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宗娟 鄧寶鳳 羅昌春
?
工娛療法對老年癡呆患者激越行為的影響
馬宗娟鄧寶鳳羅昌春
目的探討工娛療法對老年癡呆患者激越行為的影響。方法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60例老年癡呆患者,采用工娛療法進行護理,分別在干預(yù)前后對受試者用簡易智能狀態(tài)檢查表(MMSE)和激越行為量表(CMAI)進行測量并比較。同時比較工娛療法前后激越行為發(fā)生情況,并探討工娛治療對患者安全事件的影響。結(jié)果干預(yù)前后受試者的CMAI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工娛治療后患者安全事件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工娛治療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工娛療法可以減少老年癡呆患者的激越行為及患者安全事件發(fā)生,提高癡呆老人的生活和生命質(zhì)量。
老年癡呆; 激越行為; 工娛療法
癡呆是一種以認知功能缺損為核心癥狀的獲得性、持續(xù)性的智能損害綜合征,其智能損害的程度足以干擾職業(yè)、社會功能或日常生活能力,臨床表現(xiàn)包括不同程度的記憶、語言、視空間功能、人格異常及認知(概括、計算、判斷、綜合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降低,患者常伴有行為和情感的異常[1-2]。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fā)展,老年癡呆的發(fā)病率逐漸增高。目前我國癡呆患者高達900多萬[3],≥60歲人群中癡呆患病率達4.8%[4]。據(jù)國外文獻報道,老年癡呆患者中激越行為發(fā)病率為50%~90%[5]。激越行為是老年癡呆患者較常出現(xiàn)的特征性行為,常表現(xiàn)為不合理的言語或行為,激越行為會令患者傷害自己或他人,造成意外傷害或者加重病情,并增加照顧者負擔[6],嚴重影響患者、家屬及照顧者的生活質(zhì)量。
我國對于癡呆患者護理的研究開展得相對較晚,比較完整地進行非藥物治療特別是在入院癡呆患者中系統(tǒng)開展工娛療法的研究目前還比較少。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對在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癡呆患者進行工娛療法,評估工娛治療前后患者認知功能的變化和激越行為發(fā)生情況,現(xiàn)報道如下。
1.1研究對象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精神心理科住院并符合以下標準的受試者共6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齡60~94歲,平均(77.12±6.92)歲。納入標準:年齡≥60歲;符合美國國立神經(jīng)病學、語言交流障礙和卒中-阿爾茨海默病和相關(guān)疾病學會(NINCDS-ADR-DA)對癡呆病人的診斷[13]。排除標準:嚴重聽力障礙;重要臟器嚴重功能衰竭;病情危重者;合并其他系統(tǒng)疾病嚴重影響生活不能配合工娛治療者。本研究獲得北京老年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本人或法定監(jiān)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
1.2研究方法
1.2.1調(diào)查工具:(1)簡易智能狀態(tài)檢查表(MMSE):評估患者認知功能??偡?~30分,正常與不正常的分界值與受教育程度有關(guān),分界值以下為有認知功能缺陷,以上為正常。分界值如下: 文盲(未受教育)組17分;小學(受教育年限≤6年)組20分;中學或以上(受教育年限>6年)組24分。分值越高智力情況越好。(2)激越行為量表(cohen-mansfield agitation inventory,CMAI):評估激越行為發(fā)生情況。本研究采用短量表,共14項,根據(jù)激越行為發(fā)生的頻率按6分制計分。0分:無激越行為;1分:每周<1次;2分:每周1~2次;3分:每周≥2次;4分:每天1~2次;5分:每天≥3次;6分:>3次/h。
1.2.2評估方法:研究中由受過培訓的護士分別在入院時及工娛治療后進行MMSE評估,使用CMAI量表記錄激越行為發(fā)生情況,對所有受試者在治療前2周和治療6月后激越行為評分進行統(tǒng)計分析。
本研究同時收集該病區(qū)開展工娛治療后2年內(nèi)所有患者安全事件發(fā)生情況,通過回顧性研究與該病區(qū)開展工娛治療前2年患者安全事件發(fā)生情況進行對比,比較患者安全事件發(fā)生情況有無改變。患者安全事件資料收集依據(jù)我院規(guī)定上報的(意外事件登記表)內(nèi)容收集,事件包括:跌倒/墜床、非計劃性拔管、外傷或自傷、誤吸、走失、燙傷和壓瘡項目。
1.2.3工娛治療具體干預(yù)措施:每日14:00~15:30對適合工娛療法的老年癡呆患者選擇簡單工作、勞動、娛樂和文體等不同活動開展智力訓練、記憶力訓練、定向力訓練和肢體協(xié)調(diào)能力訓練。具體內(nèi)容包括:(1)智力訓練方面:① 邏輯聯(lián)想能力:拼圖、積木、畫圖、涂色、貼畫、折紙。② 分析能力:物品分類、益智游戲。③ 理解表達能力:概括大意、復(fù)述、讀書報。④ 社會適應(yīng)能力:接觸和交流,聽音樂、看電影、健康講座、生日會。⑤ 常識訓練:反復(fù)提問、提醒。⑥數(shù)字概念、計算力:清點、計算物品。(2)記憶力訓練方面:唱紅歌、聊天、自我介紹、背誦唐詩、提問題、接觸患者過去熟悉的物品及照片等。(3)定向力的訓練方面:時間、地點、人物認知訓練,外出散步尋找目標等。(4)肢體協(xié)調(diào)能力訓練方面:跳舞、打球、串珠、下棋、投籃、手指操、傳球。住院期間工娛治療1次/d,出院后由受過培訓的照護者進行,持續(xù)6月(要求連續(xù)缺失<5 d,總?cè)笔Т螖?shù)<10次,否則不納入統(tǒng)計分析)。
1.3統(tǒng)計學方法運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老年癡呆患者工娛治療前后MMSE及CMAI評分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工娛治療前后CMAI及MMSE評分比較60例老年癡呆患者工娛治療前后CMAI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4.99,P<0.01),說明工娛治療有助于減少老年癡呆患者激越行為,工娛治療前后MMSE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802,P>0.05),見表1。
表1 工娛治療前后CMAI及MMSE評分比較,分,n=60)
2.2工娛治療前后患者安全事件發(fā)生率比較開展工娛治療后,病區(qū)老年癡呆患者安全事件發(fā)生率較2年前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工娛治療前后患者安全事件發(fā)生率的比較(n)
注:與2011~2012年比較,*P<0.05
迄今為止尚無治療老年癡呆的特效藥物或療法,20世紀80年代左右,以美國及西歐等發(fā)達國家為主開始了對于癡呆老人的生活環(huán)境、照料方式、非藥物療法等帶有鮮明的人文色彩的課題進行了探索和改革。其中比較有特色的國家是西歐的瑞典、芬蘭等國家[7]。近幾年我國在癡呆患者的非藥物治療方面也有了初步探索,比如利用音樂療法改善老年癡呆睡眠障礙患者的睡眠狀況[8]和改善患者的心理焦慮狀態(tài)[9]等,強調(diào)護理干預(yù),利用太極拳訓練培養(yǎng)患者的注意力和動手能力等等[10-11]。工娛療法是通過工作、勞動、娛樂和文體活動,緩解精神癥狀,促進疾病康復(fù),防止精神衰退,提高適應(yīng)外界環(huán)境能力的治療方法,能調(diào)動患者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糾正病態(tài)行為[12]。
3.1工娛療法可以減少激越行為發(fā)生,提高生活質(zhì)量通過本研究發(fā)現(xiàn),工娛療法可以幫助患者在集體活動中增加與外界交流機會,例如自我介紹,唱紅歌和聊天等,減少患者獨坐時間的同時增加患者對真實生活的體驗,減少激越行為的發(fā)生,與李玉梅等[14]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同時,工娛療法中的智力訓練及肢體協(xié)調(diào)力訓練可使老年癡呆患者通過具體形象的手工操作,如繪畫、搭積木和串珠等,保持心情平靜的同時鍛煉認知功能,延緩生活能力及行為能力的下降。另外,通過給老年癡呆患者展示過去熟悉的物品及照片進行遠期記憶提取,可以延緩患者客觀記憶衰退,老年癡呆患者也在接觸熟悉的物品時表現(xiàn)更為安靜。本研究通過對不同癡呆患者提供個性化的工娛療法,并結(jié)合安全、飲食及心理等多方面的醫(yī)療護理服務(wù),明顯改善了老年癡呆患者的日常生活表現(xiàn),證實工娛療法可以減少激越行為發(fā)生,提高老年癡呆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3.2工娛療法可以減少患者安全事件發(fā)生,減輕照顧者負擔老年癡呆患者容易產(chǎn)生一些精神癥狀和情緒波動,如多疑、自卑、孤獨感、幻覺、妄想及攻擊性強等[15]。老年癡呆患者的激越行為經(jīng)常會造成自傷和傷害照顧者,造成意外事件或加重病情。有研究顯示,患者自身的健康狀況和對生活的自理能力差是引起癡呆患者住院期間發(fā)生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16]。本研究同時收集了該病區(qū)開展工娛治療后2年內(nèi)患者安全事件發(fā)生情況,與該病區(qū)開展工娛治療前2年患者安全事件發(fā)生情況進行對比,結(jié)果顯示工娛治療可以減少老年癡呆患者激越行為的發(fā)生,從而降低患者安全事件發(fā)生率,與母海艷等[6]的報道一致。
在對老年癡呆患者的照顧中,照護者往往承受很大心理壓力,有研究指出癡呆患者常見激越行為中行為類激越行為與護理人員的情感負擔密切相關(guān)[17]。通過開展工娛療法,照顧者心態(tài)得到調(diào)整,能在工娛活動中發(fā)現(xiàn)樂趣,并可以摸索出針對不同老年癡呆患者的溝通技巧,對患者的長期照護提供很大幫助。在日常工娛療法中照顧者和患者一同參加唱歌活動時,患者可以轉(zhuǎn)移注意力到優(yōu)美的旋律中,并同照顧者增加情感交流和溝通,使雙方關(guān)系更融洽,激越行為也會相應(yīng)減少。在去年我院舉行的院內(nèi)聯(lián)歡會上,由老年癡呆患者和照顧者帶來的紅歌表演獲得一致好評,并受到患者家屬的高度認可。因此,工娛療法值得在家庭及養(yǎng)老機構(gòu)推廣,在改善老年癡呆患者認知及精神行為的同時,減輕照顧者心理負擔。
本研究中MMSE工娛治療前后評分無統(tǒng)計學差異,可能與老年癡呆患者疾病本身病程緩慢進展,工娛療法時間持續(xù)僅半年等因素有關(guān)。
綜上所述,工娛療法作為一種實用、有效的護理干預(yù)措施,可以有效提高老年癡呆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減輕照顧者、家庭及社會負擔,值得推廣。
[1]賈建平.臨床癡呆病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8:6.
[2]宋岳濤.老年綜合評估[M].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12:298.
[3]Chan KY,Wang W, Wu JJ, et al. Epidemiology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other forms of dementia in China, 1990-2010: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nalysis[J]. Lancet, 2013, 38(9882): 2013-2016.
[4]董永海, 毛向群, 劉磊, 等. 中國老年期癡呆患病率Meta分析[J]. 中國公共衛(wèi)生, 2014, 3(4): 512-515.
[5]Cohen MJ. Conceptualization of agitation: Results based on the Cohen-Mansfield agitation inventory and the agitation behavior mapping instrument[J]. Int Psychogeriatr,1996,8(Suppl 3):309-315.
[6]母海艷,呂繼輝,李沫,等. 住院癡呆患者雇傭照料者負擔狀況調(diào)查[J]. 北京醫(yī)學,2014,36(10):876-877.
[7]住居廣士. 日本的介護保險[M]. 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 2005: 250-165.
[8]蹇正清, 劉靜, 夏昌華, 等. 積極音樂療法對老年癡呆患者睡眠障礙的影響[J]. 山西醫(yī)藥雜志, 2013, 42(9): 1069-1071.
[9]劉牧軍, 許明珠. 音樂護理干預(yù)對輕度老年癡呆患者行為及焦慮狀態(tài)影響[J]. 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 2010, 16(9): 25-26.
[10]李麗. 護理干預(yù)對老年癡呆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影響[J]. 現(xiàn)代護理, 2007, 4(26): 70-71.
[11]孫皎, 王黎, 張秀英, 等. 太極拳運動對老年人腦功能及體力的改善作用[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1,31(23): 47-48.
[12]陳彥方.CCMD-3相關(guān)精神障礙的治療與護理[M].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1:178-180.
[13]McKhann G, Drachman D, Folstein MF, et al. Clinical diagno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Report of the NINCDS-ADRDA work group under the auspices of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task force on Alzheimer’s disease[J]. Neurology, 1994, 34(7): 939-944.
[14]李玉梅, 成林平, 黃紹寬, 等. 音樂療法對老年性癡呆患者激越行為的影響[J]. 中國康復(fù)理論與實踐, 2006, 12(10): 901-903.
[15]王兆霞. 延伸護理對老年癡呆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實用老年醫(yī)學,2014,28(3):254-259.
[16]商利利.老年癡呆住院患者出現(xiàn)不良事件的影響因素及臨床護理[J].實用老年醫(yī)學,2015, 29 (2): 169-173.
[17]陳南娥,陳宇,黃菲,等.養(yǎng)老院癡呆病人激越行為與護理人員壓力的相關(guān)性研究[J].護理研究,2012,26(10):2773-2775.
Efficacy of occupation recreational therapy on agitation behavior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ged dementia
MAZong-juan,DENGBao-feng,LUOChang-chun.
DepartmentofNursing,BeijingGeriatricHospital,Beijing100095,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occupation recreational therapy on agitation behavior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ged dementia.MethodsSixty patients with aged dementia were selected,and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 and Cohen-Mansfield Agitation Inventory(CMAI)were evaluated before and after occupation recreational therapy. The safety events was analyzed at the same time.ResultsThe scores of CMAI after therapy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before therapy (P<0.01). The incidence rate of safety events was statistically lower than that before occupation recreational therapy(P<0.05).ConclusionsThe occupation recreational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agitation behaviors and decrease the incidence of safety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aged dementia,which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ged dementia; agitation behaviors; occupation recreational therapy
北京老年醫(yī)院科研基金資助課題(2012bjlnyy-重-1)
100095北京市,北京老年醫(yī)院護理部
羅昌春,Email:luocc419@163.com
R 749.065
A
10.3969/j.issn.1003-9198.2016.09.029
2015-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