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宗爭
中華傳統(tǒng)婚禮長什么樣?
文_宗爭
5月14日,農(nóng)歷四月初八,佛誕日,某媒體主編王先生大婚。我“臨危受命”,擔(dān)當(dāng)司儀。婚禮依照中華傳統(tǒng)婚禮禮儀進(jìn)行,雖不能完全按照古禮,恢復(fù)華夏衣冠,但心正意誠,亦有莊重喜樂的氣象。
“久旱逢甘露,他鄉(xiāng)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笔菫槿松拇笙彩隆;槎Y亦稱大喜之日。今日之婚禮,或從西式之禮儀改造,西服白紗,親友共襄;或從中式,鳳冠霞帔,紅燭羅帳;或中西合璧,吵吵嚷嚷,不亦樂乎。
結(jié)婚之“婚”,古代皆作“昏”字,今人戲稱,乃是女子發(fā)了昏,才會去結(jié)婚。這自然是玩笑話。漢代班固《白虎通·婚娶》中說:“婚姻者何謂也?昏時行禮,故謂之婚也;婦人因夫而成,故曰姻?!惫湃嘶槎Y一般在黃昏進(jìn)行,故取此義來定名。
如此看來,古人的婚禮倒真的不一定似今天一般熱鬧。古代迎親多于晚間進(jìn)行,而且“乘墨車”,迎親者服飾也以黑色為主,黑色即玄色,在古代是很尊貴的顏色。然而,古代既無車照,又無路燈,為何非要趁著茫茫的夜色,用黑色大車迎娶新娘?對此,通常的解釋是,“迎陰氣入家宜于夜。夜,陰時也,車服皆尚黑,黑亦陰,正與時相稱”,男為陽,女為陰,娶親即是“陽納陰”,“陽往而陰來”,所以要趁夜間“陰時”進(jìn)行,以免陰陽失衡。即或有白天迎娶的,也要于車前燃燭執(zhí)燈以象征夜行。
再進(jìn)一步講,人乃天地化育而成,而婚姻締結(jié),男女同處,陰陽交合,后代繁衍,生生不息,實是由人來完成天地化育之事,自然不能大張旗鼓地炫耀。此如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人掌握了靈智,能夠“欺天”了。這種能力當(dāng)然不應(yīng)濫用,也不可驕傲怠慢,因此要“敬惜字紙”。蒲松齡小說中的彭城郎玉柱,嗜書如命,因而得了美人“顏如玉”,初嘗夫婦之樂,喜不自勝,逢人便說,還義正言辭地辯駁:“鉆穴逾隙者,始不可以告人;天倫之樂,人所皆有,何諱焉?!彪y怪人要稱其為“書癡”。
不僅迎親莊嚴(yán),婚禮也講求肅穆。《禮記·曾子問》載錄的孔子語稱:“嫁婦之家,三夜不息燭,思相離也。娶婦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睗h代之前,婚禮不可奏樂,不可祝賀。《禮記·郊特牲》亦稱:“婚禮不用樂,幽陰之義也。樂,陽氣也?;槎Y不賀,人之序也?!彼^“人之序”,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人要懂得自己在天地之間的位份。
直到西漢,漢宣帝五鳳年間,才正式破了此例。據(jù)《西漢會要》卷一七載,五鳳二年(公元前56年)八月,皇帝詔書:“夫婚姻之禮,人倫之大者也,酒食之會,所以行禮樂也。今郡國二千石,或植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酒食相賀召,由是廢鄉(xiāng)黨之禮,令民亡所樂,非所以導(dǎo)民也?!对姟凡辉坪?,‘民之失德,乾糇以愆’,勿行苛政?!庇墒牵槎Y才成為了真正的喜慶之事。
婚禮,古稱士昏禮。在《儀禮》《禮記》中,早已規(guī)定了其中不可或缺的“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后又有“三書”,聘書、禮書和迎書,并稱“三書六禮”。
六禮主要用于貴族士大夫,對庶民要求稍寬,如《宋史·禮志》所載,“士庶人婚禮,并問名于納采,并請期于納徵。其無雁奠者,三舍生聽用羊,庶人聽以雉及雞、鶩代”。《儀禮·士昏禮》上規(guī)定“昏禮,下達(dá)納采。用雁?!睕]有雁,用羊、雉雞或鴨也可以。
今之婚禮,指的是婚慶典禮儀式,其實只是古代六禮中的“親迎”,“三書”亦合為一書——結(jié)婚證。
“親迎”涵蓋甚廣,包含的儀式繁多。唐代封演撰寫的《封氏聞見記》記述當(dāng)時婚禮說:“近代婚嫁,有障車、下婿、卻扇及觀花燭之事,及有卜地、安帳并拜堂之禮。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如此?!笨v觀古代婚禮,其過程的基本儀式主要由鋪房、迎娶、下轎利市、拜堂、喜宴、坐帳、撒帳、合髻、合巹、鬧房、拜舅姑、回門等項構(gòu)成,整個禮儀時間持續(xù)甚至長達(dá)幾個月。相比之下,今日之婚禮,多集中在一日之內(nèi),莊諧不分,儀禮不端,環(huán)節(jié)復(fù)雜,有婚而無禮,又頗多靡費,反倒適得其反。
當(dāng)崇古而不擬古,此處單講今日之婚禮可以恢復(fù)借鑒的古典禮儀:
一為蘸子禮。新郎為父母敬茶,拜別父母,迎娶新娘。
二為沃盥禮。新郎新娘凈手潔面?!半?、御沃盥交。”媵指伴郎,御為伴娘,分別為一對新人澆水盥洗。沃盥實為同牢之禮作準(zhǔn)備?!岸Y之初,始諸飲食?!被槎Y亦和飲食無法割裂。
三為同牢禮。古語云“男女七歲坐不同席,食不共器”。夫妻共行同牢之禮,同席而坐,同餐而食,意為將要共同生活。依據(jù)古代禮數(shù),新人將依次食用黍、稷和肺,并在每次食用前,都取出部分食物進(jìn)行振祭等祭祀活動。
四為合巹禮,又稱“合匏”“合歡”“交杯酒”等,新婚夫婦合飲交杯酒,象征夫婦合體相親。該禮儀始于周代?!抖Y記·昏義》說“婦至,婿揖婦以入,共牢而食,合巹而酳,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睂Υ?,唐孔穎達(dá)疏云:“巹,謂半瓢,以一瓠分為兩瓢,謂之巹。婿之與婦,各執(zhí)一片以酳,故云合巹而酳?!焙蠋勚Y,自周以來 , 歷代相承。
五為結(jié)發(fā)禮?!抖Y記·曲禮上》載:“女子許嫁,纓。”纓是五彩絲繩,女子訂婚后用它來束發(fā)。鄭玄注:“著纓,明有系也?!本褪钦f,纓是已經(jīng)訂婚的標(biāo)志。這條束發(fā)絲繩,直到成婚的當(dāng)夕,才由新郎解下,這就是《儀禮·士昏禮》所說的:“主人入室,親脫婦之纓?!惫世t始終是夫妻關(guān)系的信物?!敖Y(jié)發(fā)”本指女子許嫁時系纓束發(fā),后移指成婚當(dāng)夕的夫脫婦纓。
另有一說,可能頗為現(xiàn)代人所用。唐代女子晁采與情人私訂終身,寫了一首《子夜歌》,中云:“儂既剪云鬟,郎亦分絲發(fā)。覓向無人處,綰作同心結(jié)?!毙禄槟信骷粝乱痪^頭發(fā),綰在一起作為信物,也是“結(jié)發(fā)”,今天的婚禮多取此意。
這五種,在今日之婚禮上,并不難實現(xiàn)。循此婚禮,當(dāng)有華夏衣冠莊嚴(yán)之美,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