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建林 廣東省佛山市中醫(yī)院 副主任醫(yī)師
粽情健康過端午
文/陳建林廣東省佛山市中醫(yī)院副主任醫(yī)師
端午來臨,各式各樣的粽子紛紛上市了。由于粽子主料多為糯米,而因糯米黏度高、不易消化、缺乏纖維質,再加上粽子通常搭配五花肉、咸蛋黃、蜜棗等高脂、高鹽、高糖的餡料,一旦食用過多,輕則可引起泛酸、腹脹、噯氣等消化不良癥狀,重則將引起胃炎、胃潰瘍、急性膽囊炎甚至胰腺炎等疾病的發(fā)作。
那么,怎樣吃粽子才健康呢?
食粽大法一:
根據(jù)個人身體狀況選擇不同的粽子。
1.有糖尿病者不宜多吃紅豆粽、蜜棗粽等糖分較高的粽子,應盡可能選擇低糖餡料的粽子,如蓮子粽、山藥粽等,以減少食粽后血糖過快升高而引起身體不適。
2.平素消化不良、有胃潰瘍病史者以及脾胃弱的兒童,則可選堿水大米粽或五谷粽。以雜糧米、紅豆、薏苡仁、山藥取代部分主料,不僅可增加粗纖維含量,減少腸胃負擔,更有益于健康。
3.肉粽、咸蛋黃粽、豬油豆沙粽等含有較多脂肪,屬油膩食品,患有膽結石、膽囊炎、胰腺炎、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的市民應盡量避免。
食粽大法二:
吃粽子的時間最好選擇在中午。
尤其是平素脾胃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吃粽子應在兩餐之間,或是在中餐吃,而且不要把粽子當作早餐或夜宵。因為早上起床后和晚上臨睡前,胃腸蠕動都要比白天慢得多,沒有來得及消化的粽子如果停留在胃中過久,會刺激胃酸大量分泌,可能導致曾有胃潰瘍等消化道疾病患者舊疾復發(fā),甚則出現(xiàn)消化道出血,嚴重損害健康。
食粽大法三:
粽子好吃但不可貪多,當注意飲食搭配。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消化起來不容易,因此不宜吃得過多。即便是身體健康的人每次吃粽子最好也不要超過1個,女性1天不要超過3個,男性不要超過5個。購買粽子時也盡量挑選小巧“袖珍”型的,食用時一定要蒸(煮)熟透。
吃粽子時可合理搭配蔬菜水果以促進胃腸蠕動,減少粽子在胃腸道停留的時間。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在吃粽子前后,吃水分含量很高的寒性瓜果類,如西瓜等,以免造成腹瀉或腹痛。
在食用粽子1小時后可進行散步、慢跑等適量運動,以利于胃腸蠕動,促進消化。此外,吃粽子后可服用普洱茶、菊花茶、山楂茶等茶飲助消化解膩。
這里推薦一款消食茶,可以作為食用粽子之后的養(yǎng)生飲料,幫大家減輕腸胃負擔。具體做法是:陳皮、麥芽各10克,佛手柑、山楂各15克,烏梅5克,甘草7克,沸水沖泡,當養(yǎng)生茶飲用。
食粽大法四:
粽子要趁新鮮吃,保存粽子有方法。
由于各種粽子的原材料和制作工藝都不盡相同,保質期也不一樣。散裝粽子常溫下最多可保存兩天,而真空包裝的粽子存放時間可長達9個月。但事實上,放置的時間越長,粽子的營養(yǎng)成分流失也就越多。因此,粽子最好趁新鮮吃,盡可能當天買來當天吃,若吃不完,可以放在冰箱速凍保存,避免變質。粽子從冰箱拿出來后需要重新蒸(煮)透。且存放時最好分成一次可以吃完的小包,用保鮮袋包裝嚴實,和其他魚肉類等生凍食品分開存放,避免交叉污染。而未拆封的真空包裝粽子,常溫保存即可,冷藏更佳,在高溫天里還要注意存放在陰涼的地方。
烏龍板栗鮮肉粽
用料:
板栗20顆,梅花肉350克,干香菇10個,糯米800克,烏龍茶10克,醬油、糖、蠔油、鹽、白胡椒粉若干,粽葉若干。
做法:
1. 將梅花肉切成3厘米~4厘米見方的塊,大容器內倒入醬油、糖、蠔油、鹽、白胡椒粉和適量水,攪拌均勻。將切好的肉塊泡在調料中浸泡一夜。
2. 泡好的香菇一切為二,糯米洗凈后加入清水,水沒過表面即可。肉和糯米一起浸泡6小時~8 小時。
3. 粽葉泡好,每個粽子加一塊肉、一個香菇和兩顆板栗。
4. 粽子包好后連同烏龍茶一起放入涼水中煮,大火燒開后煮45分鐘~50分鐘即可。
功效:板栗性味甘溫,有養(yǎng)胃補腎功效。烏龍茶有解油膩的效果,同時還能促進消化。
山楂蜜棗紅豆粽
用料:
山楂20顆,蜜棗40顆,紅豆300克,糯米800克,粽葉若干。
做法:
1.山楂去核,紅豆煮爛,糯米洗凈后清水浸泡6小時~8小時。
2.粽葉泡好,每個粽子放1顆山楂、2顆蜜棗及紅豆與糯米若干。
3.包好的粽子放入涼水中煮,大火燒開后轉小火45分鐘~50分鐘即可。
功效:紅豆能清心養(yǎng)神、清熱排毒。山楂可降壓、降脂,還具有開胃健脾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