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愛平
[摘 要]目前,大部分語文教師對教科書、教學用書盲目崇拜,不加分析地“拿來”使用,這使得語文課堂教學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這是因為教師缺少“教材覺醒”所致。教材覺醒就是教師對教材的一種自覺的觀察、自覺的思考,并在此基礎上所產(chǎn)生的對教材的一種新的認識。面對教材,教師應是一個主動的人、一個開發(fā)的人、一個創(chuàng)造的人,這樣才能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有效而精彩。
[關鍵詞]語文教師 教材覺醒 教材品格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22-001
長期以來,我們絕大部分語文教師被教科書“奴役著”,被語文教學用書“奴役著”。不是么?一方面,在很多教師的心中,教科書是專家編寫的,是國家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才發(fā)放到教師和學生手中的。在很大程度上,教科書代表著國家意志,是國家教學科研水平的象征,豈能質(zhì)疑?而教學用書呢,是教材編寫者編寫的,他們都是專家;同時,教學用書的編寫緊密結(jié)合教科書,并且給出了教材分析、教學建議,有的還具體給出了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教學步驟,豈會有錯?另一方面,因為有了教科書,有了教學用書,一線教師的語文教學就手中有了憑借,走路有了方向,還需動什么腦筋?就按部就班吧,不會有錯的。于是,出現(xiàn)了一種“壯觀”的場面:全國的小學語文教師都這么教一篇課文,幾代語文教師、幾十代語文教師都這么教一篇課文。這真是我國中小學語文教學界的一樁怪事。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我們“崇拜”,因為我們?nèi)鄙侏毩⒌?、?chuàng)新的思考,我們不知不覺產(chǎn)生了一種可怕的依賴、可怕的惰性。歸根到底,是我們語文教師缺少“教材覺醒”的意識。沒有教材覺醒,就不會有文本解讀;沒有教材覺醒,更不會有創(chuàng)新的教學處理。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確實應該有自己的“教材覺醒”意識了。只有有了這種教材覺醒,我們才會有教材的敏感性,也才會有教學的創(chuàng)新性。那教材覺醒是什么意思?教材覺醒下的語文教師應該具有怎樣的教材品格呢?
一、什么是教材覺醒
“覺醒”,《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醒悟;覺悟”。所謂教材覺醒,就是教師對教材的一種自覺的觀察、自覺的思考,并在此基礎上所產(chǎn)生的對教材的一種新的認識。
從哲學的層面上分析,教材覺醒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第一,承認教材是客觀存在。在本體論領域,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客觀存在是指在人的意識之外、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著的客觀事物。對本體論范圍內(nèi)的客觀存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用物質(zhì)范疇加以概括的。列寧指出:“物質(zhì)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雹賹ζ胀ń處煻?,我們沒有參加教材的編寫,當拿到教材時,教材已經(jīng)是客觀存在的了。
第二,肯定教師在教材面前的主體地位和主動態(tài)度。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zhì),物質(zhì)是第一性的,而人類面對物質(zhì)世界則表現(xiàn)出其主觀能動性。面對教材這一客觀存在,教師不應該處于被動的地位,而應該是主體地位;不是被動地接受教材,而是表現(xiàn)出對教材這一客觀存在的主動認識的態(tài)度。同時,這種主動的態(tài)度是積極的,即看到教材就會產(chǎn)生一種特殊的敏感性。
第三,重視教師對教材從主體需要出發(fā)所產(chǎn)生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認識。與客觀存在相對立的意識范疇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馬克思指出:“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zhì)的東西而已?!雹诤苊黠@,教師對教材的覺醒,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在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zhì)的東西”,也就是對教材產(chǎn)生具有改造性的認識。這種認識無疑是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
二、教材覺醒下的語文教師的教材品格
在“教材覺醒”之下,語文教師的角色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這種變化會讓我們的語文教師具有哪些優(yōu)秀的教材品格呢?
第一,在教材面前,語文教師是主動的人。我們知道,語文學習是一個不完整的系統(tǒng)。而語文教材則為這個不完整的系統(tǒng)提供了一個相對系統(tǒng)的教學依據(jù),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具有強有力的指導作用。語文教材在整個語文教學系統(tǒng)中具有其他東西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這是語文教材的確定性,是客觀存在。但是,語文教材也具有不確定性。因為,語文教材提供的僅僅是語文學習的范本。用語文教材的范例觀來看,語文教材只是教與學的“憑借”,是教與學的“例子”,是教學的某個起點和跳板。用教材教和用教材學要達到什么目標,是由課程目標規(guī)定了的;但是落實到一篇課文具體教什么、學什么、怎么教、怎么學,卻是無法限定的。這種語文教材的不確定性,決定了我們語文教師絕不能“匍匐”在教材面前,必須有教材覺醒的意識。教師在使用教材時應具有對教材進行研究和處理的義務和責任,即對教材進行新的文本解讀和教學處理。一個有著教材覺醒意識的教師,必然是積極主動地面對教材,而不是被教材或者被別人的思想牽著走。一句話,在語文教材面前,我們語文教師必須是一個主動的人。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展示我們自身的教學風格和教學的個性。這一點,我們可以在許許多多優(yōu)秀語文教師的身上得到印證。比如,著名特級教師于漪在接受《語文學習》雜志記者采訪,談到語文教師與教材的關系時,她指出:語文教師不要滿足于做教材的“二傳手”,做知識的“二傳手”,要做教材的主人。她在教學中,時常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教材品頭論足,打破對教材的“迷信”。這樣,讓學生明白課文是范文,首先應學習;學習時,可以挑挑毛病。在適當?shù)臅r候,于老師就抓住課文中的某些段落、某些詞句、某些問題組織學生評長論短,論說是非。正是在這樣的引導之下,學生時常會出現(xiàn)思維的神來之筆。試想,如果于漪老師沒有對教材的主觀能動性,她的課堂會有這樣的精彩嗎?是的,做教材的主人,這是每一個語文教師應該具有的優(yōu)秀的教材品格。
第二,在教材面前,語文教師是開發(fā)人。語文教師不被教材所奴役,就要做教材的主人;而要做教材的主人,就必須成為善于對教材進行開發(fā)的人。在教學中,要實現(xiàn)教學目標,往往需要我們教師對教材進行新的處理。由于篇幅限制,語文教材文本常常會被刪減、壓縮、調(diào)整等。當打開教材,面對具體的教學對象時,我們語文教師就要進行一定的調(diào)整與加工,對有關內(nèi)容做一定的梳理、整合和完善,對教學方法做出科學合理的選擇,以實現(xiàn)課堂教學中教師、教材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對話。這個過程要融入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演繹、取舍、加工與創(chuàng)造。這也就是目前語文教學界所說的對教材的“二次開發(fā)”。因此,語文教師要敢于做語文教材開發(fā)的人。我曾有這樣的親身經(jīng)歷。《詹天佑》是一篇傳統(tǒng)課文,圍繞著“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這一主題,具體敘述了詹天佑在修筑京張鐵路過程中的故事。我們的教師是怎樣來處理教學呢?通常的做法是抓住詹天佑的“杰出”“愛國”來進行課文的理解和分析。在理解過程中,有的教師還要學生在黑板上畫“開鑿隧道”的圖,有的教師則用多媒體來演示“人”字形線路,以期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詹天佑的“杰出”。這樣的教學儼然成了工程研究,語文課成了“工程課”。學生讀完課文以后,收獲了什么呢?收獲的是詹天佑的品質(zhì)代號,記住的是詹天佑的工程圖。語文的東西呢?語言的東西呢?全沒有了。在觀察了許多教師類似的教學后,我在想:《詹天佑》的文本價值僅僅在此么?當然不是!《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而怎樣寫人一直是小學寫作教學的難點?!墩蔡煊印窞橹笇W生寫人提供了比較好的范例。文章抓住詹天佑的“杰出”“愛國”,用接受任務、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四件事,通過具體的語言和行動描寫來表現(xiàn)他的品質(zhì)。這實際上是一種寫人的方法,即用幾件事來表現(xiàn)人物,類似于電影里面的“鏡頭連拍”。這樣寫往往能讓人物形象變得豐滿起來。于是,我引導學生從怎樣用多個事件表現(xiàn)人的角度出發(fā),充分利用《詹天佑》一文的寫作范例價值,指導學生展開讀寫結(jié)合的學習活動。我的教學分三步展開:第一步,引導討論:寫一個人首先要考慮什么?即表現(xiàn)這個人物的什么性格和品質(zhì);第二步,引導討論:寫一個人其次要考慮什么?即用哪些事件來表現(xiàn)這個人物的性格和品質(zhì); 第三步,引導討論:寫一個人還要注意什么?即用具體的語言展開細致的敘述和描寫。在三個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深入閱讀文章。這樣的教學可謂別開生面。實踐使我們深刻認識到,對教材文本的“二次開發(fā)”實際上是對教材文本的深入解讀和深入挖掘。這樣的解讀與挖掘直接關系教師對教學的處理效果。語文教師要敢于成為教材開發(fā)的人,也要善于做教材開發(fā)的人,這也是每一個語文教師應該具有的優(yōu)秀的教材品格。
第三,在教材面前,語文教師是創(chuàng)造的人?!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應認真鉆研教材,正確理解、把握教材內(nèi)容,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語文教學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語文教學的世界充滿了創(chuàng)造力。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做創(chuàng)造的人,尤其是在教材文本解讀和教學處理上。正如上文所說,教材文本是客觀存在的,而且這種客觀存在所包含的信息量是非常有限的。語文教師在教材的使用上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作為教材的主人,要運用自己的經(jīng)驗和智慧,對教材文本進行開發(fā)、重組。這個過程是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過程。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只能用為教課的依據(jù),要教的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教師的善于運用。”這里的“善于運用”,就是鼓勵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新課程要求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上有的并不一定全部要教,教的不一定要求全會,會的并不一定全考。這充分說明了教材的彈性和張力,給教師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留出了空間。這就要求教師在使用教材的時候能夠恰當?shù)亟庾x教材,透徹地理解教材,準確地把握教材。只有這樣,才能不被其束縛,才能因人、因地、因時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應該說,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的身上都蘊藏著巨大的創(chuàng)造潛能。如果把這種創(chuàng)造潛能比作是“干柴”,那么語文教材就是創(chuàng)造之“烈火”。只要我們一拿到教材,創(chuàng)造之火就應該熊熊燃燒起來。我們?nèi)砸灾丶壗處熡阡衾蠋煘槔?。一位青年教師?976年開始,隨堂跟蹤了于老師的3000多節(jié)語文課。她最深切的感受是:于漪老師從來不重復自己,即使是同一篇課文教第二、第三遍,也絕對不重復,每節(jié)課都是一幕美麗動人的人文景觀。于老師的不重復自己的秘訣之一,便是教每一節(jié)課之前都認真?zhèn)湔n。她的備課絕不只是課前鉆研教材、了解學生的具體準備,而是對自己教學生涯的全過程進行反思、改進。正因為如此,于漪老師上了一輩子的課,上過許多重復的課,但她總能在重復的過程中找到新的東西,展現(xiàn)出獨特而多樣的風采?!顿u油翁》這篇課文被于老師教過多次,卻是常教常新。有一次,她又教《賣油翁》時,準備了一枚銅錢,當講到賣油翁“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時,她出示了這枚銅錢。學生們都沒見過銅錢,不知道銅錢方孔有多小,自然也無法形象直觀地體會到往銅錢孔瀝油有多難,也就無法明白歐陽修筆中老翁的技藝有多神。而于漪的這一巧妙處理,立刻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和思考。學生邊聽邊看,既領會了“瀝”字之妙,又驚嘆老翁的絕技,充分領會了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是的,許許多多名師的教學經(jīng)驗告訴我們:語文教師面對語文教材,篇篇是創(chuàng)造之地,“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善于做“創(chuàng)造的人”,這是每一個語文教師應該具有的優(yōu)秀的教材品格。
[ 注 釋 ]
① 列寧.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8.
②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7.
[ 參 考 文 獻 ]
全國中語會青年教師研究中心.于漪語文教育藝術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