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蓮黃柳瑩林振宇(1.廣東省梅州市第二中醫(yī)醫(yī)院急診內科 梅州 514011;廣東省梅州市第二中醫(yī)醫(yī)院胃腸鏡科 梅州 514011)
真菌性食管炎12例臨床診斷及治療
陳蓮1黃柳瑩1林振宇2(1.廣東省梅州市第二中醫(yī)醫(yī)院急診內科梅州514011;廣東省梅州市第二中醫(yī)醫(yī)院胃腸鏡科梅州514011)
目的:探討梅州本地人群中真菌性食管炎發(fā)病人群的病因組發(fā)特點、年齡結構特點。方法:分析我院2012~2015年出現的12例真菌性食管炎內鏡下形態(tài)、臨床癥狀和病理結果。結果:本組病例所占同期總胃鏡2646例,其中真菌性食管炎12例病例發(fā)病率0.45%。用氟康唑配合碳酸氫鈉片,質子泵抑制劑雷貝拉唑,胃動力藥枸櫞酸莫沙必利治療,有效率91.6%。結論:隨著電子胃鏡的普及,真菌性食管炎的發(fā)現率逐年提高,應特別重視預防及治療。
真菌性食管炎 梅州 胃鏡檢查
真菌性食管炎,即真菌侵入食管黏膜造成的感染。致病菌多為念珠菌,白色念珠菌是最為常見的,其次是克魯斯念珠菌與熱帶念珠菌。其他少見的有放線菌、毛霉菌、組織胞漿菌、曲霉菌、隱球菌、芽生菌以及一些植物真菌等。臨床上以白色念珠菌感染為主,念珠菌作為人體條件致病菌常存在于黏膜和皮膚,在35%~50%正常人群中以及70%住院患者口腔中可培養(yǎng)出白色念珠菌,這種情況通常是不致病的。一旦機體抵抗力降低或者出現正常機體中微生物叢間拮抗作用失衡,真菌便可能引發(fā)感染。如大量且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存在慢性疾病及營養(yǎng)不良導致機體免疫力低下,長期使用激素、抗腫瘤藥物,常見此?。?]。我院胃腸鏡室2012~2015年共檢測出真菌性食管炎12例,經臨床分析總結如下:
1.1資料:本組12例選自我院2012年9月~2015年11月的門診及住院病例,總胃鏡2646例,其中真菌性食管炎12例,發(fā)病率0.45%。本組無腫瘤或糖尿病病史,存在不規(guī)范應用糖皮質激素、抗生素及無免疫抑制劑史,全部符合真菌性食管炎診斷標準[2]。真菌性食管炎12例病例中男性7例,女性5例,男女比例為1.4∶1,年齡23~60歲,平均年齡44.6歲,病程1~12周。
1.2臨床表現:有11例見胸骨后灼痛或不適,5例吞咽異物感或哽咽感、2例吞咽痛,1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反復低熱。大部分伴有脘腹脹滿不適、噯氣、惡心、納呆等消化道癥狀,其中有3例出現焦慮癥狀。
1.3內鏡檢查結果:采用日本歐林巴斯GIF-XQ10纖維胃鏡、GIF-XQ240型電子胃鏡做常規(guī)胃鏡檢查,用胃鏡專用活檢鉗夾取食道病變組織,送病理實驗室檢測。本組病例病灶累及全程的有3例,上段、中段、下段、上下段、中下段各1例,上中段4例。依據Kodsi定見[3],將食管黏膜按損害程度,把電子內鏡下真菌性食管炎分為4級:1級黏膜有少量白斑(凸起d<2mm),黏膜無水腫、充血或潰瘍;2級黏膜多有出現白色斑塊(凸起d>2mm)附著,伴水腫、充血,無潰瘍;3級呈現斑塊融合,呈結節(jié)樣凸起和線狀,黏膜水腫、充血,可現潰瘍;4級為3級表現基礎上增加黏膜易脆,時伴有管腔性狹窄。此組病例中一級4例,二級5例,三級3例,四級0例。12例病例中同時并存的相關鏡下表現有慢性胃炎11例,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各2例,十二指腸腸炎、反流性食管炎、膽汁反流、胃息肉、慢性萎縮性胃炎各1例。
1.4本院病理科對內鏡活檢獲取的食道病變黏膜標本進行常規(guī)處理:脫水、包埋、切片(4~5μm),染色后顯微鏡下觀察。本組病例均行內鏡下刷片檢查真菌,部分結合活檢組織病理切片檢查,均見孢子、菌絲或菌體。
2.1全部用氟康唑配合碳酸氫鈉片,質子泵抑制劑雷貝拉唑,胃動力藥枸櫞酸莫沙必利治療。
2.2治愈標準:①顯效:臨床表癥消失,偽膜消失,食管黏膜鏡下正常,刷片未見菌絲;②有效:臨床表癥基本消失,食管黏膜鏡下表現為輕度充血或正常,刷片僅見少量菌絲;③無效:仍有癥狀和食管黏膜白苔和充血水腫,刷片仍有菌絲和孢子。
3.1治療結果:本組病例療效列表如下:
顯效 有效 無效治療2周 6(50%) 3(25%) 3(25%)治療4周 9(75%) 2(16.6%) 1(8.4%)
3.2本組治療有效病例一年后復查均無復發(fā)。無效病例1例,8個月后因食道腫瘤住院治療。
真菌性食管炎即真菌侵入食管黏膜造成的感染。病原菌多見為念珠菌,其中最為常見的是白色念珠菌,其次是克魯斯念珠菌、熱帶念珠菌;其他少見的有放線菌、毛霉菌、組織胞漿菌、曲霉菌、隱球菌、芽生菌以及一些植物真菌等。臨床上以白色念珠菌感染為主,念珠菌是常存在于人體皮膚和黏膜的條件致病菌,約有70%住院病例及35%~50%正常人口腔中可以培養(yǎng)出白色念珠菌,正常情況下不會致病。當機體免疫力下降或機體正常的微生物叢間拮抗作用失衡,真菌便可乘機誘發(fā)感染。如長期大量不規(guī)范使用廣譜抗生素、長期使用激素或抗腫瘤類藥物治療、營養(yǎng)不良致機體免疫力低下及慢性疾病,常見此病。國內有報道:早期癌的組織內有15%真菌感染率,早期癌旁組織增生上皮中亦高達50%真菌侵犯率[4],也有報道真菌性食管炎患者中17.3%可能誘發(fā)食道癌[5]。曾有報道飲食習慣對真菌性食管炎的發(fā)生率和嚴重程度有一定關系[6]。本組病例均為梅州本地人群,梅州地處廣東東北部山區(qū),本地飲食以清淡為主,食材多為新鮮采買,無辛辣飲食愛好,回顧病例,未有嗜食腌制制品病例,本組病例患病同時均有胃腸道疾患,并均有不規(guī)范應用制酸藥或抗菌、糖皮質激素病史。本病正規(guī)抗真菌治療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對抗生素治療原發(fā)病的同時繼發(fā)的真菌感染,臨床上頗難處理,治療效果相對較差。本組病例應用氟康唑抗真菌治療,碳酸氫鈉、雷貝拉唑、枸櫞酸莫沙必利對癥治療,同時盡可能停用減用或改用部分藥物取得顯著療效。合理使用抗生素及類固醇激素等藥物,從而減少醫(yī)源性感染是預防該病可行有效的方法;同時良好的飲食習慣也是預防胃腸道疾病的關鍵。
[1]林三仁.消化內科學高級教程[M].第一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9:158.
[2]李全煥,涂學亮,鄧鳳章,等.真菌性食管炎的檢測及臨床意義[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08,5(21):F3.
[3]AsayamaN,NagataN,ShimboT,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clinical factors and severity of esophageal candidiasis according to Kodsi'sclassification[J].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2014,27(3):214-219.
[4]李益龍,陸星華.消化內鏡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149.
[5]王曉宇.霉菌性食管炎31例報告 [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0,17(3):187.
[6]趙恒志,李華娟,張云甫.霉菌性食道炎26例治驗[J].國醫(yī)論壇,1998,4:48.
R571
B
1672-8351(2016)09-01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