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靈野
如今的課堂評價追求的不是給學生一個精確的結論,更不是給學生一個等級分數(shù)并與他人比較,而要更多地體現(xiàn)對學生的關懷和關注,不但要通過評價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更要通過評價發(fā)現(xiàn)學生的潛能,發(fā)揮學生的特長,了解學生發(fā)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對每一位教師而言,如何組織高效的評價語言,引導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道路上前行,是一個亟須探究的教學話題。然而,觀察當前眾多的數(shù)學課堂,“評價語言”的“真實現(xiàn)狀”與“本真價值”差距甚遠,由此引起了筆者的諸多思考與粗淺嘗試。
一、追求情感:課堂評價語言誤區(qū)掃視
如今,課堂上充斥著形形色色的激勵性語言,但有的是濫用表揚,浮光掠影,有的鼓掌成了打拍子。不管學生思考是否到位,也不管學生的回答是否有價值,無原則的贊美和鼓勵,使教學環(huán)節(jié)“偏離軌道”,有時甚至與教學價值“背道而馳”。這里選擇幾個典型案例予以闡述。
1.“虛情假意”的激勵
課堂對于教師來說分三個層次,提問—叫答—理答。理答即為課堂評價與引導的環(huán)節(jié),學生希望得到的不是簡單的對錯評價,而是對自己的回答作出具體分析,作出必要解釋,提升發(fā)言品質,從而開闊視野。
在教學《乘法的認識》時,老師創(chuàng)設了一個生動的情境,出示“動物園的一角”。
師: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1:我發(fā)現(xiàn)這兒真好玩!有小動物,有房子。
生2:我發(fā)現(xiàn)小河的水還在不停地流動呢!
生3:我發(fā)現(xiàn)小河里還有魚兒在游呢!
生4:那兩座房子是小雞家的還是小兔家的?
……
至此,十多分鐘過去了,雖然氣氛空前熱烈,教師的“小朋友的眼睛真亮”“你看得很仔細,還有嗎”等“激勵性”評價使學生不斷地在尋找新的信息,但這些信息跟數(shù)學卻是風馬牛不相及。
2.“不切實際”的表揚
如今的公開課上,我們總能看到豐富的情境創(chuàng)設,熱鬧的課堂氛圍,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但對于這樣的課堂,有的老師是這樣形容的:聽聽感動,想想激動,回去之后一動也沒法動。在這樣的課堂下,教師的評價語言往往都是“無病呻吟”“自作多情”“矯情造作”的情感流露。
在《8、7、6加幾》的教學中(教師出示8+5):
師:你是怎樣知道8+5=13的呢?
生:我是用擺小棒的方法知道的。
師:嗯,真不錯。
生:我是用數(shù)數(shù)的方法,我先從8開始,9,10,11,…,這樣一個一個數(shù)下去。
(學生聽到這種方法時,便竊竊私語:“我們幼兒園就學過數(shù)數(shù)了。”)
師:你真是太聰明了。還有嗎?
這一句“還有嗎”之后,再也沒有回應了。
為什么之后學生都沒有再發(fā)表觀點呢,我想是這位老師夸張的表揚扼殺了學生發(fā)展中的思維。當一個學生用數(shù)數(shù)的方法時,教師認為是一種“好方法”,那么既然有了人盡皆知的“好”方法,還需要再思考其他方法嗎?其實教師要是換一個中性的評價:“嗯,看來‘數(shù)數(shù)’也是一種方法,還有其他的嗎?”這樣既沒有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心,同時能暗示還有更好的方法,從而來達到方法的優(yōu)化。
3.“天馬行空”的鼓勵
有時,學生的理解明明是錯誤的,但為師者卻偏要說“你的想法很獨特”,有時學生的理解始終在正確結論的邊沿上徘徊,達不到要害,但我們教師就是不敢稍加點撥。因為教師迷失在一個僵化的、毫無情感的“賞識”怪圈之中,從而滋長了一部分學生盲目驕傲自滿的情緒。如一位教師在公開課教學時,學生的回答稀奇古怪,似乎不在預設之內,當教師不知所措時,他如此評價:“我看到了未來的科學家,讓老師和科學家握握手吧!”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是如此不滿意,卻用一句褒義且夸張的評價給予回應,給學生戴上了一頂不切實際的“高帽子”,而這頂帽子足以影響學生聽課的情緒。這時的學生還會靜下心來上課嗎?說不定在思索著長大后要成為一個怎樣的科學家呢!
二、眷顧質感:課堂評價語言策略探究
語言是一門藝術,而用來“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課堂教學語言更是處于藝術的巔峰,數(shù)學課堂中的評價語言只有簡潔、嚴謹和真實才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水平?;谶@樣的理念,筆者梳理自身課堂教學經歷,認為課堂教學中教師評價學生時不外乎以下四種形式。
1.在學生遭受挫折時耐心等待
數(shù)學學習中一個正確的結論,總是從不斷反思與糾錯中得來的,而且學習的過程難免會偏離“軌道”,有時也會出現(xiàn)一些奇思妙想。這時候,教師不妨把時間交給學生,耐心地等待,給學生一個“自圓其說”的機會。
案例:這是一個習題講解過程
把兩個棱長5厘米的正方體木塊黏合成一個長方體(如下圖),求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
生1:(5+5)×5×4+5×5×2=250(平方厘米)。
生2:5×5×6×2-5×5×2=250(平方厘米)。
生3:(5+5)×5×2+5×5×2+(5+5)×5×2=250(平方厘米)。
生4:5×5×5×2=250(平方厘米)。
突然有個學生叫了起來:“不對,5×5×5求的是正方體的體積,再×2求的是體積之和了?!苯淌依锍领o了一會兒后,學生都附和起來了。
生4可能想法不夠成熟,漲紅了臉,一下子覺得有些理虧。這時老師輕輕地對生4說:“別急,我有一種感覺,你的解法有你的道理,大膽地說說看,說錯了也無妨?!闭f完老師取出了兩個正方體模型,讓學生仔細觀察。
生4將兩個正方體拼在一起,數(shù)了數(shù)正方體的面,突然眼睛一亮,嘴角里露出了微笑,剛才的尷尬一掃而光,顯得十分激動:“我不是求體積和,大家看,拼成長方體后,其中一個正方體剩下5個面,每一個正方體只剩下5×5×5的表面積了,兩個就再×2?!?/p>
生4越說越理直氣壯,生怕別人沒聽懂又將自己的思路完整地說了一遍。等生4說完后,學生恍然大悟,不禁一齊鼓起掌來。
師:受他的啟發(fā),大家還有其他的想法嗎?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想法精妙絕倫起來。
生5:(5×5×5)×2=250(平方厘米)。
生6:5×5×(5×2)=250(平方厘米)。
生7:5×5×(6-1)×2=250(平方厘米)。
當學生出現(xiàn)與眾不同的解法時,教師沒有立即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將話題的解釋權拋給學生,及時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心,鼓勵學生“自圓其說”。
2.在學生理解不透時適時引導
評價的內容不能只停留在低層次的機械重復上,教師要發(fā)揮其主導作用,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引導學生向較高水平的思維層次邁進,從而滲透數(shù)學思想方法,引導學生在“學會”的過程中向“會學”遞進。尤其是當學生理解正確而不夠透徹時,當學生的體驗不夠深刻時,打動學生心靈的引領能加快學生前行的腳步,因為這不僅是一種精神引領,更是一種情感的碰撞和心靈的交流。
上述案例中:“受他的啟發(fā),大家還有其他的想法嗎?”這樣一來不但維護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欲望,建立了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更使學生的思維有一個質的跨越。
《100以內的口算減法》(教師板書例題“64-29”):
師: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來算算,然后把你的想法告訴你的同桌。
(學生在組內交流的基礎上進行了全班交流)
師:哪個小朋友膽子大一些,把你的方法介紹給大家?
生1:我是先算64-20=44,再算44-9=35。所以64-29=35。
生2:我是先算64-30=34,再算34+1=35。所以64-29=35。
生3:我是先把64看成69,69-29=40,40-5=35。所以64-29=35。
生4:我是列豎式算的。
生5:我是這樣算的:先64-9=55,再55-20=35。所以64-29=35。(生1小聲嘀咕:“不是跟我一樣嗎!”)
生6:我把64看成70,把29看成30,70-30=40,40-6=34,34+1=35。所以64-29=35。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學生交流的方法看似多樣,但認真分析歸類的話,無非是三四種方法的重組,而且所有方法的理論基礎只有一個:拆數(shù)。教師似乎忘了自己不但要引導學生說出不同的方法,呈現(xiàn)各自不同的個性,同時還要引領學生對同伴的方法進行分析。當有學生小聲嘀咕時,教師可以直接引導:“跟你的一樣,都是怎樣的?”或許,這樣的點撥能達到學生思維的相互溝通,從而引出其算理:拆數(shù)。在眾多方法呈現(xiàn)之后,教師來個畫龍點睛的小結會使學生的收益更大。
3.在學生有待提高時分層追問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面對的是不同層次的學生,他們的認知水平不同,生活經驗不同,情感體驗不同,我們的評價語言自然也不能千篇一律,否則不能使學生感悟知識、體驗成功,得到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第三冊《數(shù)學廣角》:
用1、2、3三個數(shù)字,你能排出幾個兩位數(shù)。
(學生紛紛舉手)
師:今天聽得很認真,老師請你回答。
生:12、31、13。
師:很好,有3個了,還有嗎?
生:(斷斷續(xù)續(xù))13、21、12、31、23、32。
師:你一下子組了6個,看來考慮問題很周到。能不能想個辦法一下子把這些數(shù)報出來?
生:(快速地報)12,13;21,23;31,32。
師:喲,你說得這么流暢,肯定有什么好方法吧?
生:我是先把十位的數(shù)放好,再來看個位,十位放好了,個位就還有兩種填法。
師:看來你的排列很有規(guī)律,你會有順序地解決問題,了不起!
生:老師,還有,12、21、13、31、23、32我這樣個位十位換一下,也不會漏掉的。
這里教師三次及時追問,尊重了學生,更使每一次發(fā)言的學生有了新的思考。
面對不主動、不積極的學生時,教師激勵學生的熱情,因為這類學生缺少自信,他們最需要老師的鼓勵。我們在評價時要從他們身上去發(fā)現(xiàn)讓他們自己認同的優(yōu)點,及時肯定。
面對能輕而易舉地回答,但方法還能優(yōu)化的學生時,教師的評價語要能啟迪學生的智慧,因為這些學生往往很有上進心,但是學習的潛力沒有很好地發(fā)揮出來。因此教師不能停留在簡單的肯定上,而要即時引導學生,幫助分析問題,使其能從教師的評價中取長補短,自我反思,完善對知識的理解。
面對學生經過反思后得出正確、科學的結論時,我們要真誠地欣賞學生的見解,因為這類學生往往能在課堂中積極思考,而且思維相對比較活躍。因此,選擇獨特的視角,運用啟發(fā)式的評價語言來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生思考、探究的欲望,使他們的學習進入更深的層次。
4.在學生思維閃光時真誠地喝彩
面對學生的想法,我們不僅要認真等待、耐心傾聽、有效引導,而且要經常為學生喝彩,這能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產生積極、主動、沖擊式的學習欲望。
在教學《10以內減法》時,我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一天,貓媽媽做了10條魚作為晚餐,小貓可高興了,他獨自坐在餐桌前直流口水,可這時貓媽媽和貓爸爸還在忙碌不能開飯,小貓左思右想,就……小朋友們猜,小貓會怎么做呢?”教師讓學生提出問題,并列式解答。學生都如老師的預設,都說小貓偷吃了魚,都用算式表示了“還剩幾條魚”,有一位小朋友說:“老師,我認為小貓是個好孩子,不會偷吃,還是10條?!睂τ谶@一出乎意料的回答,教師不是責備,不是等待,而是喝彩:“真棒,你才是一個好孩子。”并順勢問:“那怎樣列式呢?”“10-0=10?!?/p>
在這樣一種心理氛圍中,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和意義,并將“0作為減數(shù)”這一知識點也落實了。
一堂沒有教師耐心傾聽和適時點撥的課一定缺少深度,正如崔巒先生所說:“既要尊重學生,也要發(fā)揮教師的指導、點撥、調控作用,對學生理解不到、領會不深和理解出錯的地方,要訂正甚至做必要的引領,不能視而不見,放任自流?!币虼嗽谠u價時,只要教師懂得“耐心等待”“適時引導”“分層追問”“真誠喝彩”,定能從“追求情感”的尷尬誤區(qū),進入“眷顧質感”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