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源
(河南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電影《永生羊》中民族符號的生產(chǎn)與消費
——以薩爾巴斯為例
張景源
(河南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摘 要】《永生羊》作為民族題材的電影,以獨特的視角和敘事表達出了一種超越民族階級的生存哲學和精神內(nèi)涵。本文從電影符號的角度出發(fā),探討薩爾巴斯在整部作品中的表意與抒情,通過民族元素的應用探討民族電影中視聽符號的生產(chǎn)與消費。
【關(guān)鍵詞】符號;圖騰;生存哲學;民族電影
電影《永生羊》展現(xiàn)了新疆天山深處的草原游牧民族以神羊喬盤為圖騰的生存信仰和精神狀態(tài),傳遞了一種草原民族的生存哲學,以特定的時空將創(chuàng)作著力于對草原生態(tài)的展現(xiàn)和牧民生存精神的表達,超越了草原本身的游牧生活,留下了游牧民族不斷生存和繁衍的圖騰精神。
羊作為影片文本中的特殊符號和圖騰,其代表的不僅是自然環(huán)境中的一個物種與生命,更傳遞出了生命循環(huán)往復的自然法則和普世精神。影片的開端,在一片雪域荒原的畫壁上,展示的是男人將羊獻給女人的故事。由畫壁引出的羊、男人和女人為影片奠定了基調(diào)和內(nèi)容,在哈力第三人稱的敘述中,故事的脈絡(luò)被交代出來:薩爾巴斯沒有被羊神喬盤所庇護,卻與烏庫芭拉這一女性形象形成某種關(guān)聯(lián),對于生命的循環(huán)往復起到了表征作用。
烏庫芭拉是草原大戶的千金,她不愿接受娘家人的婚嫁安排,在與前來迎親的阿勒泰一見鐘情后決定私奔;另一邊則是沉默寡言卻老實沉穩(wěn)的叔叔凱斯泰爾對烏庫芭拉的一往情深。在兩人私奔的過程中,凱斯泰爾追上了他們并最終放走二人,在凱斯泰爾縱馬揚鞭黯然離去后,薩爾巴斯象征性的死去預示著凱斯泰爾難于言表的苦澀,也映射出烏庫芭拉的曲折人生。由此,薩爾巴斯的死亡開始以輪回的方式展現(xiàn)出生命的分離和相聚,并將以新的形式誕生表征生命的延續(xù)。再度重逢的凱斯泰爾與烏庫芭拉走到了一起,然而面對烏庫芭拉的是選擇改嫁就要接受離開骨肉的痛苦。母駱駝尋找小駱駝的行徑以及雪域荒原上薩爾巴斯的新生,促使烏庫芭拉最終選擇離開凱斯泰爾將責任奉獻給家庭,一如烏庫芭拉抱著雪災下新生的薩爾巴斯尋找母親的養(yǎng)育。面對愛情時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與自由,面對家庭的罹難承擔起自己身上的責任,正是這樣的精神使得草原的生命世世代代得以延續(xù),生命也以薩爾巴斯的死亡與重生循環(huán)往復。
羊在電影文本中,不僅是民族圖騰和生存哲學的表征,更是聯(lián)系文本中人物和故事的特殊紐帶。神羊喬盤作為游牧民族哈薩克族的圖騰,以一種悖論的方式表達了“你死不為罪過,我生不為挨餓”的精神內(nèi)核。在同羊的交互中,奪取羊的生命獲得了生存的保證,出于對羊的尊重,人們以儀式的方式表現(xiàn)出對生命的敬畏,借此來減輕內(nèi)心的罪惡感。以祭祀薩爾巴斯方式展現(xiàn)出羊的能指,而將民族生存的法則和哲學融入薩爾巴斯則是羊的所指。
影片中,阿拜的詩、庫布孜琴的使用、剪辮子的儀式、賽馬等場景是傳統(tǒng)元素之于影片表達的“生產(chǎn)性”策略,并作為“消費性”的視覺元素對草原文化進行了完整的再現(xiàn)。影片的主題曲《愛的凝望》渲染了凱斯泰爾和烏庫芭拉在分離時無法言說的情感,民族樂曲的悠遠情緒在這里得以表現(xiàn)。從歷史的維度來看,阿拜對于哈薩克民族文化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阿拜所代表的民族文化不僅是我們了解少數(shù)民族的一面窗口,也有利于我們對新疆地區(qū)民族文化的解讀。電影中的花騎之所以受到歡迎和喜愛,重要的原因在于其熟背阿拜的詩歌?;T作為重要的文化元素,受到了阿拜深刻的影響,在奶奶莎拉的自述中,爺爺也因為熟背阿拜的詩歌被作為彼時的一名花騎歌手深受牧民愛戴。
電影中庫布孜琴的二度使用,是一種有利于引導觀看者了解民族文化的消費形式。在表現(xiàn)烏庫芭拉不愿嫁給母親的娘家人時,影片第一次出現(xiàn)了庫布牧琴的琴聲,烏庫芭拉演奏的《葉爾丹》傳遞了一個神話:一名琴師用庫布孜琴告訴國王王子在打獵時遇難的故事,之后人們常借此曲表達難以述說的心情。在之后的故事中,烏庫芭拉改嫁凱斯泰爾,同莎拉、哈力三人一同生活。烏庫芭拉日夜承受拋棄骨肉的痛苦,最終向莎拉吐露真心想要回到孩子的身邊。庫布孜琴的再度出現(xiàn)消解了烏庫芭拉內(nèi)心的憂愁,卻將故事再度引向了分離的道路。同庫布牧琴同樣作為生產(chǎn)與消費元素的剪辮子儀式、巖壁上羊的圖騰、烏庫芭拉與凱斯泰爾賽馬等場景對故事的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并且更加多元地展現(xiàn)了少數(shù)民族的地域風光和歷史文化。
參考文獻:
[1]鄒贊.“羊”的邊緣書寫與民族風情敘事——讀解電影《永生羊》[J].視聽,2012(8).
[2]戴錦華.電影理論與批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彭琨.哈薩克民族的生命之歌——電影“《永生羊》與民族題材電影研討會”綜述[J].當代電影,2012(8).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8-0108-01
作者簡介:
張景源(1991-),男,漢族,河南鄭州人,藝術(shù)學碩士,單位: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方向: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