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驪 聶歡歡
〔關鍵詞〕作業(yè)拖延;學業(yè)低效;輔導個案
一、案主基本情況
案主小蝸牛,五年級男生。父母表示因為工作忙碌疏忽了小蝸牛的學習以及對其學習習慣等的培養(yǎng)。雖然長期以來依賴校外輔導機構幫助其完成作業(yè),但作業(yè)不完成現(xiàn)象頻發(fā),致使小蝸牛學習成績在進入四年級之初出現(xiàn)了明顯滑坡的現(xiàn)象。
據(jù)科任教師反映,小蝸牛不能按時保證質量地完成作業(yè),即便與父母取得聯(lián)系,并交流其作業(yè)情況后也收效甚微。該生在校完成練習過程中注意力較易分散,經(jīng)常需要不斷催促,而且在催促的情況下仍不能按時交作業(yè),即便完成,作業(yè)的質量也較差。為此,科任教師認為需要有人專門對其進行監(jiān)督,幫助小蝸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因班級學生人數(shù)眾多,科任教師無法幫助他做到有效的個性化學習管理,故來尋求心理輔導老師的幫助。
二、案主問題的原因分析
該生的問題屬于一般的行為習慣問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個體的行為都是與個體的成長有關的。因此,在本次案例中,主要從以下幾個與其學習成長有較大相關的方面分析其行為背后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對孩子成長的影響遠超過學校教育對孩子的影響。但小蝸牛的父母工作較為忙碌,日常生活中少有時間與孩子相處,也無法對其進行相關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在孩子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期,父母對其學習習慣及學習態(tài)度沒有進行及時的矯正,以致不良學習習慣逐漸形成。
(二)校外輔導缺位
小蝸牛的父母依托校外輔導,本意是希望能夠幫助孩子的學習,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致使學習監(jiān)督不夠到位,也沒有針對小蝸牛的問題進行個性化的引導和教育,致使小蝸牛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有了“可乘之機”。
(三)校內教師缺法
小蝸牛所在學校班級人數(shù)較多,客觀上造成了教師在進行個性化教學反饋時缺乏精力。更為重要的是,目前的科任教師在矯正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態(tài)度等方面缺乏應對方法,尤其是在面對一些存在頑固學習態(tài)度問題的學生時常常缺少有效方法。
(四)案主學習缺乏動力
從小蝸牛已有的作業(yè)情況來看,書寫字跡潦草,質量較低,需要再次訂正的內容偏多,尤其是因為字跡不夠清晰導致錯誤而需訂正的情況非常多。這一情況導致他每天需要做很多額外的作業(yè),增加了作業(yè)量,致使他每天對作業(yè)有“看不到頭”的感受。而且如此的惡性循環(huán)讓他感到只在付出卻沒有回報,由此產生了做不做都一樣的認知偏差,所以目前他只是在應付著每天的作業(yè),能少做就少做,甚至故意不做作業(yè)。這樣長期以來的缺乏學習目標和動力造成了他學習成績一直不夠理想的狀況。
三、輔導準備
學校心理輔導個案通常都是科任教師轉介給心理教師的,學生對心理老師易存在較強的防備心理,要獲得有效的咨詢效果,必須要有一定的前提保障。
(一)家長主動求助是實施干預的前提
當班主任認為需要心理老師介入時,心理老師就可以提出必須讓家長自愿提出需要咨詢的想法,杜絕咨詢之后家長或學生產生阻抗。所以,當班主任與家長溝通時要詢問家長是否需要心理老師介入,并請家長主動聯(lián)系心理老師以便確認自愿接受咨詢。當家長主動與心理老師取得聯(lián)系,表示期待心理老師能從專業(yè)角度診斷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后,心理老師再制定咨詢或者輔導方案。一般來說,心理輔導遵循的原則是“來者不拒,去者不留”,這一原則的背后實際是只有當來訪者有主動求助的意愿時,心理輔導才能有較好的效果。
(二)建立良好關系是實施干預的基礎
對小蝸牛來說,心理老師是相對陌生的,心理咨詢也是一件令人難以接受的事情,所以從第一次輔導開始就建立起良好的關系顯得非常重要。在本次輔導中,主要是從輔導角色、輔導地點、輔導形式等方面做出必要的改變,以便為輔導的開展打下基礎。
1.輔導角色轉型
小蝸牛與心理老師僅在四年級課程中有過短暫的接觸,對心理老師僅有粗淺的認識,并沒有深入了解過,可能陌生感會比較強。所以,此時要讓小蝸牛能感受到這個心理老師僅僅是一個普通的科任教師而已,而不是因為自己存在“心理問題”來幫助自己的心理老師,破除小蝸牛對于心理老師這個角色的阻抗。
2.輔導地點轉換
案例中輔導地點主要選在了小蝸牛所在的教室,其原因在于:一是教室是學生生活學習的場所,是小蝸牛具有心理優(yōu)勢的地方;二是教室是可以讓心理老師進行自然觀察的較好場所,可以了解到輔導所需要的非言語信息。所以,教室成為了開展輔導的重要場所。
3.輔導形式轉變
在輔導中,由于小蝸牛的問題屬于一般行為習慣方面的問題,所以輔導形式主要是采用認知行為療法,以行為療法為主,認知療法為輔。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處在逐漸完善的階段,現(xiàn)有的語言表達能力使他們還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看法等,也不能很好地理解成人的語言表達方式,因此語言交流式的輔導并不能更有效地幫助其轉變認知,也不能幫助心理老師從咨詢過程中獲得全面的信息,所以要在一定認知療法的基礎上采用行為療法,通過強化措施,包括及時強化、間歇強化等,讓小蝸牛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此舉讓小蝸牛能在每次輔導中看到自己的實質進步,形成良性循環(huán)。
四、輔導過程
對于五年級學生來說,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是不存在問題的,而讓小蝸牛了解自己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問題才是本案例的關鍵。在與來訪者建立了良好關系的基礎上,輔導主要從剖析時間管理的問題、確立易于解決的問題、設立長短期目標,設立獎勵機制制等四個方面展開。
(一)剖析時間管理的問題
從各方了解到的情況來看,小蝸牛作業(yè)的問題首先要歸于他的時間管理問題。在本次輔導中,首先讓小蝸牛羅列了課后(本案例中課后主要是指從放學之后到晚上睡覺之前的時間段,下同)所需完成的事情,以及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小蝸牛具體的時間安排如表1。
而后針對表1提出了以下幾點質疑。
(1)三小時作業(yè)時間中哪一項作業(yè)令你花費了最多時間?小蝸牛認為是數(shù)學作業(yè)花費了大量時間,占了三分之二,這主要是因為需要檢查和更正,即將數(shù)學作業(yè)做了兩遍。
(2)三小時中哪些作業(yè)的所用時間是可以縮短的或者希望縮短的?小蝸牛覺得數(shù)學不需要花那么多時間,最好能夠縮短30分鐘,而由此多出來的時間他非常希望能用在休息和看書上。
(3)哪些時間是可以能夠最快縮短的?小蝸牛認為如果提高吃飯的速度,可以節(jié)約10分鐘。另外,在書寫方面還可以減少差錯率,這樣也可以節(jié)省不少時間。
讓小蝸牛把自己所需完成的事務以及預期所需時間重新進行規(guī)劃,結果如上頁表2。
(二)確立易于解決的問題
從表2中可以發(fā)現(xiàn),進一步提高時間利用率、作業(yè)效率的空間還是有的。于是在和小蝸牛交流后,確認了壓縮數(shù)學作業(yè)時間和提高書寫作業(yè)質量是目前看來最易解決的問題,并將這兩個問題同時作為第一階段的目標。
1.縮短數(shù)學作業(yè)時間
從小蝸牛每天數(shù)學作業(yè)的內容來看,計算題居多,占據(jù)了全部數(shù)學作業(yè)的80%左右,而小蝸牛在計算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易出錯,導致重做而耽誤時間,這主要是由于他的粗心以及易受外界干擾造成的。所以除了幫助小蝸牛認識到提高計算正確率是壓縮數(shù)學作業(yè)所用時間的重要和有效途徑之外,還要幫助小蝸牛排除完成作業(yè)過程中的一些環(huán)境干擾,比如要保持桌面的干凈和做作業(yè)環(huán)境的安靜等。與此同時,可以通過調整呼吸的方法讓小蝸牛的心情平靜下來,并保持內心平靜。
2.提高書寫作業(yè)質量
減少抄寫作業(yè)差錯率主要是指盡量少用甚至不用橡皮。本次輔導中,主要是讓小蝸牛采用看準、看清、再寫三步驟相統(tǒng)一的方法來完成抄寫作業(yè),即要求他在讀出詞語或者句子的同時看清每個字再抄寫。這樣除了能夠提高信息輸入的效率之外,還能減少抬頭尋找字詞再低頭尋找空格的多余動作,提高了書寫效率和質量。
(三)設立長短期目標
確立易于解決的問題主要是幫助小蝸牛建立短期目標,但在短期目標的作用下還需要有長期目標,以幫助小蝸牛獲得更持久的行動力。輔導中先讓小蝸牛設定期望取得的成績,他認為讓主科成績達到B級的狀態(tài)是可以通過努力嘗試而達到的。根據(jù)小蝸牛在輔導前的情況及其個人愿景,幫助其建立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如下。
1.短期目標
幫助小蝸牛設立階段式的短期目標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小蝸牛在輔導前完成的作業(yè)給科任教師的印象較差,以輔導前的語文作業(yè)為例,其中存在字跡不清、涂改較重等問題,但這些問題是當前可以立即改變并能很快獲得成效的,因此將這些問題的解決定為第一階段的目標,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小蝸牛獲得自信,并讓家長和教師對其給予及時的強化,鞏固輔導效果,推動輔導進程。第二,只有長期目標的話難免會讓小蝸牛倦怠,因為在沒有耐心的情況下,他極易因為長時間看不到自己努力的效果半途而廢。因此,最終確定首先與小蝸牛一起設立階段式的短期目標,各階段的短期目標分別為:少涂改;按時完成;提高正確率。
2.長期目標
設置長期目標主要是在幫助小蝸牛提高自主規(guī)劃能力的同時,幫助他保持達成目標的內在動力。在與其交流、討論后共同制定了輔導的長期目標,如表3所示。
(四)設立獎勵機制
好的目標需要通過必要的獎勵來強化。在本次輔導的過程中,主要是從內在和外在兩個方面入手,通過自我獎勵和師長獎勵幫助小蝸牛鞏固已經(jīng)取得的成績,激發(fā)他學習的動力。
1.自我獎勵機制
自我獎勵方面,首先讓小蝸牛思考達到了預期目標之后希望得到怎樣的獎勵,他說希望在縮短了作業(yè)時間之后能多看些自己感興趣的書籍或電視等,例如,某天作業(yè)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后就可以多看15分鐘書或電視。作業(yè)完成時間的縮短給他帶來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時間,而讓其自由地享有支配權是對他最大的獎勵,這種獎勵的權力就掌握在他自己的手中。
2.師長獎勵機制
除了自我獎勵之外,輔導過程中還幫助小蝸牛建立了師長逐級獎勵積分制,并細化成具體的要求,每天進行評價。比如語文抄寫以及默寫作業(yè)修改低于三次就可以獲得一個“五角星”,數(shù)學作業(yè)中錯誤題目低于三題也可以獲得一個“五角星”,各科累積相應的星數(shù)可以兌換一個獎品。
五、輔導效果
在為期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小蝸牛的學習狀態(tài)尤其是作業(yè)質量有了非常明顯的進步,主要表現(xiàn)為四個方面。
(一)書寫字跡變清晰
小蝸牛的書寫字跡問題一直是科任教師和家長覺得難以改變的現(xiàn)實。但通過輔導,小蝸牛在此方面有了非常明顯的進步。小蝸牛最初的字跡整體微向左傾斜,說明小蝸牛性格方面比較內向;字忽大忽小不夠穩(wěn)定,說明做作業(yè)時注意力并沒有完全集中;同時,有些字跡深,有些字跡淺,從字的橫、豎上來看,反映出小蝸?;旧夏軌蜃袷匾?guī)則,但不太能控制自己。輔導中期的小蝸牛作業(yè)字體變大,字跡深淺較為一致,相對之前的作業(yè)已經(jīng)較為清晰了。輔導后期,作業(yè)則有更大的改變,字跡清晰、整潔、規(guī)整。
(二)作業(yè)正確率提高
在一段時間的輔導之后,小蝸牛的作業(yè)正確率也有明顯提高。語文抄寫類題目錯誤率明顯下降。通過對輔導前、輔導中期、輔導后期的數(shù)學作業(yè)進行對比,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輔導之前他的數(shù)學作業(yè)錯誤率在50%以上,輔導后降低到20%。抄寫類作業(yè)輔導前錯誤率大約為40%,輔導后基本已降到5%。
(三)學習主動性增強
當作業(yè)質量反饋逐漸從負面轉為正面之后,小蝸牛對待作業(yè)的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變化,從消極對抗的狀態(tài)進入了積極面對的良性循環(huán)中。隨著干預的推進,小蝸牛放學后逐漸會主動地拿出作業(yè)獨自完成,最終完全不再需要任何人的監(jiān)督。
(四)積極自我評價增多
在干預之初,小蝸牛自認為是一個學習困難的人,有較多的負面自我評價。而當作業(yè)質量不斷提高之后,科任教師都從各自的角度對小蝸牛的變化做出了及時、積極的評價,這樣的評價一方面幫助小蝸牛慢慢地建立起學習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讓小蝸牛逐步對自己有了正面評價。
六、輔導反思
本次輔導過程中,在與小蝸牛沒有良好的關系基礎,班級教師、家長都對他較為失望,并對他以批評為主的前提下,首先跟他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是極其重要的。本次輔導主要是采取無視過往問題,只看當下表現(xiàn),期許未來成就的策略達到此目標的。所謂無視過往問題,就是指曾經(jīng)發(fā)生的學習問題都不再作為輔導關注的對象;只看當下表現(xiàn)是指關注完成每一門作業(yè)時的狀態(tài)和效果;期許未來成就是指朝著改善問題的方向努力。
其次,針對小蝸牛的問題,我并沒有簡單地從他不認真的角度對其進行認知方面的矯正,而是從解決問題的角度進行分析,這樣做傳達給小蝸牛的信息是“我是來幫助你改變現(xiàn)狀的”,讓他能夠真正地感受到幫助,而不僅僅是用讓孩子很厭煩的說教針對他表面上的態(tài)度問題。同時,在解決問題方面,針對字跡問題,我并沒有簡單地強調“你要寫好”,而是從結果導向的角度出發(fā),讓他獲得了改變字跡的內、外在獎勵后自主地要求“我要寫好”。在行為反應(R)—結果刺激(S)—行為反應(R’)的反復作用下,他逐步習得了有效的行為習慣。
通過筆跡心理學對其字跡進行分析也不難發(fā)現(xiàn),小蝸牛逐步地從“我想怎么寫就怎么寫”轉變到了“我需要按照寫字的規(guī)范來寫”,字跡的變化反映的是他的認知和行為習慣習得的相互作用。這一過程不僅幫助他改變了別人對他的學習印象,最為重要的是,通過這個過程他開始逐步形成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并能逐步進行有效的自我管理,成為了一只極速小蝸牛。
編輯/丁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