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靜
某周六,女兒被朋友接去郊游,正欲昏睡,平時不怎么聯(lián)系的田田打電話拽我去參加一個花藝課活動?!安幌肴?,帶孩子夠累的了,有這工夫我寧可倒頭大睡”——對,與其說我懶,不如說這是我有了孩子之后的一種思維模式。
架不住田田的微信轟炸,以及被那美麗的花草圖片撩撥,下了狠心:去!
可是,一秒鐘之后又不想去了,因為——我還沒洗頭!糾結了10分鐘是洗頭啊還是“放鴿子”啊,田田的電話來了:快點,我打車到你樓下了,捎著你!
于是,我就有點油乎乎地赴約了。
走進花藝課堂,一瞬間,被各種美得不能再美的花啊草啊,被各種見到就想撲上去的花瓶啊,被各種優(yōu)雅高貴的女士們震撼了……我那小油頭,也越發(fā)地尷尬起來。
我悄悄跟田田說:完了完了,我沒洗頭,不好意思進去。
田田“啊”了一下又“哦”了一聲?!拔医裨缙鋵嵄还咀ヅR時加了個班,但是決定參加活動前,我覺得還是再洗洗頭吧,就拿辦公室備用的小包裝洗發(fā)水,沖著水龍頭弄了弄。”
我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了。
田田是個辣媽,自己帶倆孩子,雖然偶爾也訴說養(yǎng)孩子的辛苦,但她風生水起的外企工作依然風生水起,穿衣打扮捯飭得還特少女心,又出書、又講微課、各種活動更是馬不停蹄地參加……我一直沒好意思問她哪來那么大精力,哪來那么多時間。因為,在我的概念里,養(yǎng)孩子還要干這么多事,是不是有點苦撐的意思?
但今天,因為一次“洗頭”事件,我明白了我們之間的差距——態(tài)度決定一切。
因為這些年,自我當媽以來,有一股很盛行的風氣:摒棄母親的偉大,承認我們的虛弱、無助,承認我們心塞、體累……可是,對于我這種原本就沒什么斗志的人來說,有多少應該做、必須做的事情是假借“當媽很累”而被逃避掉?我陷在這樣一個情緒的“迷魂陣”里,越來越疲沓,就連洗個頭的斗志都沒了。
我到底是問到了我想問的:田田,你要上班、哄娃,哪來的時間和精力做那么多額外的事?
田田跟我說了她大概的生活。篇幅有限,且個人具體做法不可復制,我挑重點:
學會管理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跟著情緒走;
給孩子建立規(guī)律的作息,這樣自己才可能將早起晚睡的時間用來讀書、做筆記、寫文章、聽微課;
工作時集中精力,不刷手機,提高效率,今日事今日畢,避免因為拖延引發(fā)的焦慮和惡性循環(huán);
最大限度地調動丈夫做家務、照看孩子,只有這樣,周末去講座、去活動、去跟閨蜜約會才能暢通無阻;
有兩個以上的貼心朋友,平時維護好與她們的關系,出現(xiàn)狀況時(比如孩子住院、丈夫和她都要出差),可以搭把手;
制定目標,今天干什么,這周完成什么,這半年,這一年要有什么“成果”……
田辣媽的生活規(guī)律偶有打破,但基本上是按照這個“軌道”進行的。乍一看,這挺按部就班,挺緊繃一根弦,挺不文藝,挺不布爾喬亞,但是,人家啥啥沒耽誤,過得挺好。
如果一個人生活的時候可以隨心所欲,兩個人的生活也可以稀里糊涂,那么,生了孩子之后,如果對生活、工作,沒有規(guī)劃和管理,陣腳必然就亂了。
停止叫苦連天。媽媽們,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