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陽鳳
決策是人類生活中時刻面對的問題。不論是成人還是少年,不論是領導者還是平民百姓,不論是行政部門的負責人還是企業(yè)家、商人,抑或國家首腦,決策無時不在,無處不存。
決策通常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是同政治學、社會學、管理學、經(jīng)濟學、軍事學及信息學相融相伴、相輔相成的綜合行為。多數(shù)決策尤其是行政長官的決策繞不過決策的基本模式,諸如“確定型”“權威型”“風險型”“不確定型”等等。同時,決策過程往往包括“篩選”“咨詢”“評審(審定)”“修訂”“評價”等環(huán)節(jié)。為避免決策失誤,古有“謀臣”“謀士”坐帳;今有“智囊”“智庫”相隨。
決策通常是一個理性行為,是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tài)過程。因而必須“審慎決策”(所謂“三思而行”);雖然有時不得不“冒險決策”(所謂“應急拍板”),但也是在“有限理性模式”基礎上所為。有鑒于此,“延遲評判”“獨立思考”“以量求質(zhì)”“綜合改善”等決策原則理念應運而生;“民主決策”“科學決策”“集思廣益決策”等管理理論成為了決策者的必然遵循。
從基本理論分析,除少兒因心理和人生經(jīng)歷限制只能直觀決策如吃什么、玩什么的目的訴求外,多數(shù)決策尤其是行政決策,離不開決策理論的規(guī)則。特別是面對繁復的政治、經(jīng)濟信息的變化無常,面對“時間就是生命”“管理就是效益”的當時代特征,所有決策者都必須拿出勇氣,都必須在做出決策前具有果斷的素質(zhì)。這里所說的果斷,就是把經(jīng)過認真思考的決策方案迅速明確地表達出來——盡管有時是專斷的、是力排眾議的,甚至是不顧一切的(例如自古就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表明“將”有臨危決策權),表明決策者思維專一、反應敏銳,敢于在緊迫情況下做出決斷。
從表面上看,果斷決策明顯違背理性主義決策理論發(fā)明人西蒙的決策“三原則”,即“擬出所有可供選擇的方案;研制每一方案可能產(chǎn)生的所有后果;對這一系列不同后果作出比較性評估”。實際上,恰恰說明果斷決策者對于信息的“獨立推斷”已修煉到嫻熟水準,具有敢于擔當?shù)摹耙蕴煜率聻榧喝巍钡呢熑涡?,具備不唯上、不唯?jīng)驗、只唯實的穩(wěn)操勝算的品質(zhì)。正所謂“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從本質(zhì)上講,果斷決策往往發(fā)生在眾說紛紜、機遇難求或生死存亡之際。一個決策者如果沒有力排眾議的勇氣,一味瞻前顧后是難成大事的。倘若決策之事不緊迫,亦可從長計議,即便如此,久議不決,怕也會誤事。因此,作為決策者必須有迅速作出選擇的決斷力,有敢于對事件后果負責的勇氣和魄力。一個一心“求穩(wěn)”,堅守“一停、二看、三通過”的人,絕不可能成為一個好的決策人,更難成為一個果斷的決策者。
果斷決策對于決策者不是孤立的。它與“善于決策”“敢于決策”“科學決策”形影相隨。形式上表現(xiàn)為“果斷”,實質(zhì)上反映的卻是決策者的綜合素養(yǎng)。而且這種綜合素養(yǎng)表現(xiàn)并非一時沖動而感情用事。相反,反映出的卻是決策者不受習慣思維限制,具備不循規(guī)蹈矩,敢于直面現(xiàn)實,勇于嘗試新事物,善于運用新辦法的能力。
俗語言:“當斷不斷,必有后亂(患)?!惫湃艘嘌裕骸爸\之貴眾,斷之貴獨?!睕Q策者當必慎重,但也不能優(yōu)柔寡斷,否則“機遇就會溜走”。誠如歌德所說:“長久地遲疑不決的人,常常找不到最好的答案。”因而永遠到達不了成功的彼岸,到頭來只能是歷史的平庸過客。
(作者系《湖北大學學報》編輯部編審,湖北大學教學督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