理。政治決策要體現公共性、權威性、指導性與強制性,必須確保政治決策過程的合理性與科學性。根據赫伯特·西蒙的決策理論,決策人的有限度的理性導致決策人尋求“符合要求的”或“令人滿意的”措施。由于政治決策者也是“有限度的理性”,所以,政治決策者在一定的限度范圍內做出“符合要求的”或“令人滿意的”選擇或決定時,必然要考慮決策者的“有限度的理性”因素之外的其他社會因素,確保國家和社會的整體利益。因此,政治決策除了由政府機構、外部精英參與外,必須盡可能地讓公眾參與其中。大學生政治參與,是運用大學生富有夢想、思維敏捷、勇于突破、敢想敢干的優(yōu)點,調動其發(fā)現政治決策過程中的問題,提出不同的決策意見或必要的參考見解,為決策者提供新的決策視角,促進政治決策的科學合理。
(四)助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fā)展
政治決策科學合理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推進的前提。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實質就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讓人民公平地享有權利承擔義務,自由地享受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利益的最大化,而廣泛的政治參與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機制的建立,首先提升了大學生群體的政治地位,由不被重視到被重視,這一轉變使大學生們歡呼雀躍。其次,大學生以公民資格平等地享受權利并承擔義務,機會均等地參與到政治決策中來,促使他們努力學習,以更專業(yè)的知識貯備及獨特的思考視角參與政治活動。這一參與主體的擴大,緩解政治決策者“有限度的理性”,使政治決策更加科學合理的同時,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推進,主要得益于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他們主體意識強,專業(yè)知識系統,思維方式獨特,樂于展示自我,期待發(fā)展突破,希望融入社會,渴望被社會認同,政治參與的欲望比較強烈。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機制的建立,為引導大學生積極、理性、有序、健康、穩(wěn)定地參與政治提供平臺,培育大學生的政治敏感性及政治參與意識,激發(fā)大學生參與政治決策的熱情,發(fā)揮大學生的知識優(yōu)勢,促進大學生的社會性發(fā)展,進而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不斷發(fā)展與日臻完善。
三、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機制的有效形塑
“沒有組織的參與墮落為群眾運動;而缺乏群眾參與的組織就墮落為個人宗派”[3]371,說明了有序政治參與的重要性。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機制的有效形塑可以化解部分政治參與難題,使大學生政治參與按照一定方式順利運轉,體現秩序化與合法化,需要有切實可行的運行規(guī)則。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按照認識主體認識發(fā)展的過程,從教育引導、文化融合、渠道表達、監(jiān)督制約、制度保障五個方面探討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機制的建構。其中,教育引導機制是前提、文化融合機制是重點、渠道表達機制是核心、監(jiān)督制約機制是關鍵、制度保障機制是保障,各機制互相作用、互相協調,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fā)展。
(一)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機制形塑的前提是實施教育導向機制
是利用教育的育人實踐活動,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的政治思想意識和發(fā)現政治問題的自覺性,為爭取自身利益和為政治決策提供合理的建設性意見而努力的運作方式。大學生有參與政治的熱情,但是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政治觀并沒有完全確立,在思想多元、價值多元的社會氛圍下,確保大學生的善良本性并形成正確的政治價值觀念,必須加強對其教育引導??档抡f“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動物”,教育就是使人能夠按照“人的尺度”對事物進行“美的改造”,反映到政治參與上,就是培養(yǎng)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意識,對政治決策進行合理的改造。
教育是一個社會性的工程。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教育引導機制的有效形塑,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多管齊下,共同完善。社會是大學生生活的最大環(huán)境及畢業(yè)后最終回歸的環(huán)境,因此對大學生的影響范圍最廣,影響程度最深。社會教育要重視新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加大正面宣傳教育的力度,重視宣傳形式的多樣性,比如社會主義民主教育、公民意識教育、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理念教育、法治觀念教育等等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引導大學生樹立政治參與的意識與責任。同時,通過社會教育機構,讓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在實踐中體會政治參與的價值,提高大學生政治參與的實踐能力。學校是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對大學生的影響是直接的。學校擔負著培養(yǎng)國家人才的重任,理所當然在理論上教育引導大學生擁有政治認知、懷有政治情感、堅定政治意志、樹立政治信仰。為此,要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作用,把課堂授課和日常管理相互融合;在實踐上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政治活動,達到學與用、知與行的統一。家庭教育要教育大學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家長要以身作則、心懷天下,潛移默化地影響子女的思想意識與行為養(yǎng)成,盡快融入社會,參與社會管理,實現人的社會化。
(二)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機制形塑的重點是保證文化融合機制
“就解釋政治經濟發(fā)展的不同模式而言,關鍵性的變項是文化。”[3]15這種文化更多地指政治文化。派伊說“政治文化是政治系統中存在的政治主觀因素,包括一個社會的政治傳統、政治意識、民族精神和氣質、政治心理、個人價值觀、公眾輿論等等,其作用在于賦予政治系統以價值取向,規(guī)范個人政治行為,使政治系統保持一致?!盵4]作為一種政治意識形態(tài),政治文化影響公民的政治態(tài)度、政治心理和主觀政治傾向,引導公民的政治動機、政治情感和政治行為。政治文化對公民政治參與意識的培養(yǎng)起著重要作用,往往以一種無形的力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政治行為,使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文化融合機制,就是營造理性、健康、有序、和諧的政治參與文化氛圍,讓大學生身在其中,充分發(fā)揮文化對人的約束作用及政治文化對政治發(fā)展的促進作用。
一是國家要通過報紙、雜志、廣播、影視、互聯網等大眾媒體或博客、播客、微信、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新媒體營造良好的有序政治參與的文化氛圍,倡導“大一統”的政治認同理念、“以人為本”的主體價值理念、“人民當家做主”的民主政治理念,以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钡纳鐣熑卫砟睿龑Т髮W生樹立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意識,關注社會狀況和社會發(fā)展,密切聯系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培育積極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與信心。二是社會要宣傳和表彰政治參與中涌現出的大學生典型代表,使社會成員認識到大學生在推動國家民主政治進步中的重要作用,從而自覺擯棄對大學生乳臭未干、單純幼稚的偏見和歧視,樹立全社會各個階層平等、友好、和諧相處的良好文化氛圍。三是學校要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教學、日常管理、校園網絡等加強大學生的公民意識教育,為大學生營造大校園小社會的和諧氛圍,為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提供心理支撐。
(三)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機制形塑的核心是暢通渠道表達機制
馬克思說,發(fā)表意見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神圣的,因為它是一切的基礎。發(fā)表意見或言論自由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政治權利,也是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的基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fā)展使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法律意識日趨成熟,他們逐漸認識到憲法和法律賦予自己的諸多權利,當這些權利受到侵害時,他們更多地傾向于訴諸法律等,以合法的手段加以維護。目前,大學生利益訴求主體由單一走向多元,利益關系由同質走向差異,單一狹窄的訴求渠道難以滿足多元化的需求。大學生通過什么樣的渠道參與到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監(jiān)督、民主管理過程中,把自身的利益訴求表達出來并得到相關部門的認可,是大學生政治自由權利體現與實現的重要問題。
政治自由權利的體現與實現需要合法且多元化的渠道。首先,立法是保障渠道合法的根本。鼓勵大學生選舉各級人大代表(或被選舉成為各級人大代表),或被提名為各級政協委員,或直接參與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選舉,通過完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與大學生的聯動機制,來表達大學生的政治訴求。其次,建立健全基本制度是保障。建立大學生意見征詢制度、決策聽證制度、事務公示制度,通過聽證會、座談會、信訪、公示、政務信息網、民主評議、網上評政、大學生社團、社會團體等直接參與民主決策、民主監(jiān)督、民主管理,表達大學生的政治見解。充分發(fā)揮學校黨團組織的橋梁作用和學生骨干的模范帶動作用,健全學生利益訴求表達機制。再次,利用和規(guī)范網絡政治參與新渠道。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wèi)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與大學生進行網絡互動,表達大學生的民意和政治呼聲。
(四)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機制形塑的關鍵是施行監(jiān)督制約機制
“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一條萬古不易的規(guī)律。”[5]權力必須有相應的監(jiān)督,才能保障權力的正確行使?!皥猿钟弥贫裙軝喙苁鹿苋?,讓人民監(jiān)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的根本之策?!盵6]有了制度的監(jiān)督與制約,政府才不敢目無民眾,濫用職權。大學生在政治參與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使公共權力的運行公開化、透明化,有效抑制腐敗的滋生和蔓延。
一是完善大學生參與監(jiān)督信息機制。政府信息、決策制定、行政審批、權力運行等要公開透明,為接受社會各界(包括大學生)的監(jiān)督提供信息平臺。同時,政務公開要法制化,在法律層面上對政務公開主體的權利與義務、公開內容、公開方式、行政問責、法律責任等予以明確規(guī)定,推進政務公開有序、規(guī)范、可持續(xù)。二是完善大學生參與監(jiān)督反饋機制。學校通過校團委、學生會、大學生社團、班級等收集大學生對社會管理或學校管理的意見或建議,并真實地反映到相關職能部門,而相關職能部門必須加以重視,否則將被問責。三是確保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監(jiān)督的權力保障機制。建立全國性大學生社團的組織監(jiān)管體系,完善其內部治理結構,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使大學生社團有組織、有程序地參與到對政府決策的監(jiān)督過程中來,確保大學生在行使監(jiān)督權利時順達暢通,而不會受到各種阻礙和威脅,從而促進政府決策合法化、合理化,進而協調各種社會關系,為建設服務型政府獻力獻策。
(五)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機制形塑的保障是確保制度保障機制
“政治穩(wěn)定取決于政治參與和政治制度化之間的比例關系,當政治參與程度高而政治制度化程度低時,擴大的政治參與可能導致政治不穩(wěn)定?!?[3]105制度是決定因素,“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盵7]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要在實踐的基礎上推動理論創(chuàng)新與制度創(chuàng)新,在現有制度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及時制定新的制度,確保制度體系的科學規(guī)范、運行有效。維持社會穩(wěn)定需要有高程度的政治參與和高水平的政治制度,通過制度的規(guī)范作用使人的行為符合社會發(fā)展方向,從而維持社會穩(wěn)定。
一是國家要加強和完善政治參與立法,從制度上確保大學生政治參與人數的合理性、參與方式的合法性、參與渠道的多樣性。在全國人大代表和地方各級人大代表中、在全國政協委員和地方各級政協委員中,大學生應占適當的比例;在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中,在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舉辦的聽證會、座談會、信訪、公示、政務信息網中,都應該有大學生參與,他們可以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二是社會相關社團組織中要有適當數量的大學生,不同層次、不同專業(yè)等要盡量涉及到,提供大學生通過社團與社會接觸的機會,把社會與學生結合起來,把社會與學校結合起來。三是黨組織要加大在大學生中發(fā)展高素質黨員的比例,確保學生黨員思想入黨、組織入黨,真正代表學生利益參與社會管理、學校管理。高校要支持學生通過正當路徑參與社會管理,并把大學生參與學校建設、課程設置、教師評價、學生管理、后勤服務、財務管理等系統化、規(guī)范化、制度化,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了解他們的訴求和愿望,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以生為本。
中國社會主義民主進程的不斷推進,使民主政治參與的觀念已經深入到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和生活之中。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機制的有效形塑,在教育引導的基礎上,提升大學生的權利意識與民主意識,提高大學生的政治效能感;通過文化融合,強化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意識與能力;暢通渠道,使思想付諸于行動,真實表達大學生的各種利益訴求;通過監(jiān)督制約規(guī)范大學生的政治參與言行,通過制度保障最終實現大學生的政治參與行為。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機制的有效形塑,需要被不斷關注,需要國家、社會、學校、個人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陳秉公.21世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理論體系[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356.
[2]李春山.當代中國大學生政治素質的形成過程與優(yōu)化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14(3).
[3]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
[4]派伊,沃巴.政治文化與政治發(fā)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31.
[5]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64.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531.
[7]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責任編輯:鄧衛(wèi)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