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 倪芬 張瑞
摘 要:本文引用實例主要介紹了注射模的結構設計,注射模結構設計主要包括:分型面的選擇,模具型腔數(shù)目的確定及型腔的排列,澆注系統(tǒng)設計,型芯型腔結構的確定,推件方式,側抽芯機構設計,模具結構零件設計等內容。
關鍵詞:注射模
1 分型面的選擇
根據(jù)塑件制品分型面的設計與選擇原則,分型面應該設計在零件截面最大的部位,且不影響零件的外觀。若采用如圖1(a)所示的分型方法A-A水平分型,箭頭朝向代表動模的位置;由于塑件凹槽包緊力的存在,塑件可能留在定模,為了使塑件脫模,必須設計定模退出機構,使模具結構變得復雜,模具的設計成本也相應提高;若采用圖1(b)所示的分型方法,A-A水平分型塑件,塑件就包緊在動模型芯一側,因而留在動模側,這使模具的結構變得簡單,因而選擇該方法為模具設計的分型方案。
2 型腔數(shù)目的確定及型腔布局
(1)若采用一模一腔,由于此零件的外型尺寸很小,模架相對于這個模具顯得特別大,這樣就會造成設備資源的浪費,且不適合大批量生產。
(2)若采用一模多件,生產效率高,資源的利用率也高,這里選用的是一模八腔矩形分布,模具尺寸適中,適合大批量生產,這樣也有利于澆注系統(tǒng)的排列和模具的平衡。
3 澆注系統(tǒng)的設計
3.1 主流道的設計
根據(jù)參考文獻[1]查得XS-Z-60型注射機噴嘴的有關尺寸如下:
噴嘴半徑: =12mm;
噴嘴孔直徑: = 4mm;
根據(jù)模具主流道與噴嘴的關系: mm; mm
取主流道球面半徑:R=14mm;
取主流道的小端直徑:d= 4.5mm;
為了讓主流道凝料能順利地從澆口套中拔出,將主流道設計成圓錐形,其斜度為2~6°,經估算得主流道大端直徑D=12mm,同時為了使熔料順利進入分流道,在主流道出料端設計r =1~3mm的圓弧過渡,取r =2mm。取主流道長度L=55mm。
3.2 分流道的設計
分流道的形狀及尺寸與塑件的體積、壁厚、形狀的復雜程度以及注射速率等因素有關。
該塑件的體積比較小,形狀也不復雜,本設計采用U型斷面分流道,切削加工在動模上,加工易實現(xiàn),且比表面積不大,熱量損失和阻力損失不太大,查相關經驗表格得U型分流道截面半徑R=3mm,h=3.75mm,長度L=35m
3.3 澆口的設計
1.若采用點澆口從塑件頂端進料,能保證塑件的質量很好,但模具結構復雜了,需采用三板兩開式模具結構才能實現(xiàn)點澆口。
2.若采用平衡式側澆口(見圖3-4),只需兩開式模具結構就能實現(xiàn)開合模,而且所得到的型腔零件加工簡單,且澆口容易去除,不影響制品的使用性能和外觀質量,容易保證每個型腔內塑件尺寸,因此本設計采用平衡式側澆口。
4 型芯、型腔結構的確定
型芯、型腔可采用整體式或組合式結構。
整體式型腔是直接在型腔板上加工,有較高的剛度和強度。但零件尺寸較大時加工和熱處理都較困難。整體式型芯結構牢固,成型塑件質量好,但尺寸較大,消耗貴重模具鋼多,不便加工和熱處理。整體式結構適用于形狀簡單的中小型塑件。
組合式型腔是由許多拼塊鑲制而成,機械加工和熱處理比較容易,能滿足大型塑件的成型需要。組合式型芯可節(jié)省貴重模具鋼,便于機加工和熱處理,修理更換方便。同時也有利于型芯冷卻和排氣的實施。
由于該塑件尺寸較小,最大只有 13.5mm,且形狀簡單。若采用拼塊組合式型腔,比較麻煩,需要至少8塊拼塊組成。所以,型腔采用整體式結構。考慮加工和熱處理比較困難,型芯采用拼塊組合式結構。
5 結論
本文引用實例介紹了注射模的結構設計,主要分析了分型面的選擇、型腔數(shù)目的確定及型腔布局,澆注系統(tǒng)的設計以及型芯、型腔結構的確定。
參考文獻
[1] 屈華昌.塑料成型工藝與模具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李學鋒.模具設計與制造實訓教程[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4
[3] 廖月瑩,何冰強.塑料模具設計指導與資料匯編[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4] 周樺,王曉瀾,王江濤.模具工使用手冊[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5] 王好,田寶善,田雁晨.塑料注射模具技巧與實訓[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3
[6] 湛康燾.機械制圖(第三冊)[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2004
[7] 馮炳堯,韓泰東,蔣文森.模具設計與制造簡明手冊(第二版)[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8
[8] 彭建聲,吳成明.簡明模具工實用技術手冊[M].北京:機械而工業(yè)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