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夢婷
摘 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幼兒園教育要關注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整體性,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促進幼兒全面協調發(fā)展。幼兒時期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和塑造將對其以后的成長和學習有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生態(tài)小農莊;幼兒;學習習慣
大自然是活教材,我園每個班都有一塊屬于他們自己的生態(tài)小農莊,它向幼兒展示了具體、形象、生動的學習內容,為培養(yǎng)幼兒的探索和認知興趣,提高了他們的審美能力與情趣,為發(fā)展幼兒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提供了天然的素材。每一次活動拉近了幼兒與自然的距離,建立幼兒與自然的聯結,對于幼兒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發(fā)揮著積極作用。
一、激發(fā)興趣,引導幼兒主動學習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只有激發(fā)幼兒的參與興趣,才能夠引導幼兒養(yǎng)成主動學習的習慣。例如,幼兒發(fā)現教師正在為新種的種子蒙透明薄膜,感到非常新奇,紛紛詢問為什么要給種子“蓋被子”,在我的鼓勵下,他們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想法?;氐浇淌液?,我將事先準備好的視頻播放給幼兒看,幫助他們了解植物的種植知識:地膜看上去薄薄一層,但作用很大,不僅能夠保水、保土、保肥,而且可以防止雜草生長、防病防蟲,改進地面光熱條件,對于幼苗來說可以保護幼苗的根莖。
同時,在生態(tài)小農莊的參觀過程中,幼兒往往對生態(tài)狀態(tài)良好的植物關注較多。又如,小農莊里的蠶豆葉中豎起了可愛的小耳朵,小朋友在蠶豆葉間尋找著。我讓幼兒說說看到的蠶豆耳朵的形狀。幼兒用自己善于發(fā)現的眼睛,分享交流大自然給予的恩賜。隨即我便向幼兒解釋道:其實蠶豆耳朵只不過是蠶豆羽狀復葉最頂端的一片小葉發(fā)生了畸變,使得葉片的末端長在了一起,看似耳朵的形狀。一般只有在蠶豆開花的時候才會長出來,它會一直保持這種姿態(tài)直到生命盡頭。小小的耳朵,在蠶豆葉中非常不起眼,但經教師的啟發(fā)與引導,幼兒對新奇的植物、生長迅速的植物進行觀察、學習,并且對幼兒的疑問進行合理的解答,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各種感官,幫助幼兒更加清晰、完整地觀察和學習大自然,讓他們收獲更多的知識和快樂。
二、靈活應變,指導幼兒學會學習
幼兒在進行觀察和學習的時候,往往不能準確地把握事物的主要特性,因此教師在引導幼兒觀察學習的時候,要指導幼兒有目的、細致地觀察學習。例如,春天小農莊里的油菜花長得茂盛,當我?guī)е變荷⒉浇涍^的時候,一大片油菜花顏色金燦燦的,香氣隨風飄散,沁人心脾。遠遠望去,幼兒說像一大塊厚厚的黃色的地毯。在太陽的照射下,像金光耀眼的小星星;刮風的時候,像美麗的仙女姐姐在翩翩起舞。于是我又帶著幼兒走近觀察,幼兒采摘了一朵油菜花,我引導他們先觀察它的萼片,看看有幾只黃綠色的萼片在花瓣外面,再觀察花瓣,看看顏色是黃色,再數一數有幾片花瓣,把花瓣摘下后,出現了雄蕊,再數一數雄蕊的個數,看看雄蕊的顏色和形狀。幼兒仔細地觀察了手中的花,發(fā)現它有4片黃綠色的萼片,4片金黃色的花瓣,6個淡黃色的雄蕊,1個雌蕊。再把油菜花解剖開,發(fā)現萼片的葉脈上有花紋,雄蕊和雌蕊的是不一樣的。這樣引導幼兒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從外而內地進行有順序的觀察和學習,引導他們有條理地觀察事物。
有了對單一事物的細致觀察,還要幫助他們進行比較觀察。例如,大蒜、蔥、韭菜是我們小農莊里經常出現種植的,但也是幼兒容易混淆的幾種蔬菜。活動中,我讓幼兒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各抒己見,引導他們用語言表述對大蒜、蔥、韭菜的基本特征的認識,發(fā)現它們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最后得出了結論:大蒜葉子上面小下面大,又寬又扁;蔥的葉子圓圓的里面是空的;韭菜葉子從上到下都是一樣粗的,葉子是扁的、窄的。它們的相同之處是葉子都是綠的、尖尖的,它們的味道都有點辣辣的。這樣引導他們正確細致、完整認識事物,從而在比較中觀察,在比較中學習。
三、創(chuàng)造機會,鼓勵幼兒習慣學習
幼兒的學習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對幼兒的教育要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有了前期的觀察興趣和觀察方法,最后創(chuàng)造機會引導他們進行習慣性的學習。
例如,像自然角的每周觀察記錄一樣,我們?yōu)樾∞r莊制作了一份每周觀察記錄表,引導幼兒每周將自己觀察到的植物的變化畫出來,一周周持續(xù)完整地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幼兒既學習到了植物知識,也鍛煉了繪畫能力。幼兒通過對植物的變化發(fā)展進行系統(tǒng)性的觀察,并進行長期性的觀察記錄,從而形成習慣性的學習。我們也鼓勵家長多帶領幼兒深入到田間地頭或是小區(qū)花園中,對身邊的植物、事物進行觀察,講解大自然的知識,幫助幼兒獲得感性知識,這對于他們養(yǎng)成學習習慣有著重要的意義。
無論是杜威所說的“教育即生活”,還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強調了教育離不開生活。從書本上能吸收的知識是死的、間接的,而從大自然與社會中獲取的知識是活的。幼師及家長可以運用生態(tài)小農莊和大自然環(huán)境,幫助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幼兒的健康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翠萍.在“生態(tài)小農莊”活動中提高幼兒觀察能力[J].科學大眾,2012(11).
[2]田景正.基于生活哲學的幼兒園社會領域課程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