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合作學習是目前主要的教學組織形式,本篇論文探討了小組合作學習教學實踐中的發(fā)現(xiàn)的問題與反思,在此基礎上以具體事例進一步闡述了解決問題的具體實施辦法。
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組織形式悄然發(fā)生著根本變化,學生原有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被打破,出現(xiàn)了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為主的多種學習方式,其中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教學中應用較多的學習方式,其實質(zhì)是提高學習效率,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合作品質(zhì)和學習習慣。
然而,課堂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往往表面化、形式化,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怎樣讓學生既能動得了也能動的好?怎樣合作才能有一個高效課堂?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案例,反思后所采取的對策。
案例1:
課堂上,起初按照課堂教學設計布置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發(fā)現(xiàn)大部分小組一直由學習好的學生在唱“獨角戲”,而其他人則無動于衷,充當旁觀者,甚至有的學生利用討論,說廢話,這樣的小組學習,形式大于效果,基本上是低效的。
反思:
小組討論, 教師們常用,但該如何用,需要仔細琢磨。這種不切實際的流于形式的小組學習會給學生一個不良的小組學習行為習慣。長此以往,學生美好的青春時光就這樣不經(jīng)意間浪費了,這種低效的課堂不僅磨掉學生的興趣,而且也磨掉了教師的靈氣。
對策:
根據(jù)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合作中心約翰遜兄弟倆提出的五因素理論,它們是:積極依賴、面對面的促進性互動、個體和小組責任、人際和小組技能和小組自評。約翰遜說“積極依賴就是除非他們的每個組員取得成功,否則他們自己就不能獲得成功,他們必須將自己的努力同其他成員的努力協(xié)調(diào)起來以完成某個任務。”因此筆者按照這樣的理念來設計課堂,使學生相信他們之間的關系是“同生死共患難”,筆者改用紙條抽簽的方式代替組內(nèi)組員自愿的方式,杜絕了僥幸的偷懶心理,使每個成員都有一種緊張感,合作探討時就會積極主動與組員交流學習。把每組的組員按成績編號,成績越好者號數(shù)越小,成績越低者號數(shù)越大,小組交流展示時根據(jù)號數(shù)加分,比如6號就給6號所在的小組加6分。筆者堅持每天讓號數(shù)大的學生進行課前單詞聽寫和誦讀精彩語段,堅持小組抽簽展示交流,堅持把課堂還給學生,慢慢渲染合作的技巧,慢慢開啟學生合作學習意識。筆者看到學生們的變化,收獲到了驚喜……劉芮志學生就是小組里的最后一名,號數(shù)為6號,晚上回到家主動要求他的媽媽給他默寫單詞,他媽媽說這是從未有過的現(xiàn)象,有一天居然主動把筆者還沒有教過的20多個單詞全部默寫正確,為他所在小組一次贏得12分。在模塊六第一單元的課本劇的演出中,他能完全脫離書本,把臺詞全部記住,為他所在的小組獲得最高獎勵(6分)。從某個方面講,“學困生”會給教師帶來事業(yè)上的成就感, 因為他們是一批有著巨大開發(fā)潛力的學生。
案例2:
一個女生是某個班級里成績最好的一個,尤其是數(shù)學。但她的班主任卻把她安排和一群成績和紀律都不好的男孩同一組里。剛開始她還能抵擋住,自己自主學習,可是慢慢地她就開始一起說廢話打鬧了。有的班主任干脆把班級的學困生放在同一個組里,讓他們自生自滅。
反思:
筆者為那位女生感到可惜,更為那些小組擔憂,他們會自暴自棄,而且不良的習氣會慢慢浸透整個班級。分組絕不是隨機的任意的,而是有著科學在里面。
對策:
筆者根據(jù)Robert Slavin1986年設計的STAD(小組成績分工法)和王坦的理論,首先劃分合作學習的異質(zhì)小組,根據(jù)學生的性別、學習成績、個性和學習風格組成一個異質(zhì)小組,把優(yōu)秀的學生分散到各個小組擔當組長,把學困生分散到每一個小組,這樣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yōu)化組合,小組人數(shù)要合理,一般以4-6人為宜。但是小組與小組之間盡量同質(zhì),組與組之間盡量成績相當,能夠保證高品質(zhì)的合作和公平競爭。然后教授新的學習內(nèi)容,小組合作學習之后進行個人測試并且計算提高的分數(shù),只有當他們的分數(shù)超過他們過去的平均分數(shù)時,才能算為小組做出貢獻,最后在公告欄上宣布分數(shù),并給予獲勝組獎勵。這樣的小組營造出了合作和競爭的氛圍,調(diào)動激發(fā)了每個小組成員參與的熱情,有了一個互動、快樂、高效的課堂。
美國學者波斯納曾對教師成長提出了一個明確的公式:教師成長=經(jīng)驗+反思(王國明,2013)。河北省語文骨干教師王國明說“在課堂教學改革的路上,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行走者,任重而道遠, 我們正在路上” 堅持行動的力量,利用網(wǎng)絡和書籍,讓思想遠行,讓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方式走得更遠一些
[1] 王國明. 做反思型教師[M]. 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2013.
[2] 王坦. 合作學習原理與策略[M]. 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1.
[3] 王坦. 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施[M]. 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 2003.
(作者單位:江蘇徐州市第三十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