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同義手段理論是一種成熟的語言學理論,但當前的中學語文教學對此的關注卻少之又少。事實上,對語文教學而言,同義手段理論具有多方面的教學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給文本解讀提供新的視角;給“疑難問題”的解決提供一種新的途徑和策略;拓展學生思維空間,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和能力。
關鍵詞:同義手段理論;教學價值;文本解讀
同義手段理論在我國發(fā)軔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至90年代中葉,以王希杰先生《修辭學通論》(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的出版為標志,已完全成熟。但是,由于諸多原因,教育界尤其是中小學語文教育界,對同義手段理論知之甚少,而把該理論與中學語文教學結合起來進行探索與實踐,則少之又少。
一直以來,我們都熱衷于國外先進的理論,諸如多元智能理論、建構主義理論、接受美學理論等等,不一而足。當然,國外的理論的確值得學習、借鑒,值得應用到我們的語文教學實踐中。但是,我們國內(nèi)已經(jīng)具有了如此成熟而卓越的語言學理論,我們?yōu)楹螀s置若罔聞?為何就不能拿來指導我們的語文教學?基于這樣的考慮,筆者在攻讀教育碩士時,就以“同義手段理論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為題,進行了相應的探索和實踐。這里,筆者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粗略談談同義手段理論的教學價值。
一、新視角:給文本解讀提供新的視角
解讀文本是語文教學活動的基礎。文本解讀能力弱,無疑會使教學效果受到影響。正是為了提高廣大教師的文本解讀能力,教材的編寫者才會編寫《教師教學用書》,希望借此提高一線教師的文本解讀能力,進而提高教學效果。但由于種種原因,我們解讀文本的視野仍然不夠開闊,甚至還比較陳舊。比如說,對散文的解讀,我們至今還停留在“形散而神不散”的觀念上。
“形散而神不散”,實際上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看表面,不看實質(zhì)。它只是表面上抓住了“散”與“不散”的關系,但它未能解決根本的問題,即同樣是“散”,為何是這般“散”,而不是那般“散”?換言之,在主題思想、情感色彩不變的前提下,作者為何要用這個材料,而不用那個材料?同義手段理論恰恰能夠有效解決何以“形散而神不散”的問題。下面我們以《荷塘月色》的解讀為例,做進一步的闡述。
解讀《荷塘月色》,我們繞不過去的問題就是作者為什么不寫成一首詩,而要寫成一篇散文,一篇抒情散文?要知道朱自清本身就是一個詩人,也是以寫詩著名的。作者為何要寫荷塘?而且要把荷塘寫得那么美?為什么要把荷塘上的葉、花、香、波痕等等寫得那么細致?描寫荷塘上的月光,多么和諧,中間卻突然加進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這是為什么?為什么又會忽然想起采蓮的事?而且還要引用梁元帝的《采蓮賦》?為何又要引用《西洲曲》里的句子?又為何“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這里涉及前提、話題、場景、自我、對象、視點等因素,也涉及顯與潛、零度與偏離等問題。下面我們僅從場景的角度來重新審視。
同義手段理論認為,對語言材料(或者話語)的選擇取決于場景的因素。也就是說,具體的場景制約著說寫者對話語的選擇。王希杰先生認為:“構成場景的主要因素是:時間、空間、交際雙方的關系、交際的方式和態(tài)度,等?!盵1]370
從時間上說,朱自清先生選擇的是夜晚,而且是滿月的夜晚。這樣的夜晚有什么特別的意味?請看:
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不理。
可見,如此夜晚的場景,可以讓作者充分享受到人生的自由。白天的場景,言行舉止就要受到約束、打壓,身不由己,甚至卑躬屈膝。所以作者說“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從空間上說,作者選擇了荷塘。為什么要選擇荷塘?難道就沒有別的場景,非它莫屬?當然不是。之所以要選擇荷塘,一是“日日走過”,既熟悉又陌生。白天腳步匆匆,無暇顧及,它的廬山真面目到底如何?二是“滿月的光里”的荷塘“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心中滿滿的期待與探求。請看: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果然,“滿月的光里”的荷塘,對作者來說,就是“另一世界”。這“另一世界”對作者來說又意味著什么?當然是無拘無束的自由,發(fā)自內(nèi)心的自由,心理上的自由。這完全符合作為知識分子的朱自清先生對文化品格的追求。因此,作者對荷塘情有獨鐘也就不足為奇了。[2]62~63
從交際的方式和態(tài)度看,作者說:“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苯裢?,作者充分享受到“獨處的妙處”。于是,他便以一種近乎自言自語的方式,一種毫無約束的方式,一種自由釋放的方式,抒發(fā)內(nèi)心的感受。
鐘愛荷塘,自然是因為“荷香月色”。在作者對荷塘月色的描繪中,我們看到的絕不僅僅是美的畫面,我認為更是和諧的畫面。“田田”的荷葉,彼此相連,高低錯落,密密挨著。荷葉與荷花之間,相互映襯,相互依存。荷花之間,形態(tài)各異,錯落有致。微風送來縷縷清香,葉子也“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而“脈脈的流水”卻把葉子映襯得“更見風致”了。這樣的畫面,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美”的范疇。荷塘上的月光以及月影,作者明確告訴我們“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盡管這當中也有“峭楞楞如鬼一般”,但這只是和諧之中的一點不和諧的因素,它并不妨礙整體畫面的和諧。
再看作者想到的采蓮的事。從梁元帝的《采蓮賦》中我們看到的是多么和諧、自在、輕松、活潑的生動的畫面。男女之間情感真摯而熱烈,作者說“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注意“早已”兩字,足見作者對那種和諧的生活向往已久,也說明作者內(nèi)心壓抑已久。而《西洲曲》的句子,就更是含蓄而動人地描述了男女之間那種純真而和諧的情感。在這種“獨處”的場景之中,作者很有可能會邊走邊輕輕哼唱起這些古人的詩句。這是白天的世界里所無法做到的。
作者就是借助這些自然景象以及古代社會男女之間彼此和諧的生存狀態(tài),來表達內(nèi)心對和諧社會的渴望和追求。因為只有整個社會都變得和諧,個人才會有真正的自由,而當時的社會和家庭,在作者看來都是極端的不和諧。
二、新策略:給“疑難問題”的解決提供一種新的途徑和策略
語文教學中的“疑難問題”,從根本上說就是語言運用和語言理解的問題。如果是說和寫,則是語言編碼、信息輸出的問題,即如何運用語言(表達)才能達到最佳的表達效果的問題。如果是聽和讀,則是語言解碼、信息接收的問題,即怎樣才能準確理解和領悟說寫者所傳達的信息。語文教師所起的作用就是幫助學生充分感受語言的奇妙和魅力,從而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和運用能力。
就閱讀教學來說,學生之所以存在“疑難問題”,是因為聽讀者(學生)、話語以及語言環(huán)境三者之間存在著既矛盾對立又相互統(tǒng)一的關系。王希杰先生認為:“信息在解碼過程中的損耗也是不可避免的。于是話語本身所包含著的信息同聽讀者實際上接收到的信息之間也同樣永遠都存在著一個‘信息差。”[1]7
同義手段理論認為,人類的交際活動是在語言世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之間進行的。因而這四個世界對人類的交際活動就有著強大的制約作用。王希杰先生認為:“我們的認識方式和表達方式就時時受到語言的制約?!?[1]77“物理世界影響和制約著我們的認識活動和表達活動?!盵1]81“文化世界也是制約著正確解碼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沒有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正確的解碼幾乎是根本不可能的?!盵1]110“在交際活動中,交際雙方的心理因素是制約著決定著交際活動的方式和效果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盵1]147
正因為這些因素導致了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信息差”,出現(xiàn)了“疑難問題”,因此,語文教師所能做的就是幫助學生盡量降低這個“信息差”。其中,最根本的一點,就是提高學生的語言修養(yǎng)。下面以《前方》的教學為例加以闡釋。
蘇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中的課文《前方》,要求學生與文本對話,意在養(yǎng)成學生邊讀書邊批注的閱讀習慣。在筆者的教學中,學生在批注時提出了不少問題。如:
前方,對我們意味著什么?
人為什么會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
家的含義又是什么?
“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這是為什么?
人類為什么喜歡流浪?
為什么說人生實質(zhì)上是一場苦旅?既然是苦旅,為什么還要選擇離家?為什么說我們都是苦旅者?人為什么會無法還家?為什么“不能從心靈深處抹去他無家可歸的感覺”?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為什么會從一張照片中想到無家可歸?
對于這些問題,筆者在教學中幾乎不作解釋,也并沒有采用慣常的小組討論方式,而是挑選了梁實秋的《旅行》和羅蘭的《入世與幽隱》兩篇文章讓學生閱讀,要求學生認真讀完這兩篇文章后再來回答批注課文時所提出的問題。很奇怪,這些問題學生幾乎不費什么力氣就很好地解決了。就連平日里不怎么發(fā)言的學生,也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從學生的神情看,他們似乎獲得了很大的滿足。
同義手段理論認為,話語的意義有顯性和潛性之分,而這種顯和潛又受到語言環(huán)境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并且能夠相互轉(zhuǎn)化。換言之,在這個語言環(huán)境里話語的意義是潛性的,在另一個語言環(huán)境里就有可能是顯性的。這就是由潛性到顯性的轉(zhuǎn)化,也有可能相反。因此,要幫助學生理解話語的潛性意義,就可以讓學生在不同的文本中找到話語的顯性意義。比如,為什么“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梁實秋的《旅行》中說:“旅行時一種逃避,——逃避人間的丑惡。”“大概只有在曠野里我們才容易感覺到人與人是屬于一門一類的動物,平常我們太注意人與人的差別了?!绷_蘭的《入世與幽隱》說:“能滿足這份遁世之念的,大概還是旅行。我常覺得旅行就是在擺脫日?,崉盏臓拷O,就是最好的方法在找到自己,面對自己。”如此,通過不同文本之間的相互參照,學生不但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也擴展了視野,提高了對生活的認識。
三、新思維:拓展學生思維空間,提升思維品質(zhì)和能力
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和能力,增進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加深對人性、人生以及生命的感悟,進而產(chǎn)生新的智慧,提升思想境界,應該是語文教學的題中應有之義,是語文教學不可回避也無法回避的課題。同義手段理論在這方面也具有它獨特的優(yōu)勢。
同義手段理論認為,話語同物理世界要保持一致性,是交際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一個基本的保證。王希杰先生認為:“話語同物理世界保持一致性關系是修辭學的一條最基本的原則?!盵1]84話語同物理世界保持一致性,就要求話語所提供的信息是真實的、準確的、可靠的,而不是虛假的、模糊的。
可是,在實際的言語交往過程中,并不是所有的話語都是真實的、準確的、可靠的。比如《林黛玉進賈府》中王熙鳳對林黛玉說:“妹妹幾歲了?可也上過學?現(xiàn)吃什么藥?在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訴我;丫頭老婆們不好了,也只管告訴我。”王熙鳳的話,是真實的嗎?是她內(nèi)心真情實感的表達嗎?是值得信賴的嗎?當然不是。[2]39這就需要我們具有批判思維。所謂批判思維,就是要對話語進行分析、判斷。而這種分析、判斷的思維品質(zhì)恰恰又是學生最為欠缺的。利用同義手段理論就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分析、判斷思維的發(fā)展。
同義手段理論認為,交際活動歸根結底是一種社會心理行為。因此,對話語真實性、準確性、可靠性的有意識的偏離,就是某種心理企圖的體現(xiàn)。
首先,從話語本身來說,王熙鳳的話,信息量過大。修辭學叫“變息格”。[1]89對林黛玉這個初來乍到的人,連珠炮似的提了三個問題,還沒等人家回答,緊接著又一口氣提出三點要求,很明顯,她就是不想讓你回答,也不想讓你接受?;蛘哒f,王熙鳳的心理企圖壓根兒就不在林黛玉能否回答能否接受上。她真正的企圖就是為了顯示她在賈府當中的地位和權勢,一來拉攏林黛玉,二來警告那些下人不可胡作非為,言語之中顯示出咄咄逼人的氣勢。可見,這種有意提供大量信息的話語,是不真誠的、不可靠的,也是不準確的。
其次,言語交際活動都是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進行的。因此,不論是說寫者還是聽讀者,都得關注這個語言環(huán)境。林黛玉進賈府,語言環(huán)境中最關鍵的要素就是賈母。王熙鳳也正是當著賈母的面才表現(xiàn)出如此這般的熱情。從林黛玉的角度說,你既不是人家主動邀請的客人,你的地位身份學識等等也都沒有值得人家敬仰之處,初來乍到,人家就對你這么熱情,憑什么?當然就是因為你的背后有賈母。林黛玉也正是明白了這一點,才對王熙鳳的話不置可否,不予理睬,沒有作出任何反應。否則,就會被人家表面的熱情所欺騙。所以,對語言環(huán)境中核心要素的分析和判斷,就顯得尤為重要。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就得引導學生對話語真實性以及語言環(huán)境進行分析和判斷。這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和能力,使學生的思維趨向精細化、條理化、深刻化(這是批判思維必須具備的品質(zhì));同時也能加深學生對人性的認識,從而提升言語智慧、生命智慧。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同義手段理論在語文教學的價值還是一個有待開發(fā)的課題,這里所談的僅僅是筆者的粗淺體會。
參考文獻:
[1]王希杰.修辭學通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2]莊平悌.同義手段理論與語文閱讀教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13.
(責任編輯:方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