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倩,張 青,王亞楠,龔 雪,黃 毅,傅涵涵,曹 銳
?
團體輔導對老人院老年人孤獨感與依戀的影響
張倩倩,張青,王亞楠,龔雪,黃毅,傅涵涵,曹銳
[目的]探討團體輔導干預對老人院老年人孤獨感、依戀回避和依戀焦慮的影響。[方法]采用老年人孤獨感量表和親密關系體驗量表中文版為篩查工具,在孤獨感較高的老年人中抽取22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對試驗組進行團體輔導干預,對照組不采取任何措施,7周后再次測量其孤獨感、依戀回避和依戀焦慮水平。[結果]團體輔導干預實施后,試驗組與對照組的孤獨感總分及其各維度孤獨感和依戀回避得分均有差異(P<0.05);試驗組團體輔導干預前后孤獨感總分以及各維度孤獨感得分存在差異(P<0.05),依戀回避和依戀焦慮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團體輔導能夠降低老人院老年人孤獨感和依戀回避水平。
團體輔導;老人院;老年人;孤獨感;依戀
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家庭結構的變化使得養(yǎng)老模式也發(fā)生了變化,入住老人院已成為養(yǎng)老的主要方式。老人院老人普遍存在孤獨感、依戀回避和焦慮,極大地影響了入住老人的心理健康。目前我國老人院主要為老人提供生活上的照護,因此,關注老人院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顯得極其重要。團體輔導是運用適當的輔導策略與方法,以團體為對象,促使團體成員在彼此互動中學習新的態(tài)度與行為方式,增強適應能力的助人過程[1]。團體輔導可以為孤獨者創(chuàng)造一個社交場所,提供一定的社會支持,并改變孤獨者的認知方式,培養(yǎng)其社交技能,從而有效降低孤獨感。Bowlby[2]認為依戀是個體持續(xù)發(fā)展的過程,持續(xù)個體的一生。隨著依戀理論不斷的發(fā)展,人們對依戀的研究逐漸從嬰幼兒時期延伸到成年時期以至老年時期。有研究發(fā)現:老年人依戀回避、依戀焦慮與孤獨感呈正相關,依戀回避、依戀焦慮能有效地預測老年人的孤獨感[3]。本研究以調查得出的老年人孤獨感為依據,設計團體輔導干預方案,探討團體輔導方式對老年人孤獨感和依戀的干預效果。
1.1研究對象2014年7月—9月用老年人孤獨感量表、親密關系體驗量表(ECR)選取在老人院入住的高孤獨感老年人28例,其中男8例,女20例。入選條件:孤獨感得分較高,年齡≥60歲,身心健康,具有基本的溝通能力,在團體輔導期間無終止老人院生活傾向者。排除標準:老年癡呆病人,有嚴重精神障礙病史、人格障礙、嚴重影響生活自理的軀體病癥的老年人。對28例高孤獨感老年人進行編號,取得其知情同意后按照隨機原則分為試驗組14例和對照組14例。在保證分組同質的情況下對分組后的人員進行微調,如讓性別分布更均勻、盡量避免同屋的老人或者關系較好的老人在同一組內等。對試驗組老年人進行團體輔導,對照組不做任何處理,按照倫理原則,輔導結束后對對照組成員采取同樣的團體輔導干預。嚴格控制對照組與試驗組的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團體輔導過程中試驗組1例男性老年人因病退出,3例女性老年人因探親失訪;對照組2例女性老年人因病住院失訪。最后試驗組實際10例、對照組12例完成觀察。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①老年人孤獨感量表:采用河南大學白雪蘋編制的老年人孤獨感量表,包括存在性孤獨感、情感性孤獨感、社交性孤獨感和歸屬性孤獨感共4個維度和23個條目。量表采用5點計分的形式,從“從不這樣”到 “總是這樣”分5個等級。計算孤獨感問卷 23個項目的總分,分數越高說明其孤獨感越強烈。信度系數為0.93。②親密關系體驗量表中文版:采用李同歸修訂的親密關系體驗量表中文版。量表包括依戀回避和依戀焦慮2個分量表,共36個條目,采用7點計分法,范圍從1分(一點不適合)~7分(完全適合)。量表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依戀回避分量表和依戀焦慮分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0.82和0.77。分數越高,其依戀回避和依戀焦慮體驗越高。③團體成員自我評估:每次活動結束后,選用適合對老年人進行簡單快速評估的表情情緒評估表評估老人對自我參與的滿意度,已有研究顯示該評價效果良好[4]。7次活動結束后采用半結構式自我反饋表對成員的參與情況進行評價,內容包括團體氣氛、成員關系、參與團體后的改變、收獲最大的主題4個方面。
1.2.2輔導方案①輔導名稱和時間:團體輔導干預時間共持續(xù)7周,每周1次,每次90 min。輔導名稱為“幸福夕陽紅”,團體性質為同質、封閉和支持性團體。②輔導方案:共進行7次團體輔導活動,7次團體活動的名稱分別為喜相逢、心相連、寶刀未老、親情鏈接、五彩心情、話說生活和幸福快樂屬于我。每一項活動與團體輔導的目標有著明確的對應關系。③輔導過程:按照試驗組人數將試驗組分為“最美夕陽紅”和“快樂夕陽紅”兩個小組。第1次團體活動前及7次團體活動后對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干預前后測試。干預前、干預后測試問卷均采用修訂的老年人孤獨感量表和親密關系體驗量表。④輔導人員:輔導者為護理教師,有心理咨詢學理論與實踐的專業(yè)背景,有著團體輔導豐富的經驗。助手兼觀察者為5名護理本科專業(yè)學生,參加過團體輔導并經過團體觀察訓練,且統(tǒng)一接受團體領導者的培訓。
1.2.3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9.0對數據進行整理與分析處理,數據統(tǒng)計描述包括均值、標準差,統(tǒng)計推斷包括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團體輔導干預后兩組孤獨感及依戀得分比較(見表1)
表1 團體輔導干預后兩組孤獨感及依戀得分比較 分
2.2兩組干預前后孤獨感、依戀回避和依戀焦慮差異分析(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孤獨感、依戀回避和依戀焦慮得分比較
2.3團體成員對輔導效果的評價每次團體活動結束后,團體成員對團體輔導的內容、形式及收獲等都有較高的評價,均用“笑臉”來表示,并肯定了團體輔導能減輕他們的孤獨感。7次的團體輔導活動結束后成員們均認為:團體氣氛讓我們感到舒服、愉快、溫暖;成員間的互動使我感到滿意,并感受到了組員的尊重和關心;在練習活動過程中認識了新朋友,自己身心愉悅,沒有以前那么沉悶了。團體成員認為收獲最大的主題為“心相連-信任之旅”和“親情鏈接”。
3.1團體輔導對老人院老年人孤獨感的影響本研究團體輔導方案根據老年人的認知行為特點,結合建立小組、角色扮演、寫畫練習和分享感受等多種途徑,通過給予贊美、相互合作以及非語言的溝通等方法,對高孤獨感老年人進行調整和訓練,提高了其社交技能,從而減輕了孤獨感。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試驗組接受團體輔導干預后,與對照組相比其孤獨感總分顯著降低,這與白雪蘋等[5-7]的研究結果一致。團體輔導主題活動練習“認識自我、心相連-信任之旅”,引導老人探索自我的存在價值,減輕其存在性孤獨感,建立了小組成員間的相互信任,培養(yǎng)了成員之間的默契;同時“親情鏈接、五彩心情”幫助老人梳理了家庭關系,并幫助其認識情緒,管理情緒,有效降低了老年人的情感性孤獨感;通過分享老人院的生活感悟,對老人院建設提出建議,激發(fā)了老人對老人院生活的熱愛和以老人院為家的歸屬感,因此老人院老人的歸屬性孤獨感顯著降低;團體輔導活動的開展,增加了老人的社會交往機會,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其建立良好社交關系的障礙,從而降低了老人的孤獨感水平[8]。
本研究還發(fā)現:高孤獨感的老年人社交性孤獨感干預前后不存在差異。根據皮亞杰的刺激與反應的雙向關系理論,當老人一方主動溝通但沒有得到對方的回應,則這種社交刺激會逐漸減少。這也可能與老人院老人的性格特點有關,若老人團體輔導干預結束后沒有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或者同屋沒有參與活動的老人存在嫉妒心理,老人的社交就會存在障礙。除此之外,物理環(huán)境會促進或抑制社會交往的發(fā)生,如高孤獨感老人可能存在害羞敏感心理,當團體中出現競爭性活動時,會引起其不合作和交流減少[9],導致社交性孤獨感降低不明顯。但從均值比較來看,社交性孤獨感得分有所降低,表明輔導干預有效但未達到顯著水平。
3.2團體輔導對老人院老年人依戀回避和依戀焦慮的影響Rotenberg認為依戀回避型的個體更傾向于不信任他人,而孤獨感與不信任他人有著很大的關系。根據依戀的自我和他人模型,高依戀回避的個體傾向于自我依賴,很少向他人表露自己的想法與情感等,并且不愿意與他人交流、溝通,不愿從他人那里獲得情感支持的需要,與他人保持一定的距離[3]。本研究結果顯示:團體輔導后試驗組與對照組的依戀回避存在顯著差異。團體輔導為其成員提供了互相關心和尊重的環(huán)境,滿足了團體成員的需求和愿望,使他們有安全感、歸屬感和信任感[10]。團體成員之間互相溝通交流和分享,建立起了一種相互影響和相互依賴的依戀關系,即團體依戀,這種特殊的情感聯結使得老人在團體中交流增加,得到關心和支持,相互信任和依賴,因此,依戀回避在團體作用下降低。
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干預前后的依戀回避和依戀焦慮均無差異。這可能與老人院的特殊環(huán)境有關,選擇老人院養(yǎng)老的老年人年齡大多集中在80歲左右,而入住老人院的老年人,大多數是已失去配偶,他們的依戀對象不在身邊,且接近半數的老年人非自愿入住老人院;此外,老年人的依戀對象主要是配偶、子女、兄弟姐妹,即使老人們接受了積極的團體輔導干預,仍然難以改變這種現狀。但從均值的比較可看出,干預后依戀回避和依戀焦慮均比干預前低,說明干預仍然是有效的,可能因為時間較短,依戀模式無法在短時間內改變,導致其差異不明顯。
3.3團體輔導對老人院老人主觀認識的影響從團體成員對輔導效果的評價來看,絕大部分老人參與團體輔導后,態(tài)度更加積極樂觀,社交范圍擴大,與室友和家人的關系更加親密,對老人院的歸屬感更加強烈。團體輔導讓老人感受到溫暖,幫助老人表達自己的情緒,并從同伴處得到幫助或為同伴提供建議,增強了其被認同感和自我存在感。同時,團體輔導可以看作一項具有趣味性和目的性的活動,既可以豐富老人院生活,又可以教給老人情緒管理、社會交往的方法和技巧,使老人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并能進行自我心理調適,從而達到降低孤獨感的目的。
團體輔導能夠有效地降低老人院老人的孤獨感,所營造的氛圍使老人感到舒適,能夠激發(fā)老人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使其在團體活動中體驗到一定程度的歸屬感。老人院工作人員可以將團體輔導方案不斷完善,并在老人院中逐步開展實施,從而可以提高入住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1]樊富眠.團體心理咨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4-29.
[2]Bowlby J.Attachment and Loss.Vol.2:separation,anxiety and anger[M].New York:Basic Books,1973:35-36.
[3]汪涓.城市居家老人與養(yǎng)老院老人依戀與孤獨感的比較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2:43-46.
[4]劉瀅,夏麗莉,吳金鳳,等.性格色彩學分析結合合理情緒療法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心理護理中的效果評價[J].實用老年醫(yī)學,2015,29(6):521-524.
[5]白雪蘋.安養(yǎng)機構老人的孤獨感及其團體干預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08:47-53.
[6]許曉芳.呼和浩特市敬老院老年人孤獨感及其干預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39-40.
[7]羅茜.城市空巢老人的孤獨感及其團體輔導干預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2:41-42.
[8]Masi CM,Chen HY,Hawkley LC,etal.A meta-analysis of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loneliness[J].Pers Soc Psychol Rev,2011,15(3):219-266.
[9]Hill W,Weinert C,Cudney S.Influence of a computer intervention on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chronically ill rural women:preliminary results[J].Nurs Res,2006,55(1):34-42.
[10]胡平,孟昭蘭.依戀研究的新進展[J].心理學動態(tài),2000,8(2):26-32.
(本文編輯李亞琴)
Influence of group counseling on loneliness and attachment of elderly people in nursing home
Zhang Qianqian,Zhang Qing,Wang Yanan,et al
(HOPE Nursing College of Wuhan University,Hubei 430071 China)
武漢大學2013年國家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編號:201310486093。
張倩倩,本科在讀,單位:430071,武漢大學HOPE護理學院;張青(通訊作者)、王亞楠、龔雪、黃毅、傅涵涵、曹銳單位:430071,武漢大學HOPE護理學院。
R473.59
A
10.3969/j.issn.1009-6493.2016.25.028
1009-6493(2016)09A-3169-04
2016-01-04;
2016-06-14)
引用信息張倩倩,張青,王亞楠,等.團體輔導對老人院老年人孤獨感與依戀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6,30(9A):3169-3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