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語言和文化兩者是不可分割的,兩者是和諧統(tǒng)一發(fā)展的。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能力,有意識滲透跨文化教育,幫助學生拓寬視野,提高他們對中外文化異同點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教會學生得體地運用語言,進而提高語言交際能力。
關鍵詞:文化差異 英語文化 英語教學 滲透
語言是社會的產(chǎn)物,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晶。它凝聚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風俗習慣、社會意識、歷史文化等各方面人類社會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傳統(tǒng),使中西方在生活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思維方式等方面存在相當?shù)奈幕町悺?/p>
教材是學生學習英語的重要資源,豐富的教材內容直接體現(xiàn)著英語這門語言的文化內涵。因此,教師不但要理解、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內容,還要精心備課,組織教學,適當?shù)貙胗⒚绹业奈幕?。在教學中,教師可先從英語詞匯入手,充分理解與挖掘單詞的多重意義。在教“Animals”時,可以介紹一下,外國人非常熱愛動物,并且喜歡養(yǎng)寵物,如我們討厭的豬、鼠等都是深受外國人喜愛的寵物。這樣,學生不僅學到更多的動物類單詞,也感受到了西方人熱愛動物的情感,同時增強了接近自然,保護自然,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意識。又如“dog”一詞在中國文化中多為貶義,如“喪家之犬”“走狗”“狗腿子”等,但在西方人眼中,狗是人類最忠實可靠的朋友,有“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a lucky dog. ”(幸運兒)等常用詞匯。在教“Food”時,當學生學習“hamburger”、“sandwich”、“hot dog”、“pie”等單詞后,利用實物plate、knife、fork,讓他們動手做一做,說一說,學習如何使用這些餐具,從而增強他們對西方飲食習慣和文化的認識。
盡管語言的交際功能具有普遍性,但由于文化差異造成中西方語言使用的巨大差異,也給不同文化之間的交際帶來了困難。日常生活中的寒暄、問候、稱謂、委婉、禁忌等都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制約。漢語中的關心式問候較多涉及私人狀況,如:年齡、婚姻、收入、家庭、健康等等,這在英語國家中是大忌,是侵犯他人隱私。因此,在與英語國家的人們交談時如果涉及屬于隱私領域里的事情,會引起對方極大的不快和反感。在日常對話中,學生最容易出現(xiàn)涉及以上內容的用語錯誤。這不僅因為對話涉及到交際用語的規(guī)范使用以及禮儀習俗,更由于在具體的言語交際中,語言形式的選用總是受到時間、地點、話題、交際雙方的情感、個性、社會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語境因素的制約。
與語言交際一樣,非語言交際也存在文化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體語上,如眼神,面部表情,身體姿勢、手勢的不同。在我國,當一個小孩傾聽一位長輩說話時,其眼神應該是往下的。眼神往下低著不僅是一種很適宜的傾聽行為,也表示了對長輩的尊敬。直視長者會被認為是沒有禮貌、是挑釁,更甚者表示敵意。而在一些英語國家里,孩子們受到的教育是在傾聽長輩說話時要直視對方的眼睛,這是尊敬長輩的表現(xiàn),也是合適的傾聽行為。小孩子要是一直盯著地板看的話就不是一種禮貌行為,更甚者會讓人覺得是羞愧或者懷有敵意。另外,體距行為在不同文化的國家里表示不同。如在美國,同性朋友交往時很少保持親近距離,否則雙方會感到極度不安。然而在漢文化里,同性年青人手拉手散步不足為奇。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注重非語言文化內容的導入。
語言和文化兩者是不可分割的,兩者是和諧統(tǒng)一發(fā)展的。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能力,有意識滲透跨文化教育,幫助學生拓寬視野,提高他們對中外文化異同點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教會學生得體地運用語言,進而提高語言交際能力。
(作者介紹:楊尚文,魯東大學外國語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