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芹
摘要:《青春咖啡館》是莫迪亞諾重要作品之一。本文在認知敘事學視角下對該作品進行解讀,以期為認知敘事學研究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認知敘事學;青春咖啡館;莫迪亞諾
中圖分類號:H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2-0002-01
20世紀90年代末文學敘事研究出現(xiàn)了認知轉(zhuǎn)向,研究重心更關注讀者的認知結(jié)構(gòu)和閱讀認知過程。與修辭敘事學強調(diào)研究敘事對讀者產(chǎn)生的閱讀效果不同,認知敘事學重點研究讀者理解敘事的認知過程,關注“敘事結(jié)構(gòu)和敘事技巧如何對讀者產(chǎn)生意義”這一問題,從格式塔心理學發(fā)展而來的圖式理論為實現(xiàn)這個研究目標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礎。認知敘事學使用圖式理論相關資源來研究“故事圖式”、“敘事理解中的圖式層級結(jié)構(gòu)和類別”,并超越靜態(tài)的圖式理論,將該理論用于分析敘事理解的動態(tài)認知過程,產(chǎn)生了諸如“映射”、“心理空間”、“語境框架”、“文本世界”等理論和概念。
本文運用認知敘事學的相關理論研討《青春咖啡館》的文學敘事視角、讀者的認知圖示和對文本的闡釋心理過程,旨在通過對莫迪亞諾“海灘人”形象的研究,激發(fā)國內(nèi)學者對認知敘事學的研究熱情。
一、認知敘事學下的《青春咖啡館》
《青春咖啡館》開篇就寫到在孔岱咖啡館,??蛡兊哪昙o都在十九到二十五歲之間。所以從開始看,我一直很平靜,因為感覺距離自己有些遙遠,在同樣的年紀里,我與咖啡館沒有發(fā)生太多的關系。慢慢,有些了解并明白為什么要寫露姬這個人,并且有了自己對她去向的聯(lián)想,直至讀到最后一章,那一行字,竟當場就在嘈雜的下午茶餐廳哭出聲來。她曾努力為她的人生作過各種努力,試圖改變,最終卻。在那瞬間,接受了她的命運同時,好像也理解、接受并且同情所有人的處境,即使是那些曾有意無意傷過自己的人。原來,我還是對人生有著過分理想化的傾向。寫到的那些街區(qū)名字、咖啡館、盧森堡公園,仿佛跟著他們又走了一遍巴黎,而我曾拍攝下來的那一間,會不會是孔岱咖啡館。
莫迪亞諾的《青春咖啡館》有種昏黃色調(diào)的美麗,不是色彩斑斕的,而是有種暈暗的色彩,場景故事人物,都有種懷舊的氣氛和時代感,帶有一絲神秘。文字故意很冷靜但是充滿了感情,字字句句都鑲嵌了懷念和感慨。
莫迪亞諾似乎永遠都在講述同一個故事,他的那些籠罩在巨大謎團之下的主人翁往往面目模糊,卻又分明帶有來自同一譜系的強烈印記?;薨挡幻鞯倪^去,記憶的黑洞,永遠試圖從往昔逃離,卻又從無法抵達。永恒輪回之下,徹底的決裂,才是徹底的救贖。
“我素來相信,某些地方就像磁鐵一樣,假如你在附近行走,就會被吸引過去。這種吸引的方式你不會察覺,甚至都沒有料想到會發(fā)生這種事情。只需要一個上坡的街道,一條灑滿陽光的人行道或者一條隱沒在陰影中的人行道,就足夠了?;蛘咭粓銎皾姶笥晖蝗缙鋪?。這些因素都能把你帶到那里,帶到那個你必然會不知不覺停下來的明確的地點。在我看來,孔岱因為所處的地理位置特殊,便有了這種磁力,假如有人計算有多大的概率,算出來的結(jié)果肯定能夠證實這一點:在一個相當寬闊的區(qū)域里,人們免不了會偏離原來的方向,身不由已地朝它走去?!蔽覑圻@句大過逃逸線==逃逸線那個理論也不是本書的嘛。法國墮落一代的真實寫照。你不是身不由己,而是選擇逃避。
二、認知敘事學下的孔岱
孔岱是一個固定點、逃避所、簡略邦國、濃縮世情的庇護空間,在其中每一人物的身份與主體意識皆明確無誤,我們將眼光深深的投放進去,在人物逃離出被動卷入的浩蕩關系時再投射出來。而漂移讓人與每一種社會關系“斷絕往來時,似乎都會感覺到一種沉醉”,無異于重構(gòu),不在于重構(gòu)出其他什么東西。
書的開頭“那家咖啡館有兩道門 她總是從最窄的那扇門進出 那扇門人稱黑暗之門”立馬就想到紀德的窄門,繼而感覺到又是有關尋找有關孤獨、有關死亡, 讀完后發(fā)覺果不其然。只不過這本關于青春期的迷惘更加深厚一些,又夾雜了一點小懸疑,看似文藝清新的封面,內(nèi)里文字實則頹廢感十足,再加上那么悲愴的結(jié)局,你把那灰暗的青春獻給了誰?
一個關于逃避的故事??揍防锶瞧礋o依,沒有根基的人,每個人都在隱藏自己的過去,試圖逃避瑣屑的現(xiàn)實,他們把流浪視為真實。露姬只是眾多孔岱顧客中的一員,她的逃避,不過是為了找到幸福而已。
一個普通的咖啡館,??蛡冏园l(fā)地互相成為朋友,有人耐心記錄下每個來咖啡館的客人的姓名及進出時間,稱其“固定 ”。
三、認知敘事學下的逃離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懷疑著此類文學絮叨的意義,直到我在半夜讀著讀著忽然想在法國的街頭和他們一起走到天明,生活本來就是絮叨的,而我們需要絮叨的美感。
“每次我和什么人斷絕往來,我都感到一種沉醉。”象征和氣氛的彌漫是這部小說最鮮明的地方,人物的既定情境、思想從開篇就形成了,但是莫迪亞諾所運用的“迷離”“縹緲”使得懸念性一再弱化,感受性逐漸增強。所以讀起來容易走神。由于其中深藏不露的荒謬、揮霍值得品味,當成“狀態(tài)小說”來讀會比較順利。
四、認知敘事學下的幸福
悲傷的故事。有人終其一生尋找幸福,到頭來一無所獲。幸福不能永恒,人生只是一瞬。我們尋覓,到頭來,只有獨孤、失去、迷失,我們把這些稱之為我們的青春。虛度也好,揮霍也罷,它不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消逝,它永遠保存在我們的記憶和夢里。現(xiàn)在生活未必是令人滿意的,但至少是自己想要追求的。
幸福只是曇花一現(xiàn)的東西,人生尋尋覓覓,到頭來得到的只有落寞 失去 不幸 迷茫,只有時時襲來的危機與恐慌,只有萍蹤不定的漂浮,只有處在時代大潮中身不由己的無奈和顧影自憐的悲哀。這本小書其實是“表里不一”的,里面出現(xiàn)的情景主義,運用的象征手法都是值得進一步琢磨,還想再看第二遍。
參考文獻:
[1]張麗麗.論帕特里克·莫迪亞諾小說中的“海灘人”形象(D).暨南大學:2008
[2]楊冬.莫迪亞諾小說中的“身份遺失”[J].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2年會論文集
[3]田園.語料庫語言學在法國的學科建設[J].法國研究:2014(1)
[4]陳建偉.面向教學的法語新聞語料庫的建設及應用[J].法國研究:2014(3)
[5]李海;吳泓渺.法語語料庫的建構(gòu)研究[J].法國研究:2008(4)
[6]唐偉勝.認知敘事學視野中的小說人物研究[J].外國語文: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