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曉菲朱婷婷趙晨(.江蘇省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初級中學怡康街分校,0000;.湖北師范學院研究生院,45000;.江蘇省南京市醇化中學,004)
足球腳內側傳接球教學四策略
滕曉菲1朱婷婷2趙晨3
(1.江蘇省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初級中學怡康街分校,210000;2.湖北師范學院研究生院,435000;3.江蘇省南京市醇化中學,210014)
在教授腳內側傳球動作時,可組織學生以游戲或比賽的形式練習。將學生分成人數(shù)相等的4組,每組學生分別站在半徑為1m的圓中,每個圓之間相距4m,每名學生1個球,每組學生將自己的球做上標記,聽哨音后迅速將自己的球運到除自己組所站的圈之外的其他3個圈中,3min后圈內的足球最少的組獲勝(見圖1);也可將其他圈中的球運回自己圈中,3min后圈內的足球最多的組獲勝。當人數(shù)不等時教師可參與其中,與學生一起體驗運球的快樂,也可挑選學生做小裁判,讓學生體驗輕松快樂的課堂氣氛,充分發(fā)揮學生練習的激情與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欲望,提高教學效果。
圖1 腳內側傳接球游戲
基于學情教師將學生分成4個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學習小組,每名學生分別在“站點1”進行一次練習后轉到“站點2”進行練習,以此類推。每個小組循環(huán)練習。站點1:原地上一步輕踢球,并能夾住球將球從身體后方拋起;站點2:每組學生相聚3m進行腳內側對傳球練習;站點3:每組學生站成三角形進行傳接球練習;站點4:每組學生進行行進間腳內側繞標志物運球(標志物設置圖形及難度可由學生在游戲前設置)。內容豐富多樣,練習過程循環(huán)輪換,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更容易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練習的積極性。
在教學中,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實施差異化教學,盡量讓每名學生吃飽,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挖掘每名學生的潛能。分層教學法遵循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自信,照顧學困生,同時還可提高教學質量,鼓勵拔尖,增強競爭意識,實現(xiàn)“關注地區(qū)差異和個體差異,保證每一位學生受益”的課程基本理念。
教師給每個小組發(fā)放帶有練習內容的卡片,卡片內容為不同難度的腳內側傳接球的練習內容,難度遞增,學生自由選取適合自己的練習內容進行練習。
卡片1:2名學生1組進行腳內側踢固定球練習,感受擊球點與腳的部位;卡片2:2名或多名學生1組相距2~3m進行傳接球練習,感受一定距離的傳接球方法和傳球力度;卡片3:2名學生1組,1名學生原地傳接球,另1名學生左右移動并進行傳接球練習;卡片4:4名學生1組,3名學生圍成圓圈,1名學生在圈內,圈內學生與圈外學生進行傳接球練習,圈外的學生可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跑動傳接球;卡片5:4名學生1組,3名學生在圈外,1名學生在圈內,圈內的學生與圈外學生進行傳接球練習,圈內的學生踢1次球后迅速跑至圈外,圈外的其中1名學生迅速跑至圈內補位接球后,再將球傳給圈外的學生,以此類推;卡片6:4名學生分為A組和B組,每組2名學生,A組和B組學生分別排成縱隊面對面站立,當A組第1名學生傳球給B組第1名學生后迅速跑至B組隊伍的隊尾,B組第1名學生接球后將球傳A組第2名學生后迅速跑至A組隊伍的隊尾,A組第2名學生接球后將球傳給B組第2名學生后迅速跑至B組隊伍的隊尾,以此類推。
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實施分層教學,教學內容的設計應遵循學習運動技能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原則,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球感,傳接球、運球等足球基本功,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其心理穩(wěn)定性。
教師在備課時要以學生的認知水平、技能水平為出發(fā)點設計教學組織形式。教學內容的設計要以“多變、輕松、快樂”為原則,以此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在教授腳內側傳接球時,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有效完成教學目標,教師可安排學生進行以下練習。
1.在同心圓中組織學生進行傳接球練習,可采用1名學生原地傳球,另1名學生順時針或逆時針移動至下一位置接球的方式;或2名學生同時順時針或逆時針移動傳接球。
2.3 名學生為1小組,9名學生為1大組,每組排頭學生在移動跑位中進行三角形三邊傳球,將球傳出之后跑至右側隊伍的隊尾,循環(huán)進行練習(見圖2)。
圖2-1 三角形三邊傳球游戲
3.2 名學生1組間隔5m進行迎面腳內側傳球練習,學生可根據(jù)自己的習慣自行選擇傳球腳,在進行練習時,如不能將球直接踢回,可將球先停下來,再將球踢出;在保證傳球質量的情況下,可將學生分組進行傳球比賽,用時最少的組獲勝。
圖2-2 三角形三邊傳球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