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瀅
摘 要:《詩經(jīng)》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高職大學語文中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本文通過探討激趣法在《詩經(jīng)》教學中的具體運用,從而使《詩經(jīng)》教學寓教于樂,增強學生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
關鍵詞:高職大學語文;《詩經(jīng)》;激趣法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為治國理念的重要來源,多次強調(diào)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影響和重要意義,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nèi)涵。林語堂在《吾土吾民》中說:“應該把詩歌稱作中國人的宗教,我?guī)缀跽J為,假如沒有詩歌——生活習慣的詩和可見于文字的詩——中國人就無法生存至今?!贝嗽掚m然有些夸張,但也可以反映出詩在我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作為五經(jīng)之首、文學之源的《詩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是我國古典文學的瑰寶,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之作。大教育家孔子曾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又曰:“溫柔敦厚,詩教也”,還曰:“不學詩,無以言”,他認為《詩經(jīng)》讀完后有凈化人心靈的作用,是教化育人的最佳工具,因此常常用來教育自己的弟子。
鑒于《詩經(jīng)》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特殊地位,高職大學語文課堂上切不可少了她的身影。我們的學生在中學語文階段已學習過《蒹葭》《氓》等篇目,到了大學階段,在中學的基礎上,要更深入地引導學生了解《詩經(jīng)》的文化信息和藝術價值。
學生們雖能對《詩經(jīng)》中的一些名句娓娓道來,但問起對《詩經(jīng)》的喜愛,卻鮮有人回應,讀過書籍的更是沒有,他們普遍反映看不懂,或是沒有小說來得有趣。興趣的缺乏必然會造成對文本閱讀的抗拒。因此在大學語文教學中,要從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入手,在教學中融入學生感興趣的元素,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從“要我學”向“我要學”轉(zhuǎn)變,從而引導他們?nèi)フ_閱讀文本,養(yǎng)成勤閱讀的習慣。
一、激趣法理論依據(jù)
1.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激趣法可以打破原先的《詩經(jīng)》教學“滿堂灌”模式,使課堂更加豐富多彩,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主完成對詩歌文本的構建,學生可以在樂中學,教師可以在樂中教。布魯納(J.S.Bruner)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應該作出更多的努力使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興趣,主動地參加到學習中去、并且從個人方面體驗到有能力來對待他的外部世界?!弊釉唬骸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的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取得好的學習效果的竅門,那就是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熱愛。同樣的學習環(huán)境下學生會有不同的學習效果的內(nèi)在原因,就是學習者的態(tài)度各不一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興趣的指引下,樂學者的學習效果自然更好。
2.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認為學習過程對于學習者來說是一個愉快的過程,在教學中不應把懲罰、強迫和種種要求或約束作為促進學生學習的方法。高職學生厭學情緒比較重,就是在以往應試教育的高壓下形成的。因此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使原先枯燥、乏味、壓抑的課堂氣氛變得和諧、融洽、精彩,從多方面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激趣法在《詩經(jīng)》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詩經(jīng)》的興趣,并愛上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呢?根據(jù)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本人的教學實踐來談激趣法的具體運用。
1. 利用歌曲激趣
《詩經(jīng)》最初就是用來唱的,《漢書·食貨志》中有記載:“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于路以采詩,獻于太師,比其音律以聞天下,故曰王者不窺牖戶而知天下?!?《墨子·公孟》中說:“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薄妒酚洝た鬃邮兰摇分幸矊懙剑骸叭傥迤鬃咏韵腋柚??!笨梢哉f,《詩經(jīng)》就是一部歌曲總集,特別是其中比重最大的國風,不管是歌“征夫之苦”“勞人之怨”,還是頌“親朋契闊”“男女哀樂”,都是音樂與文學相結合的產(chǎn)物,最能代表當時的大眾文化。很多高職學生對古文往往有種抵觸感,尤其是遇到詩經(jīng)中的難字詞,更是阻礙了他們的閱讀,不管是否能理解文章,看了一句就沒有往下讀的興趣。為了改變這種狀態(tài),我們可以利用他們對音樂的喜愛,在詩經(jīng)教學中還詩成歌,引導他們學習《詩經(jīng)》。
首先,我們可以利用歌曲來激發(fā)學生誦讀詩歌文本的興趣。如在《蒹葭》教學中,我們可以引用由瓊瑤改編,鄧麗君演唱的《在水一方》,這首歌曲原本就是瓊瑤根據(jù)《蒹葭》而作,她將詩詞翻譯成白話,給人一種清新活潑感,而且通俗易懂,學生可以借助歌曲來理解原詩的意思。同時我們也可以結合時下流行的“新雅樂”,如致力于中華禮樂文化與中國古典音樂的研究與探索的中國古典音樂演唱家哈輝,就演唱了很多首《詩經(jīng)》中的作品,如《關雎》《子衿》等,她那獨特的“吟弦腔”,實現(xiàn)了古代音樂美學與現(xiàn)代音樂美學視野的巧妙轉(zhuǎn)換與承接,很容易把人帶進詞作所描寫的意境中,有助于學生的誦讀。
其次,我們可以利用歌曲來激發(fā)學生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興趣?!对娊?jīng)》中很多內(nèi)容是反映當時的風土人情的,尤其是其中的國風,就好比一部流行歌曲集。借助當下的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流行歌曲與詩歌進行類比,更能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如在賞析詩經(jīng)中的愛情詩時,我們可以用庾澄慶的《情非得已》類比《鄭風·野有蔓草》,歌詞中的“難以忘記初次見你,一雙迷人的眼睛”不正是詩詞中“邂逅相遇,適我愿兮”的寫照嗎?用《加倍》類比《褰裳》,歌詞中的“愛我要加倍,又不是沒人追”與詩詞中的“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同樣遙相呼應。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氓》中女子的心境,我們可以借用黃麗玲的《等你》,如詩中的“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與歌曲中的“用盡一身的力氣/守護一生的約定/只有你滿臉的嫌棄/再等也沒有半滴溫柔殘余”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表現(xiàn)了女子的努力卻換來男人的“始亂終棄”。
流行歌曲與詩經(jīng)教學有效融合后,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把握和理解詩歌的情感基調(diào),同時也提高了他們對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興趣。
2. 利用影視作品激趣
在當今這個各種信息資源豐富的時代,能靜下心來好好讀一本經(jīng)典名著的人越來越少,我們的生活被網(wǎng)絡、電視、手機等充斥,尤其對于高職學生來說,這些都比書籍要親切生動。學生們由于知識閱歷有限,且理性思維也相對薄弱,所以喜歡憑直覺去理解生活,當下一些熱播劇也更容易引起他們的共鳴。而且他們這個年紀好奇心強,對一些不懂的喜歡探究,特別是對于喜歡的電視劇或電影中一些不懂的地方,他們愿意主動去查閱相關資料去弄明白。學生通過探究,積累了相關的知識經(jīng)驗,加深了對某些作品的理解。因此,利用利用各類熱播劇中的《詩經(jīng)》元素來促進教學,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的方法。
如之前熱播的《羋月傳》就引用了大量的《詩經(jīng)》篇目,《詩經(jīng)》成了劇中最亮眼的文學元素。教學中,我剪輯了劇中黃歇辯論的片段,讓學生回顧《詩經(jīng)》的體制,比起之前單純地講授什么是“風、雅、頌”,學生的興趣要大得多;引用黃歇向羋月表白時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片段,讓學生通過了解詩歌來體會主人公所想表達的情愫;引用兩人私定終身時的“生死契闊,與子成說”片段,讓學生探究這句話的出處及詩歌內(nèi)涵;引用兩人私奔時的片段,探究他們?nèi)绾卫谩对娊?jīng)·黃鳥》中的“交交黃鳥,止于棘”來暗通信息。《羋月傳》中不光光羋月和黃歇擅用《詩經(jīng)》,還有很多片段,如楚國公主春心萌動時的“既見君子,云胡不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yōu)哉游哉,輾轉(zhuǎn)反側(cè)”,以及秦王大婚時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等等,都引用了《詩經(jīng)》,這些片段都可以借用過來成為我們教學的素材。
利用影視劇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前提是要求教師先了解這這影視劇作品,在制定教學計劃時,一方面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所在,另一方面要善于掌握影視劇的相關資料,做到知己知彼。
3. 利用幽默激趣
好比演員要演好戲得講究舞臺藝術一樣,教師要上好課也得講究課堂藝術,而課堂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就是教師的語言藝術。語文教師語言藝術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課堂效果的好壞。有些老師對著講義照本宣科,學生聽著枯燥乏味,自然對所學內(nèi)容也提不起興趣。
幽默就好比潤滑劑,使課堂環(huán)境變得輕松、和諧,可以使學生覺得枯燥的詩歌學習也能變成一種精神享受。如在賞析《鄭風·子衿》時,我利用了《犀利仁師》中劉詩詩歪解詩歌的視頻片段,學生在觀看劇中人物歪解詩歌意思時一邊開懷大笑,一邊也在思考這首詩到底該如何解讀,到學生發(fā)言時,他們也能給出很多種不同的答案,課堂氣氛也異常活躍。在賞析《鄭風·溱洧》時,學生才看了開頭的“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便紛紛表示看不懂,加上這首詩歌中難字詞和文言句式比較多,學生閱讀理解受阻,自然興趣也就減半,我在引導時只抓住了 “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這一句進行解讀,當我創(chuàng)設了一對處于愛情朦朧期的男女如何相處的情境時,青春期的學生們的積極性馬上調(diào)動起來了,他們開始大膽表達,在我的引導中,有的學生將“女曰觀乎?”解讀成現(xiàn)代流行語“約嗎?”,頓時全班哄堂大笑,對于“士曰既且”,他們字面上解讀不出來,便從常理上猜測男方必然會答應跟女孩子的邀約,這時我提示說“這個男的就是一個木頭人”,學生便漸漸明白了此句既不是答應,也不是拒絕,原來是“我已經(jīng)去過了”的意思。我又引導:“當男方這樣說后,一般女孩子會是什么反應呢?”學生紛紛發(fā)表自己對“且往觀乎”的解讀,基本都能猜測出女方“再去看看吧”的堅持。通過這個情境的幽默互動,學生明白了這首詩中女方大膽邀約的勇氣,在全詩的把握上也更加容易。
我還借鑒了相聲大師姜昆將《詩經(jīng)》語言翻譯成大白話時的幽默,如,“關關雎鳩”即為“河邊有倆鳥兒”,“碩鼠”即為“大胖耗子”等幽默語言,這些都拉近了學生與《詩經(jīng)》的距離,使他們覺得原來《詩經(jīng)》里的語言也可以這么有趣。
除了以上幾種方法外,還有很多方法可以用來激趣。比如,可以要求學生根據(jù)某首詩歌描寫的內(nèi)容改編成課本劇,并在課內(nèi)進行表演;也可以要求學生任選一首詩歌,以個人或組合的形式進行誦讀表演,他們自行尋找喜歡的某處校園場景,利用手機將誦讀拍成視頻,教師在課內(nèi)進行展播;還可以利用某些主題爭議比較大的詩歌為題材開展課堂辯論賽,學生在查閱相關資料的過程中,自然地完成對詩歌的解讀。這些課內(nèi)外活動的開展,都是以語文能力訓練為核心的,將詩歌的學習變得立體化,使單一的詩歌教學步入更廣闊的語文空間,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極大地被激發(fā)。
三、結語
以“趣”來激發(fā)學生對《詩經(jīng)》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這個方法是靈活多變的,需要教師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特點進行選擇。教師要在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動中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充分激發(fā)他們學習的欲望和興趣,才能使他們真正讀懂《詩經(jīng)》,愛上《詩經(jīng)》。
參考文獻:
[1] 孫婷婷,嚴 明.流行歌曲在中學《詩經(jīng)》教學中的活用[J].現(xiàn)代基礎教育研究, 2014, (2).
[2] 秦巧麗.漫談激趣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J] . 課外語文(教研版),2013,(1).
[3] 鐘 堅.語文課堂教學激趣法[J]. 課程教育研究, 2012, (23).
[4] 周 純.《詩經(jīng)》對流行歌曲歌詞創(chuàng)作的影響研究[J].無錫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0, 10(5).
(作者單位:湖南化工職業(yè)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