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祿
人類的飲食歷經石烹時代、陶烹時代和鐵烹時代,現(xiàn)在該進入電子烹飪時代了吧,回頭再嘗嘗石烹時代的古董級食物,不由得飆淚!
上海平均氣溫最高的那幾天,北方的朋友老黃不管不顧地來上海公干,自然被熱情洋溢的太陽曬得滿頭大汗,兩頰通紅。去賓館拜見老黃表示慰問,他馬上送了我一包餅干。
這個木訥實誠的老黃,大老遠的送一包餅干算什么意思?你還當現(xiàn)在是物質匱乏的計劃經濟時代嗎,現(xiàn)在超市里各色餅干堆得小山樣高,全都打折叫賣呢!老黃看出我的不屑,馬上申明:“別搞錯啊,這是古董級別的石鏊餅!”石鏊餅,我的天?。≈袊称返摹盎罨保炔患按痖_包裝吃了一片。
石鏊餅也叫“石頭餅”、“石頭饃”,是流行于山西和陜西兩地的一種漢族傳統(tǒng)名點,也是中國最早的烙制面食,今天稱為“石頭餅”、“石頭饃”。傳說早在商朝末期周武王伐紂時,軍師姜子牙命人籌辦糧草,關中百姓非常支持,家家戶戶制作“石頭饃”送去做軍糧,為“武王滅商”作出了貢獻。到了漢代,石頭饃就商品化了,到了唐代它又叫作“石鏊餅”,明清兩朝時則叫“天然餅”。
石鏊餅才手掌那么大小,表面并不平整,甚至有些坑坑洼洼,而這正是手工制作并在原石上烘烤而成的特點。它薄而松脆,表面微焦,咬嚼時咯崩脆、滿口噴香,毫不掩飾地呈現(xiàn)出中國早期烘焙食品特有的那種稚拙外形和小麥的原香,還有太陽和黃土高原的味道。
古書《白虎通》上這么說:“古之人皆食禽獸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稆,教民勞作?!贬鳙C不足以養(yǎng)活越來越多的人丁,那么一些生產力相對先進的部落就率先進入農耕時代了。不過那時還沒有炊具呀,谷物不能直接放在火上烤,古人便在倒伏的原木上燒出一個坑來,放入谷物,注水浸泡發(fā)脹,再將燒熱的石頭扔進去,經過反復多次的加熱,坑里的谷物就慢慢熟了。
還有一個更高明的辦法,就是將麥子、小米、豆子等磨成粉,揉面成團成餅,以“石上燔谷”之法加工成熟:“以黍米加于燒石之上,燔之使熟?!币簿褪窍葘A潤光滑的大石頭放在火堆里燒得很燙,然后將小麥做成的面餅貼在石頭上。過了一會兒,面餅就熟了,散發(fā)出誘人的香味,小心揭下來是完整的一張,又薄又脆,就可以吃了。
清代學者袁枚在他的《隨園食單》中記載,有一次他嘗了北方的石子饃后大為贊賞,稱之為“天然餅”。
吃了石鏊餅,我想起20多年前寫過的一篇文章,專門談到“比斯開小餅”。話說180年前,一群英國人駕駛一艘帆船進入法國比斯開灣,碧海藍天的突然起了風暴,只聽得一聲巨響,帆船就在驚濤駭浪中觸礁沉沒,驚慌的船員們在海浪里掙扎了小半天,終于漂泊到附近一個荒島上。
曬干了衣服,包扎了傷口,倒霉蛋們一個個饑腸轆轆,可是小島上沒有任何可以充饑的食物,這樣下去不就是一個個等著上帝來點名嗎?悲情時刻有人想到沉船上還有不少面粉、砂糖和黃油,于是他們游回露出海面一點點的沉船上,像土撥鼠似地在船艙里找到了一些面粉和砂糖。不過這些食物已經被海水浸透,成了濕乎乎的漿糊,無法食用。這時有一個聰明的船員想到,利用強烈的陽光曬干食物,可能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選項。于是幾個船員一起動手把濕面粉拌和砂糖,捏成一個個小圓餅,貼在滾燙的巖石上。經過一個小時的暴曬,小圓餅變得又干又脆,剝下一嘗,竟然十分美味!
船員們靠這個度過了生死關,樂觀的他們還將這種不規(guī)則的小圓餅命名為“比斯開小餅”。一個月后,一艘過往船只發(fā)現(xiàn)了他們,上岸搭救這群破衣爛衫的“魯賓遜”,船員們就用自制的小圓餅招待救命恩人。后來經過媒體的報道,這種小圓餅的名聲就傳遍了全世界。直至今天,英語中仍把餅干叫做“比斯開”(biscu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