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回想起來,我竟然有點細思極恐。因為在小學時,我竟然目睹過一場校園暴力,只是當時年幼的我并沒有往這方面聯(lián)想。
那時大家還是小學生,心思單純,頭腦簡單。轉學生華麗從農(nóng)村來,而且入學時間比我們晚很多,算得上是班里的大齡學生。她家里條件不好,所以,在我們還只知道跟父母要錢買零食吃的時候,她已經(jīng)開始懂得要賺錢養(yǎng)家了。
或許是因為這種種的不同,她在班里受到了大家的孤立和排擠,總是一個人孤零零地坐在旁邊看著我們的身影發(fā)呆。那時候班上有個“小霸王”,不知道為什么和華麗杠上了,處處找她麻煩,用各種壞招兒整她。華麗雖然是個女孩兒,卻很倔強。每次“小霸王”拿她尋開心的時候,她總要喊回去。兩個人的對戰(zhàn)一直是班里茶余飯后討論的話題。
如今想起來,當時的自己太過膽小懦弱,看到華麗被整的時候,總是和同學們一起圍觀取樂,一副幸災樂禍的樣子。直到有一天,“小霸王”動手打了華麗,這件事在學校里傳得沸沸揚揚。同學和我聊八卦一樣地說起華麗獨自躲在廁所里哭得不能自已,輕描淡寫的言語間帶著些許的嘲弄,沒有一絲憐憫。現(xiàn)在回想起來,或許身體上的傷痛并沒有多么嚴重,但是在華麗心里一定留下了無法愈合的傷口吧。
后來,華麗輟學了,我們再也沒有聽說過她的消息,有關她的記憶也隨著時間的延展蒙上了厚厚的灰塵。
多年后,當年的“小霸王”早已懂事了,想起昔日的種種過往,恐怕也悔恨得很吧。而我,追憶起往事,亦是悔不當初。如果當時的我不那么冷眼旁觀,如果我們能夠多給予他們一些溫暖和幫助,是不是故事的結局會有所不同呢?
我多么希望,暴力不要再發(fā)生于我們的校園中,它對受害的華麗、施暴的“小霸王”還有旁觀的我們,都是難以彌補的遺憾。
從眾心理——冷漠和旁觀
助長了暴力的氣焰
10歲以前,孩子們的安全感和歸屬感是完全由家庭提供的,在外面受了欺負,就哭著回家找媽媽。而10歲后,孩子進入了青春期,開始從心理上和家庭產(chǎn)生了疏離,想要以個人的力量獨闖世界了,這時的親密感和歸屬感就要從朋友圈中獲得,所以會發(fā)自內心地注重與朋友的關系。為什么一個學生無聊的欺凌行為,可以帶動大家一起羞辱受害者,甚至連他最好的朋友都在旁觀?原因就是,同學們在這“一致行動“中,找到了“親密感、歸屬感”,于是也就有了“安全感”。
旁觀者存在著從眾的心理,這是對“不能惹”“沒人管”“忍氣吞聲”等諸多校園潛規(guī)則的默認。同時,他們希望用這種方式遞上“投名狀”,獲得朋友圈的接納和認可,避免自己落入被排擠與孤立的境地。
角色轉變——天使和魔鬼
只有一步之遙
在校園暴力的現(xiàn)場,除了施暴者和受害者,經(jīng)常還有一群差不多年齡的圍觀者,他們肆意的狂笑、助威式的喝彩,抑或是沉默的旁觀,都讓人的脊背陣陣發(fā)涼。他們是施暴者的幫兇,同時也是家庭、學校教育缺失的受害者。
旁觀者,處于施暴者與受害者之間。這個群體龐大而不受注意,但卻是校園暴力事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果旁觀者對暴力行為默不作聲,或者拍手叫好,就會助長施暴者的表演行為,導致暴力事件日益增多,暴力程度逐漸升級。
有的孩子既是施暴者,又是受害者,而在這種轉換中,起關鍵作用的是旁觀者的無動于衷,使暴力進入了一種惡性循環(huán)。如果旁觀者能夠給予受欺凌的同學一些支持,欺凌行為再次發(fā)生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
初三男生安西被問起為什么要欺負別人時,忿忿不平:“我欺負他們算什么,你不知道我以前被欺負成什么樣。”初一時,他幾乎每個星期都會被高年級的同學拉到廁所里脫褲子,有時候還被勒索錢物。在這個過程中,沒有同學給予幫助,甚至有人圍觀起哄。升入初三后,他便將自己的遭遇轉移到別人身上,變成了一個施暴者。
此外,旁觀者本身也可能轉變成施暴者,或者受害者。旁觀的孩子在圍觀暴力行為的過程中,可能形成“以強凌弱,以多欺少”的錯誤意識,也可能在無意中從被欺凌的同學身上學到了弱勢者的生存之道:跪地,求饒,讓施暴者盡快獲得發(fā)泄的滿足感來縮短被打的時間。只要條件得到滿足,旁觀者的角色轉變成兇狠的施暴者或者懦弱的受害者,都是極有可能的。
旁觀者的存在對校園暴力行為來說,并非一堵無意義的背景墻。因此,關注旁觀者,化消極態(tài)度為積極干預,是減少校園中暴力與欺凌行為的有效方法。
國家動作·姿態(tài)
5月9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發(fā)布《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學校針對發(fā)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wǎng)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校園欺凌進行專項治理。治理校園欺凌問題進入了國家議程,法制文明“從娃娃抓起”,是懲治、遏制校園暴力的有效手段。
2016年6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近期校園暴力頻發(fā)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校園應是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園暴力頻發(fā),不僅傷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沖擊社會道德底線。教育部要會同相關方面多措并舉,特別是要完善法律法規(guī)、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堅決遏制漠視人的尊嚴與生命的行為。
層出不窮的校園暴力事件,不止是電影里的殘酷青春,也真實地存在于我們的身邊,一幕幕慘劇讓我們覺得觸目驚心。時過境遷,我們對校園暴力的記憶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變得棱角圓潤,但這一問題留下的負面影響長期存在,并不能完全依靠每個孩子通過自我成長來根本治愈。
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校園暴力是在犯罪,并不是小孩子打打鬧鬧時開的玩笑”,每一條生命都應該被保護,每一個個體都值得被尊重,少一點單純以責備施害者為結局的套路,多給予孩子們一些尊重生命、信仰法治的成長空間。
復雜的社會問題纏繞在一起,是過去以及當下諸多校園暴力事件屢屢發(fā)生的原因所在。社會輕視、法律輕處、懲戒缺失的綜合作用導致對以往的校園暴力的制約多半僅停留在道德層面,而現(xiàn)在令人欣喜的變化是,校園暴力已經(jīng)得到了國家和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國家為了解決校園暴力問題而制定和施行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已經(jīng)出臺。
我們熱切地希望通過規(guī)范和教育,讓每個人都能守住法律上的“不能為”和情感上的“不忍做”,把“校園暴力”這頭肆意作惡的猛獸鎖進堅固的牢籠中。
編輯/苗嘉琳、王冠婷