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黑格爾的辯證法是主體實現自身的過程,而羅爾斯的正義原則體現了黑格爾的辯證法。不以傳統(tǒng)社會契約論中的“自然狀態(tài)”而以“原始狀態(tài)”為起點,理性演繹正義原則既是辯證法在社會理論領域的運用,也是羅爾斯的正義原則的生命力所在。
關鍵詞:辯證法;原初狀態(tài);正義原則
一、辯證法
黑格爾的辯證法認為,主體在成長過程的起步階段,它是抽象的潛在,僅僅有實現自己的決心(合),但主體實現自己是不能單靠自己的,主體是借助客體(分),并”揚棄”客體最終成為現實的、具體的(合)。所以,主體是自為的,客體是自在的,主體借助客體稱為主體的對象化、外化,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矛盾也因此出現。但主體對于客體畢竟是優(yōu)先的,主體必將解決矛盾“揚棄”客體而實現自身。
黑格爾的辯證法是絕對精神的辯證法,馬克思繼承并發(fā)展了它,把人自身和社會現實而非精神視為主體,創(chuàng)立了社會運動的辯證法。其中,生產力是主體,生產關系(私有制)是客體。而就作為主體的個人而言,自主的勞動是主體,勞動產品是客體。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由于生產力的發(fā)展、社會分工的普遍化,勞動者、生產資料、勞動產品發(fā)生分離,這就是“異化勞動”。異化勞動本身是一個中性的實踐概念,它是實踐唯物主義的根基,但其結果是人的異化,因為主體被物化,客體奴役主體。“勞動的現實化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對象化表現為對象的喪失和被對象奴役,占有表現為異化、外化。”
二、原初狀態(tài):正義原則的起點
羅爾斯指出,《正義論》所關注的“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即一個社會的制度在分配“社會基本善”(包括:基本自由體系、財富和收入、職務和地位)是好還是不好、甚至很壞?鑒于這樣的認識,羅爾斯完全有理由把正義視為作為主體的正義、自由的實現過程。
“按照契約論的觀點,自律的概念和客觀性是和諧一致的:在自由和理性之間不存在矛盾?!?“最初狀態(tài)觀念是整個理論的核心,其他的基本概念都是由它規(guī)定的?!?所以,社會契約的原初狀態(tài)就是羅爾斯構造正義原則的起點。
羅爾斯對“無知之幕”的設計是對家庭狀態(tài)的理性描述。
(1)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自由的,而不是家長獨裁的或者等級的。
(2)家庭成員互助合作而不是競爭。
(3)整個家庭追求物質利益并實現利益共享;在物質利益上,家庭成員之間沒有因天賦、偶然的運氣而出現“應得”和“不應得”;但在榮譽上,會出現“應得”和“不應得”;家庭里,尊老愛幼,既在物質上也在精神上。
(4)家庭的物質利益處在“適度匱乏”而不是豐衣足食的狀態(tài)(這里隱含的意思是:否則就沒有進入社會的必要了);家庭成員“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家庭生活是計劃的而不是“鋪張浪費”的;家庭會有儲藏室,以防風險的襲擊。
(5)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家庭的首要期望是平安保險而不是行險徼幸(最大最小化規(guī)則);風險(主要是自然方面的)不是單個家庭成員的而是整個家庭的風險,所以,在家庭事務和遇到實際問題的時候,由成員共同商討并眾志成城。
(6)家庭成員之間促膝談心,彼此熟悉,知己知彼。
(7)每個家庭甚至每個家庭成員可能有或者沒有宗教信仰(圖騰)。
(8)一個家庭不會刻意關心別的家庭的事務,甚至保持一定程度的“冷漠”,并希望也相信別的家庭也是如此。
(9)家庭盡最大努力保證每個家庭成員的天賦能力和抱負的實現(這個抱負暫時不帶社會性)。
三、正義原則中的辯證法
第一個原則:每一個人對最廣泛的、平等的基本自由體系都擁有平等的權利,而這種最廣泛的、平等的基本自由體系同所有人的相似自由體系是相容的。
第二個原則: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應這樣加以安排,以使它們:(1)適合于最不利者的最大利益,并與正義的儲蓄原則相一致;(2)在公平的機會平等的條件下,使所有的職務和地位向所有的人開放。
優(yōu)先原則:第一個原則(自由原則)優(yōu)先于第二個原則(差別原則),稱為自由的優(yōu)先性;以上(2)優(yōu)先于(1),稱為正義對效率和福利的優(yōu)先性,或者正當對善的優(yōu)先性。
以上原則中,“基本自由體系”系指重要的自由領域;“相似”意指“別人的權利就是你自由的邊界”;差別原則不是指對一些具體人講差別,而是最大最小原則的改革方案。
按照辯證法,在正義原則中,自由原則是(關于)主體的原則,差別原則是(關于)客體的原則。羅爾斯正義原則就是作為主體的人、人們、自由通過客體并”揚棄”客體的實現過程和條件。首先,我們是自由的,這是不能妥協(xié)的(自由原則);其次,我們要借助作為客體的社會和經濟(俗稱“身外之物”)來實現自由;如果因為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分配威脅到自由,我們就必須把這種不平等糾正過來,使其平等進而有利于自由的實現(差別原則)。這里實際上假設了社會和經濟的平等分配是保證自由實現的條件,羅爾斯是這樣的,馬克思也是如此。那又如何保證社會和經濟的平等分配呢?羅爾斯認為:只要“在公平的機會平等的條件下,使所有的職務和地位(社會)向所有的人開放”,既可以保證收入(經濟)在一定程度上是平等分配的,也保證了公民參與政治事務的積極性(否則就是冷漠和抱怨)。于是,社會和經濟的分配都是平等的。
顯然,在正義原則中,第一,自由是主體,是目的,是人自身;平等是指作為客體的社會和經濟對所有人的平等分配;第二,根據辯證法中的主體在價值上優(yōu)先于客體,自由原則當然優(yōu)先于差別原則;而根據社會的平等可以保證經濟的平等,而社會和經濟的平等是自由的基礎,(2)當然優(yōu)先于(1)。關于優(yōu)先原則,“這實際上意味著,社會基本結構要以在先的原則所要求的平等的自由的方式,來安排財富和權力的不平等?!?/p>
兩個原則就是解決社會狀態(tài)中平等和自由之間的矛盾的方案,解決矛盾的過程就是社會正義、自由的實現過程。這個過程是一個辯證的圈:自為但抽象的家庭正義(合)——外化為社會經濟客體(分)——主體從客體回到自身,使分化的倫理再次走向統(tǒng)一的社會正義(合)。
注釋:
[1]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43頁.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7頁.
[2]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3頁.
[3]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519頁.
[4]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519頁.
[5]姚大志著《羅爾斯》,長春出版社,2011年版,第24頁;See 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pp.302-303.
[6]參見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242頁.
作者簡介:毛艷青(1982— ),女,廣西陽朔人,社會工作碩士,重慶師范大學圖書館工作,研究方向: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