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媽
和很多媽媽一樣,我很樂于帶孩子指認東西,告訴她:這是企鵝,這是瀑布,這是小河,這是路燈……活像一個導游,帶領著初到這個世界觀光的游客。小游客也很能“舉一反三”,認識了海帶之后,看見地上散落一地的彩帶條,就興奮地喊:“媽媽,好多海帶在地上!”認識了瀑布后,看見河里排水管排出的污水,那也是瀑布;認識了小橋之后,所有的拱形物體都成了橋。名詞越認越多,孩子的興趣也越來越大,連做夢都說著夢話:“這個是什么呢?”
但最近我漸漸發(fā)現,咱們也可以教孩子一些抽象詞語,雖然不那么好理解,但卻能實際地幫助到孩子的生活。
表達感受的詞語
前幾天心心特別鬧騰,總是要抱抱,哭哭啼啼的。正被她糾纏得心煩意亂之時,她皺著眉頭跟我說:“媽媽,寶寶好難受!”難受?怎么了?我這才意識到她是不是生病了。
我找來體溫計,給她一量,果然有些低燒。她又說:“寶寶肚子好疼!”我猜想有可能是積食了吧,因為那幾天實在是吃了太多。確診她生病了之后,我一下子耐心起來,知道她不舒服,幾乎有求必應。
看,一個表達感受的詞幫助了她。不到2歲的她之所以會這么說,是因為我平時經常向她描述這些感受。
記得有次,她特別喜歡隔壁哥哥家的套娃,臨走時,執(zhí)拗地要帶著套娃一起走:“寶寶拿回家!拿回家!”我蹲下來說:“寶寶很喜歡這個套娃呀?”她很堅定地回答:“寶寶很喜歡!”我又說:“媽媽知道你很想拿回家,但是這是哥哥的,拿走了,哥哥就要傷心了。”她不理,我又重復,最終她極不情愿地把套娃留下,但在放下的一瞬間大哭起來。我安慰她:“寶寶難過了,傷心了,因為喜歡套娃,但是不能拿回家?!蔽冶е刈撸^續(xù)描述她的情緒,表示我的理解,漸漸地她的哭聲小了,突然她指著前面的小石獅子自己岔開了話題:“這個是什么呢?”
通過這樣的對話,孩子慢慢地就能明白自己的情緒,知道自己是生氣了還是傷心了,是開心還是驕傲。當她對自己的情緒有所理解,她也就學會體諒別人的情緒。
一些能解決問題的特殊詞語
在《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能力》這本書里,提到讓孩子掌握一些特殊詞語,比如:合適/不合適,相同/不同,為什么/因為,如果/那么,同時/先后……熟悉了這些詞,能很好地幫助他們思考解決問題。
前段時間,我就給心心灌輸了“同時/先后”這組詞,我們玩手偶游戲:小姐姐和鬧人小青蛙的故事。小青蛙纏著看書的姐姐陪她玩游戲,姐姐問:“我能同時看書又陪你玩嗎?”小青蛙想了想低下頭:“好像不行耶?!苯憬愀嬖V小青蛙:“等姐姐先看完書,一會就陪你玩?!比绱擞掷^續(xù)表演了幾組,雖然故事情節(jié)很弱,心心還是似懂非懂。
馬上實踐機會就來了,中午吃飯時,她要求正在吃飯的我抱她去玩,我會問她:“媽媽能同時吃飯又帶你玩嗎?”她好像想起了小青蛙,小聲地說:“不行……”但安靜了一小會,又覺得不對勁,回來找我,我想可能這種邏輯更適合3歲以上的孩子,對心心還是過早了一些,于是我開始嘗試運用美德語言。
美德語言
美德語言,就是把孩子的行為定義成各種各樣的美德,用美德來促使他們做得更好,我首先教會心心的是“耐心”。
孩子都是很急躁的,他們不知道什么是等待,要什么的時候就得馬上滿足。心心也一樣。她吃好飯就立馬要我去陪玩,弄得我經常只能匆匆?guī)卓谕晔隆?/p>
于是我決定“教育”她一下,那天她又因為這件事急躁地大哭大鬧時,我過去抱著她問:“心心,你知道什么叫耐心嗎?”她沒心思聽,但因為已得到我的關注,情緒緩了下來,我繼續(xù)說:“耐心就是媽媽在吃飯的時候,你能等媽媽一會兒,媽媽也會盡量快點吃好來陪你玩的?!焙昧耍~解釋已植入。
類似的事情每天都會上演好幾遍,所以并不缺少強調的機會。很快,下午去游樂場玩,看見別人騎了她喜歡的小木馬,心心又急了:“寶寶要玩!寶寶要玩!”我蹲下來湊到心心耳邊說:“心心,你需要多一點的耐心,等待一下,姐姐玩好了就能輪到你?!?/p>
如此幾次跟她重復“耐心”這個詞,心心有概念了。
之后的一個晚上,洗完澡后的心心吵吵著要喝奶睡覺,我和她商量:“媽媽能不能下樓洗漱一下,一會兒再給心心喝奶呢,這樣咱們就能一起睡覺了?!彼肓讼?,同意了。離開房間我又提醒她:“心心需要多一點的耐心哦,媽媽馬上就回來。”這次心心等了我將近五分鐘,很安靜,回到房間時,我肯定她:“剛剛你等媽媽這么久,這種行為就叫做耐心!”通過這樣的鼓勵,把她這些好的行為固定下來。
除了在日常生活中重復,在和心心的睡前“特殊時光”中我也會回顧,今天哪件事情心心表現出了很多的耐心,哪件事還需要更多的耐心,當然,我也會向心心反思今天的自己是否有耐心。
沒過幾天,這個詞就被心心記得很牢了。有天和隔壁哥哥玩,哥哥要搶心心正在玩的玩具時,心心立馬教育他:“哥哥,要耐心!”而在生活中,再遇到她著急的時候,“耐心”似乎成了我們的暗號,雖不是每次都有效,但的確讓溝通更加簡單暢快。
最近,我又開始用美德語言來鼓勵心心的很多行為:敢坐小火車的心心是勇敢的,媽媽睡覺時不吵鬧的心心是體貼的,把好吃的東西分享給別人的心心是慷慨的……相信這些美德的“詞語”會逐漸內化成孩子的品質,一路伴隨她成長。
雖然這些詞有些抽象,但多重復、多描述,孩子慢慢就能理解這些詞語的含義,不僅有利于溝通,更重要的是,能幫助孩子盡早形成自己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