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平,羅昭潤,李 鑫,陳 杰,萬利鑫
(廣東省佛山市林業(yè)科學研究所,廣東 佛山 528222)
?
36種珍稀瀕危植物引種適應性評價
張學平,羅昭潤,李 鑫,陳 杰,萬利鑫
(廣東省佛山市林業(yè)科學研究所,廣東 佛山 528222)
采用半定量評價法對佛山市林業(yè)科學研究所引種的36種珍稀瀕危植物進行了適應性評價。結果表明:比較適應的有24種,一般適應的有4種,不適應的有8種;種源為省內(nèi)的珍稀瀕危植物比種源為省外的引種成功率高;種源地氣候條件與引種地相似的珍稀瀕危植物比種源地與引種地差異性大的引種成功率高。
珍稀瀕危植物;引種;適應性評價;佛山
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人類對森林資源的開發(fā)日益加劇,導致不少物種已從地球上消失,也有不少物種正瀕臨滅絕,特別是一些經(jīng)濟價值較高的珍稀瀕危植物受到的威脅更大,對這些植物的引種和遷移保護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同時,隨著城市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城市建設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園林綠化是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綠化建設過程中,人們在追求景觀效果的同時,也不斷追求文化內(nèi)涵,因此珍稀瀕危植物在園林上的應用受到不少人的青睞和追捧。將珍稀瀕危植物適當應用于城市園林綠化,既起到有效的保護作用又順應了社會發(fā)展需求。
2005年佛山市林業(yè)科學研究所引進了36種觀賞價值較高的珍稀瀕危植物,旨在通過對這些珍稀植物的適應性進行評價,篩選出適合佛山地區(qū)城市園林綠化的新樹種,達到對珍稀瀕危植物保護和開發(fā)利用的目的。目前,這36種植物在佛山地區(qū)的引種適應性評價暫未見有人報導,本文采用半定量評價法[1,2],綜合評價引種植物在種植地的適應情況,這對日后部分珍稀瀕危植物在佛山地區(qū)的引種可行性具有指導作用。
佛山市林業(yè)科學研究所引種試驗基地地處北緯23°06′,東經(jīng)113°00′。地形屬低丘陵,相對平坦,海拔多在30 m以下,最高海拔50 m;坡度多在5°~15°之間。年平均氣溫22 ℃,一年中1月最冷,平均氣溫13.0 ℃,極端最低氣溫0.5 ℃。7月最熱,平均氣溫29.8 ℃,極端最高氣溫38.8 ℃。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638 mm,平均年降雨天數(shù)為144.7 d,主要集中在5~9月份。多年平均相對濕度79%,無霜期365 d。基地內(nèi)土壤為淺紅色砂巖發(fā)育成的赤紅壤,土層比較深厚,多在80cm以上,微酸性,土壤肥力較差, N、P、K含量分別為0.035%、0.044%、0.776%;速效磷為11.32×10-6,速效鉀為30.02×10-6;有機質(zhì)含量為0.369%。
3.1引種材料
從湖南、云南、福建、海南等地以及廣東境內(nèi)引進36種珍稀瀕危植物,栽植于佛山市林業(yè)科學研究所引種試驗基地。種植苗木規(guī)格均為高60~80 cm的容器苗,每個樹種栽植數(shù)量在20~30株不等。36種珍稀瀕危植物分屬25科35屬,其中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第一批和第二批討論稿)的有27種,屬國家保護Ⅰ級的有5種,屬國家保護Ⅱ級的有22種;列入《中國植物紅皮書》[3]第一冊的有32 種,列入《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CITES)附錄》(2013版)的有2種。廣東境內(nèi)有分布的植物22種[4],完全分布于省外的植物14種,具體的引種名錄見表1。從地理分布看,22種廣東種源植物在佛山地區(qū)沒有分布[4]。不同組織或不同國家對物種瀕危等級有不同的劃分標準,本文采用《中國植物紅皮書》中所劃分的等級標準,即瀕危、稀有和漸危3個等級。
3.2評價方法
植物引種成功的標準一般是從種子到種子[2,5]。鑒于本次引種時間較短,部分植物不能實現(xiàn)從種子到種子的試驗周期,所以主要以植物在種植環(huán)境中的生長表現(xiàn)來評價植物的適應性。長期觀測引種珍瀕植物的成活率、長勢、耐旱性、耐高溫性、抗病蟲害能力以及觀賞價值等指標,對這些指標進行判斷、評分,通過對這些指標的分析進行適應性評價。根據(jù)表2的打分標準對引種植物的各項指標分別打分,然后將各指標打分加權平均,即得該物種的綜合評價值[2]。評價等級達1級的為很適應引種地生長的植物,等級達2級的為一般適應植物,等級是3、4級的為不適應植物。
4.1省內(nèi)種源的引種表現(xiàn)
36種參評珍稀瀕危植物中,有22種為廣東種源植物,占引種數(shù)的61.11%。根據(jù)表2的指標評判標準[2],省內(nèi)種源的22種珍稀瀕危植物中,長葉竹柏、紅皮糙果茶、任豆、沉水樟、鋸葉竹節(jié)樹等18種評價等級均為1級,占省內(nèi)種源植物的81.82%;傘花木和銀鵲樹為2級,凹葉厚樸和華南五針松為3級??梢姺N源地為省內(nèi)的珍稀瀕危植物大部分在引種地長勢良好,引種成功率較高。
表1 引種的珍稀瀕危植物名錄
注:*表示在廣東境內(nèi)有分布的物種,下同;a:中國植物紅皮書-稀有瀕危植物;b: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第一批和第二批討論稿);c: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CITES)附錄(2013版)植物
表2 評價指標評判標準
4.2省外種源的引種表現(xiàn)
引種的14種省外種源珍稀瀕危植物中,其評價等級為1級的有海南椴、蝴蝶樹、海南大風子、合果木、金錢松、坡壘等6種,占引種數(shù)的16.67%;2級的有臺灣杉和金錢松2種,占引種數(shù)的5.56%;3級的有鵝掌楸、蕉木、云南擬單性木蘭、銀杏等4種,占引種數(shù)的11.11%;4級的有珙桐和金絲李2種,占引種數(shù)的5.56%。
4.3不同表現(xiàn)等級與引種地關系
36種植物共來自廣東、海南、云南、江西、福建、湖南、四川7個種源地。種源地為廣東省境內(nèi)的22種植物有18種評價等級為1級;種源地為海南的5種植物中,評價等級為1級的有4種,3級的有1種;種源地為云南的4種植物中,等級為1級、2級、3級和4級的各有1種;種源地為福建的2種植物中,等級為1級和2級的各有1種;種源地為湖南的銀杏評價等級為3級;種源地為江西的鵝掌楸評價等級為3級;種源地為四川的珙桐評價等級為4級。
從評價結果(表3)看,廣東和海南種源的珍稀瀕危植物引種成功率較高。18種評價等級為1級的省內(nèi)種源植物中,長葉竹柏、紅皮糙果茶、任豆、沉水樟、鋸葉竹節(jié)樹、毛紅椿、雞毛松、見血封喉、觀光木、土沉香、格木、福建柏、樂東擬單性木蘭、喜樹等14種珍稀瀕危植物在粵西或珠三角地區(qū)有分布[4]。從氣候類型來看,廣東位于熱帶的北部和亞熱帶的南部,瀕臨熱帶海洋,受季風氣候影響,與氣候特點相適應,南部的地帶性植被類型是熱帶季雨林,北部的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部的是亞熱帶常綠季雨林?;浳骱椭槿堑貐^(qū)的地帶性植被類型同為為亞熱帶常綠季雨林[4],可見氣候類型相同或相近是引種成功率高的主要原因。省內(nèi)種源的植物也有部分適應性欠佳,如傘花木、銀鵲樹為2級,凹葉厚樸、華南五針松為3級,就其分布區(qū)域來看,這4種植物在省內(nèi)僅樂昌、連州、連山、乳源等粵北市縣有分布[4]?;洷迸c珠三角地區(qū)的氣候差異較大,這可能是導致其在引種地生長較差的原因。
海南島地處熱帶北緣,在地理位置上靠近廣東,屬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與珠三角的氣候類型相近,種源地與引種地的氣候環(huán)境變化小,這可能是海南種源植物引種成功的主要原因。海南種源植物中僅有蕉木在引種地長勢較差,據(jù)相關資料記載,其在種源地一般生于熱帶山地雨林中,組成喬木中下層,喜陰濕環(huán)境[6],而引種地環(huán)境為郁閉度小于0.3的幼林地,不具有種源地生長的小氣候環(huán)境,可見該物種對小氣候環(huán)境要求較高。
江西、云南、湖南、福建、四川等省外種源珍稀瀕危植物大部分在引種地的適應性較差,這些地區(qū)的緯度和海拔均高于引種地,與引種地的氣候差異較大,這可能是導致引種成功率較低的原因之一。
表3 27種珍稀瀕危植物引種適應性評價結果
36種參評珍稀瀕危植物中,適應引種地生長的有24種,一般適應的有4種,不適應的有8種。研究表明,種源為省內(nèi)的珍稀瀕危植物比種源為省外的珍瀕植物引種成功率高;種源地氣候條件與引種地佛山地區(qū)相似的珍稀瀕危植物比種源地與引種地差異性較大的珍瀕植物引種成功率高。
引種地的立地條件對36種珍稀瀕危植物的適應性評價結果可能有一定的影響。引種地土壤養(yǎng)分狀況較差,土壤含水量較低,可能抑制了部分適應于肥沃、水分充足林地的參評植物的生長。植株長勢差會減弱植物本身的抗逆性,從而影響了綜合評價結果。
[1]吳葒,莊平,劉仁英,等.珍稀植物引種適應性研究[J].四川林業(yè)科技,1994,15(4):33~37.
[2]張建國,徐新文,雷加強,等.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植物引種與適應性評價[J].林業(yè)科技,2008,33(4):10~13.
[3]傅立國.中國植物紅皮書—稀有瀕危植物[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1~736.
[4]王發(fā)國,葉華谷,葉育石,等.廣東省珍稀瀕危植物地理分布研究[J].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2004,12(1):21~28.
[5]朱慧芬,張長芹,龔洵.植物引種馴化研究概述[J].廣西植物,2003,23(1):52~60.
[6]《樹木學》(南方本)編寫委員會.樹木學[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4(108).
Evaluation on the Adaptabilityof the Introduction of 36Species of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Zhang Xueping, Luo Zhaorun, Li Xin, Chen Jie, Wan Lixin
(FoshanForestryResearchInstitute,Foshan,Guangdong528222,China)
The adaptability of 36 species of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introduced by Foshan 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 was evaluated by means of semi-quantitative method. The result revealed that the number of very adaptive oneswas 24 species, the number of generaladaptive ones was4 species, and the number of inadaptive ones was 8 species;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with seedling sourcefrom inside the province provedto have higher introduction success ratiothan thosewith seedling source from outsidetheprovince;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in provenanceswithclimatic conditions similar to the introducing areashadhigher success ratethan thosein provenances withclimatic conditionsgreatly differentfrom the introducing areas.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introduction of plants;evaluation of adaptability;Foshan
2016-06-30
張學平(1981—),男,工程師,主要從事城市林業(yè)研究。
S722.7
A
1674-9944(2016)15-003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